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窥镜取像镜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24661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1 04: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窥镜取像镜头,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镜片、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镜片、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镜片和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镜片;其中,内窥镜取像镜头满足如下条件式:0.33<d2/d1<0.37;d34/d23<0.53。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上述条件式限制第三镜片的反曲程度及其与相邻的第二镜片和第四镜片的间距,其有利于缩短取像镜头的长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窥镜取像镜头
本专利技术涉及成像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内窥镜取像镜头。
技术介绍
内窥镜需要由切口或天然孔道进入人体内,以便于观察人体内的病变。由于切口及人体孔道极小,故为了保证内窥的正常进行,其要求内窥镜不断向轻薄、短小的方向发展。而为了提升取像镜头的取像效果,修正镜片的像差,通常会将镜片设置成反曲形状,而且反曲程度则易导致其与相邻镜片之间的距离较大,从而导致取像镜头长度过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出一种内窥镜取像镜头,解决现有技术中取像镜头长度过大的技术问题。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内窥镜取像镜头,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镜片、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镜片、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镜片和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镜片;其中,所述内窥镜取像镜头满足如下条件式:0.33<d2/d1<0.37;d34/d23<0.53;其中,d1为第三镜片像侧表面有效径端点至第三镜片中心轴线的垂直距离,d2为第三镜片像侧表面靠近像侧的最近点至所述有效径端点在所述第三透镜中心轴线上的垂直投影的距离,d23为第三镜片相对第二镜片一侧边缘所在表面至第二镜片相对第三镜片一侧的有效光学区域边缘所在表面之间的距离,d34为第三镜片相对第四镜片一侧边缘所在平面至第四镜片相对第三镜片一侧边缘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通过上述条件式限制第三镜片的反曲程度及其与相邻的第二镜片和第四镜片的间距,其有利于缩短取像镜头的长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内窥镜取像镜头的光学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内窥镜取像镜头的实施方式一的球差特性曲线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内窥镜取像镜头的实施方式一的场曲特性曲线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内窥镜取像镜头的实施方式一的畸变特性曲线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内窥镜取像镜头100,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镜片11、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镜片12、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镜片13和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四镜片14。第一镜片11具有相对物侧的第一表面S1及相对像侧的第二表面S2,第一表面S1和第二表面S2分别向物侧外凸及向像侧外凸;第二镜片12具有相对物侧的第三表面S3和相对像侧的第四表面S4,第三表面S3和第四表面S4分别向像侧内凹和向物侧内凹;第三镜片13具有相对物侧的第五表面S5和相对像侧的第六表面S6,第五表面S5和第六表面S6分别向像侧内凹和向像侧外凸;第四镜片14具有相对物侧的第七表面S7和相对像侧的第八表面S8,第七表面S7和第八表面S8分别向像侧内凹和物侧内凹。其中,本实施例所述第一镜片11、第二镜片12、第三镜片13和第四镜片14均为非球面镜片,且对应的第一表面S1、第二表面S2、第三表面S3、第四表面S4、第五表面S5、第六表面S6、第七表面S7及第八表面S8均为非球面。上述第一镜片11、第二镜片12、第三镜片13和第四镜片14均可采用塑料制备以减低制造成本。为了控制第三镜片13的反曲程度及其与相邻的第二镜片12和第四镜片14的间距其中,所述内窥镜取像镜头100满足如下条件式:①0.33<d2/d1<0.37;②d34/d23<0.53;其中,d1为第三镜片13像侧表面有效径端点至第三镜片13中心轴线的垂直距离,d2为第三镜片13像侧表面靠近像侧的最近点至所述有效径端点在所述第三透镜中心轴线上的垂直投影的距离,d23为第三镜片13相对第二镜片12一侧边缘所在表面至第二镜片12相对第三镜片13一侧的有效光学区域边缘所在表面之间的距离,d34为第三镜片13相对第四镜片14一侧边缘所在平面至第四镜片14相对第三镜片13一侧边缘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条件式①限制了第三镜片13的反曲程度,条件②则限制了第三镜片13与第二镜片12和第四镜片14之间的间距,通过条件式①和②的限制使得其具有较佳取像效果的前提下最小化其长度。