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结构梁上起柱节点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240802 阅读:2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0 21: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钢结构梁上起柱节点构造,包括水平布设的主框架梁、竖向布设在主框架梁上方的梁上柱和将主框架梁与梁上柱连接为一体的短柱,短柱与梁上柱设置在同一直线上,短柱的上端与梁上柱的下端连接,短柱的下端与主框架梁焊接连接,主框架梁上设置有两根次梁,次梁与主框架梁呈十字形布设,且次梁的两端为自由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将短柱的下端与主框架梁在工厂焊接,焊接的质量易于保证,同时在结构设计时,长细比容易满足规范要求,有利于结构的抗震,节约了钢材的用量;通过将次梁的两端设置为自由端且次梁与主框架梁刚性连接,当短柱对主框架梁产生弯矩时,能够对主框架梁上的弯矩进行传递,减小主框架梁的挠曲变形。

A column joint structure on a steel beam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steel structure beam column joint structure on the vertical level, including the layout of the main frame beam, beam Shangzhu arranged in the main frame beam and column above the main frame beam and beam Shangzhu connected as a whole, short column and Liang Shangzhu set in the same line, the lower end of the upper end of the short column the Shangzhu and beam connection, welding short column lower end is connected with the main frame beam, main beam is provided with two secondary beam and secondary beam and a main beam cross shaped arrangement, and both ends of the beam is a free end.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lower end of the column and the main beam in the factory welding, welding quality is easy to guarantee,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structure design, the slenderness ratio easy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tandards, is conducive to the structure of the seismic, save the amount of steel; secondary beam is provided through both ends of the free end and the second beam with the main frame beam column rigid connection, when the moment of the main beam, main beam to bending moment on the transfer, reduce the deflection of main bea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钢结构梁上起柱节点构造
本技术属于钢结构设计
,尤其是涉及一种钢结构梁上起柱节点构造。
技术介绍
钢结构是主要由钢制材料组成的结构,是主要的建筑结构类型之一。结构主要由型钢和钢板等制成的钢梁、钢柱、钢桁架等构件组成,各构件或部件之间通常采用焊缝、螺栓或铆钉连接。因其自重较轻,且施工简便,广泛应用于大型厂房、场馆、超高层等领域。多层及高层钢结构的出屋面楼梯间、水箱间等位置处常常需要设置梁上柱以满足局部屋面设置要求,目前多数梁上起柱的柱角节点为铰接的螺栓连接,此种连接形式虽然施工方便,但是结构计算时梁上柱的长细比较难满足规范要求,对于抗震等级较高的建筑尤为严重,同时,梁上柱对主框架梁产生的荷载值较大,因此会使柱角节点处的主框架梁产生较大的弯矩,使主框架梁产生挠曲变形。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钢结构梁上起柱节点构造,其结构简单且操作方便,将短柱的下端与主框架梁在工厂焊接,焊接的质量易于保证,同时在结构设计时,长细比容易满足规范要求,有利于结构的抗震,节约了钢材的用量;通过将次梁的两端设置为自由端且次梁与主框架梁刚性连接,当短柱对主框架梁产生弯矩时,能够对主框架梁上的弯矩进行传递,减小主框架梁的挠曲变形。