一种电池并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25028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1 08:54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池并联装置,其包括外轮廓为长条形结构的金属并联条,该金属并联条上贯通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若干个通孔,该金属并联条的长度两端设置有平面结构的散热引出片。本申请这种电池并联装置便于与电池的组装装配,导电性好且具有良好导热散热性能。

A battery parallel devic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battery device which comprises the outer contour parallel, parallel to the metal strip structure, the metal strip in parallel through a plurality of through holes arranged along the length direction of the interval arrangement, the length of both ends of the parallel metal plane is arranged on the heat radiating sheet structure.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kind of battery parallel device is easy to assemble and assemble with the battery, and has good conductivity and good heat conduction and heat dissip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并联装置
本申请涉及电池
,尤其是一种电池并联装置,主要用于将圆柱形锂离子电池的并联连接。
技术介绍
锂离子可充电池是当前比能量最高,使用寿命最长的蓄电池,其技术已经成熟,生产量巨大,已走入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现有的圆柱形锂离子电池模组一般包括绝缘材质的且其上开设众多电池插装孔的电池夹具、分别嵌入各个电池插装孔中的众多电池串联片、同时嵌入各个电池插装孔中且与各个电池串联片接触连接的一张并联网、分别插设在各个电池插装孔中且与对应电池串联片相连(直接接触连接或焊接)的众多电池单体。实际应用时,这些电池单体依靠前述并联网相互并联,依靠前述串联片与插入电池夹具另一侧的电池单体实现串联,如此将将多个电池模组组装在一起而形成大容量的锂离子电池。并联网虽然能够实现各电池的并联,但是其在装配时需要与电池串联片焊接固定,装配困难。此外,虽然并联网与电池单体接触连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并传递电池的热量,但是由于并联网非常薄,其传热速度非常慢。而且并联通常嵌入电池夹具内,其很难与外界散热机构的直接连接,并不能将热量导出。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目的是: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一种便于装配、导电性好且具有良好导热散热性能的电池并联装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池并联装置,包括外轮廓为长条形结构的金属并联条,该金属并联条上贯通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若干个通孔,该金属并联条的长度两端设置有平面结构的散热引出片。本申请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包括以下优选方案:所述金属并联条为铝质。所述金属并联条为不可拆解的整体式结构。所述金属并联条由若干个呈直线排布置的金属管焊接固定而成。所述金属并联条由若干个呈直线排布的金属管烧结固定而成。分别设置于所述金属并联条长度两端的两个散热引出片相互平行布置。所述散热引出片垂直于所述金属并联条的长度布置。所述通孔为圆孔。所述金属并联条在所述通孔轴线方向的厚度尺寸不小于5mm。所述金属并联条在所述通孔轴线方向的厚度尺寸不小于10mm。本申请的优点是:1、本申请这种电池并联装置在对多个电池进行并联连接时,可以在电池和金属并联条的通孔中设置金属连接片来提高电池和金属并联条的连接稳定性,也可以直接将电池极端插设在金属并联条的通孔中,并使电池极端与金属并联条中通孔的孔壁电性接触连接,从而实现各电池的并联。而且将同轴布置的两颗电池均插装在金属并联条上的通孔中后,可实现两电池的串联连接,非常实用。2、金属并联条和每个电池单体连接不仅有好的导电性,且导热好。金属并联条具有一定的厚度,与电池及电池串联片的接触面积较大,可迅速吸收并传递电池的热量。通过金属并联条可以将各个电池的热量迅速的传递到最末端,金属并联条末端设置的散热引出片可以和其他散热机构连接,将热量快速传递出去,提高了散热能力。同时,在电池温度较低时,金属并联条也能够将外界加热设备的热量迅速传输至电池。3、金属并联条的加工都基于目前成熟的加工技术可以直接量产并且加工成本低,适合于机械化作业,生产效率高。4、本申请这种电池并联装置的结构强度高,实用其组装成电池组时,电池组抗冲击震动能力强。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电池并联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二中电池模组的总装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二中电池模组的分解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二中绝缘支架第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二中绝缘支架第二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二中电池串联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二中压紧连接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1-电池串联片,101-环片,101a-外翻弹片,101b-内翻弹片,101c-电池插装导向片,101d-下爪片,102-底片,102a-凸起,2-电池单体,3-绝缘支架,301-支架孔,302-塞孔,4-并联条,401-通孔,404-散热引出片,5-压紧连接块,501-压条,502-固定塞,502a-变形缝。