所述内窥镜取像镜头100还满足如下条件式:。③d2/Ф34>0.16;其中,Ф34为第三镜片13和第四镜片14的边缘直径。条件式③在条件式①和②的挤出上,进一步限制了第三镜片13和第四镜片14的边缘直径,使得第三镜片13和第四镜片14的外径不至过大。所述内窥镜取像镜头100还满足如下条件式:④3.1≤s2/d12≤4.3;其中,s2为第一镜片11像侧的有效径,d12为沿光轴由第一镜片11像侧至第二镜片12物侧的距离。条件式④限制了入射光圈及第一镜片11和第二镜片12之间的间距,保证取像质量的前提下最小化第一镜片11与第二镜片12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二镜片12还满足如下条件式:⑤-0.9≤R3/F2≤-0.7;其中,R3为第二镜片12物侧面的曲率半径,F2为第二镜片12的焦距。条件式⑤限制了第二镜片12,其利于保证呈成像质量。上述取像镜头100成像时,光学由物侧入射,依次经过第一镜片11、第二镜片12、第三镜片13和第四镜片14后成像于成型面200上。以下根据上述条件式①~⑤并结合附表进一步说明取像镜头100。其中,R为对应表面的曲率半径,D为对应表面沿光轴至相邻像侧表面的距离。实施方式一实施方式一的取像镜头100满足以下表1所列的条件。其中,表1其中,非球面的面型可用以下公式表示:其中,z是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以表面顶点作参考距光轴的位移值,c是曲率半径,h为镜片高度,k为圆锥定数(CoinConstant),A为四次的非球面系数(4thorderAsphericalCoefficient),B为六次的非球面系数(6thorderAsphericalCoefficient),C为八次的非球面系数(8thorderAsphericalCoefficient),D为十次的非球面系数(10thorderAsphericalCoefficient),E为十二次的非球面系数(12thorderAsphericalCoefficient)。本实施方式一中镜片的非球面系数表列如下表2:光学表面KABCDES1-0.29124340.02459810.1234532-2.5734125.452017-8.142312S2-198.12540.1457693-0.07211121.3435452-2.1574532.453547S30.64121440.2457365-0.4124531-0.037545-0.12524580.001276S40.0051120.3457821-0.1245235-0.9413120.24854520.000024S50.0721210.1325665-1.25543317.412373-5.41421453.455321S6-3.142428-0.1212045-0.01243450.1234535-0.124523-0.0001224S7-0.042421-0.3457820.24586970.0245335-0.0045630.0112447S8-19.41217-0.09412120.0651234-0.0152478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内窥镜取像镜头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窥镜取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镜片、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镜片、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镜片和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镜片;其中,所述内窥镜取像镜头满足如下条件式:0.33<d2/d1<0.37;d34/d23<0.53;其中,d1为第三镜片像侧表面有效径端点至第三镜片中心轴线的垂直距离,d2为第三镜片像侧表面靠近像侧的最近点至所述有效径端点在所述第三透镜中心轴线上的垂直投影的距离,d23为第三镜片相对第二镜片一侧边缘所在表面至第二镜片相对第三镜片一侧的有效光学区域边缘所在表面之间的距离,d34为第三镜片相对第四镜片一侧边缘所在平面至第四镜片相对第三镜片一侧边缘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窥镜取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镜片、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镜片、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镜片和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镜片;其中,所述内窥镜取像镜头满足如下条件式:0.33<d2/d1<0.37;d34/d23<0.53;其中,d1为第三镜片像侧表面有效径端点至第三镜片中心轴线的垂直距离,d2为第三镜片像侧表面靠近像侧的最近点至所述有效径端点在所述第三透镜中心轴线上的垂直投影的距离,d23为第三镜片相对第二镜片一侧边缘所在表面至第二镜片相对第三镜片一侧的有效光学区域边缘所在表面之间的距离,d34为第三镜片相对第四镜片一侧边缘所在平面至第四镜片相对第三镜片一侧边缘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2.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宇马骁萧付玲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