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上述方案做进一步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是用于说明本申请而不限于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实施例中采用的实施条件可以根据具体厂家的条件做进一步调整,未注明的实施条件通常为常规实验中的条件。本文中所说的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的字词仅是针对所示结构在对应附图中位置而言。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实施例一:电池并联装置图1示出了本申请这种电池并联装置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其包括外轮廓为长条形结构的金属并联条4,该金属并联条4上贯通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通孔401(或称并联条孔),该金属并联条4的长度两端设置有平面结构的散热引出片404。本实施例中,所述金属并联条4为铝质,而且其为不可拆解的整体式结构。具体地,该金属并联条4由多个呈直线排布置的金属管焊接固定或烧结而成(各部分不可拆卸)。而且,分别设置于金属并联条4长度两端的那两个散热引出片404相互平行布置。进一步地,散热引出片404垂直于金属并联条4的长度布置。考虑到该并联装置主要用于圆柱形锂电池的并联连接,故而金属并联条4上的通孔401采用圆孔结构。为了增大该金属并联条4与电池间的导电面积和接触面积,以降低接触电阻,提高电池和金属并联条4间的传热速度,以便金属并联条4能够快速吸收并向外传送电池热量,一般金属并联条4在通孔401轴线方向的厚度尺寸最好不小于5mm,更有选地,不小于10mm。如此也增强了该金属并联条4的结构强度。实施二:电池并联装置在电池模组中的应用例图2至图7示出了实施例一中电池并联装置在电池模组中的一个具体应用例,该电池模组为圆柱形的锂离子电池模组,其与传统电池模组相同的是,也包括电池夹具(行业内也称电池支架),电池夹具上制有呈矩阵分布的众多电池插装孔,每个电池插装孔中均嵌设有一个电池串联片1,而且每个电池插装孔中均插设一颗圆柱形的锂离子电池单体2。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电池单体2的负极端插设在电池夹具的电池插装孔中,并且与电池插装孔中的电池串联片1直接接触连接(未焊接)。上述电池夹具包括位于下层的绝缘层和位于上层的导电层。其中:绝缘层为近似矩形的绝缘支架3,该绝缘支架3上设置有呈矩阵分布的众多支架孔301。导电层3由众多并列布置且相互平行的金属并联条4构成,金属并联条4上贯通设置有一排沿着金属并联条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并联条孔——也即实施例一所说的通孔401。金属并联条4与绝缘支架3固定连接。支架孔301和并联条孔共同形成所述电池插装孔,电池串联片1与并联条孔的孔壁弹性接触连接。上述绝缘支架3通常采用塑料材质。金属并联条4通常为铝质。电池串联片1与金属并联条4的孔壁接触连接,而电池串联片1又与对应的电池单体2相连,如此使得连接在同一金属并联条4中的各个电池单体借助金属并联条4并联连接,从而省去了传统的并联网结构。而且,由于金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电池并联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池并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轮廓为长条形结构的金属并联条(4),该金属并联条(4)上贯通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若干个通孔(401),该金属并联条(4)的长度两端设置有平面结构的散热引出片(40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并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轮廓为长条形结构的金属并联条(4),该金属并联条(4)上贯通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若干个通孔(401),该金属并联条(4)的长度两端设置有平面结构的散热引出片(40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并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并联条(4)为铝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并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并联条(4)为不可拆解的整体式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并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并联条(4)由若干个呈直线排布置的金属管焊接固定而成。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并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并联条(4)由若干个呈直线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玉林龚晓冬王爱淑娄豫皖顾江娜张旭许祎凡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安靠电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