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钢结构梁上起柱节点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布设的主框架梁、竖向布设在所述主框架梁上方的梁上柱和将所述主框架梁与梁上柱连接为一体的短柱,所述短柱与所述梁上柱设置在同一直线上,所述短柱的上端与所述梁上柱的下端连接,所述短柱的下端与所述主框架梁焊接连接,所述主框架梁上设置有两根次梁,两根所述次梁沿所述短柱对称布设,所述次梁与所述主框架梁呈十字形布设,且所述次梁的两端为自由端。上述一种钢结构梁上起柱节点构造,其特征是:所述主框架梁上设置有加劲肋,所述加劲肋沿所述主框架梁的高度方向布设,所述加劲肋设置在所述短柱的正下方。上述一种钢结构梁上起柱节点构造,其特征是:所述短柱和梁上柱均为H型钢。上述一种钢结构梁上起柱节点构造,其特征是:所述短柱的高度为320mm~350mm。上述一种钢结构梁上起柱节点构造,其特征是:所述短柱的上端与所述梁上柱的下端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上述一种钢结构梁上起柱节点构造,其特征是:所述次梁与所述主框架梁刚性连接。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结构简单且操作方便,投入成本少。2.结构设计合理,便于安装,将短柱的下端与主框架梁在工厂焊接,焊接的质量易于保证,同时在结构设计时,长细比容易满足规范要求,有利于结构的抗震,节约了钢材的用量。3.使用效果好且实用价值高,通过将次梁的两端设置为自由端且次梁与主框架梁刚性连接,当短柱对主框架梁产生弯矩时,能够对主框架梁上的弯矩进行传递,减小主框架梁的挠曲变形。综上所述,本技术结构简单且操作方便,将短柱的下端与主框架梁在工厂焊接,焊接的质量易于保证,同时在结构设计时,长细比容易满足规范要求,有利于结构的抗震,其节约了钢材的用量;通过将次梁的两端设置为自由端且次梁与主框架梁刚性连接,当短柱对主框架梁产生弯矩时,能够对主框架梁上的弯矩进行传递,减小主框架梁的挠曲变形。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主框架梁;2—梁上柱;3—短柱;4—次梁;5—加劲肋。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的一种钢结构梁上起柱节点构造,包括水平布设的主框架梁1、竖向布设在所述主框架梁1上方的梁上柱2和将所述主框架梁1与梁上柱2连接为一体的短柱3,所述短柱3与所述梁上柱2设置在同一直线上,所述短柱3的上端与所述梁上柱2的下端连接,所述短柱3的下端与所述主框架梁1焊接连接,所述主框架梁1上设置有两根次梁4,两根所述次梁4沿所述短柱3对称布设,所述次梁4与所述主框架梁1呈十字形布设,且所述次梁4的两端为自由端。实际使用时,所述短柱3的下端与所述主框架梁1焊接连接,能够实现工厂化加工,且焊接质量易于保证;同时,在结构设计时,长细比的计算公式为:λ=μL/i,其中,μ为长度因数,当短柱3的一端固定另一端铰接时,μ=0.7,当短柱3的两端固定时,μ=0.5;i=(I/A)1/2,I为短柱3的截面惯性矩,A为短柱3的截面面积,L为短柱3的长度,长细比这个概念对于受压的短柱3稳定计算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因为长细比越大的短柱3越容易失稳,因此在将所述短柱3的两端均设计为固定连接能够减小短柱3的长细比,有利于所述短柱3的稳定性,有利于抗震。实际使用时,所述主框架梁1上设置有两根次梁4,且所述次梁4的两端为自由端,当所述主框架梁1受到所述短柱3施加的荷载时,使所述主框架梁1的上部受压且柱角节点处产生弯矩,柱角节点处的主框架梁1产生的弯矩会对所述主框架梁1产生较大的挠曲变形,影响所述主框架梁1的稳定性及耐久性,通过所述次梁4的设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所述弯矩产生传递抵消的作用,当所述柱角节点处产生弯矩M时,所述次梁4的两端为自由端,通过所述次梁4的自重使所述主框架梁1的上部受拉,从而减小了所述柱角节点处产生的弯矩M。所述柱角节点为所述短柱3与所述主框架梁1的连接处。本实施例中,所述主框架梁1上设置有加劲肋5,所述加劲肋5沿所述主框架梁1的高度方向布设,所述加劲肋5设置在所述短柱3的正下方。实际使用时,所述短柱3对所述主框架梁1施加压力,为了防止所述主框架梁1变形,在短柱3的正下方设置用于增加所述主框架梁1刚度的加劲肋5。本实施例中,所述短柱3和梁上柱2均为H型钢。实际使用时,所述短柱3和梁上柱2的截面尺寸均相同。本实施例中,所述短柱3的高度为320mm~350mm。实际使用时,所述短柱3的高度优选的为350mm。本实施例中,所述短柱3的上端与所述梁上柱2的下端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实际使用时,所述短柱3的上端与所述梁上柱2的下端为现场拼接,所述连接件为铰耳和与所述铰耳配合使用的螺栓,连接可靠。本实施例中,所述次梁4与所述主框架梁1刚性连接。刚性连接是指两个连接件之间,当一个连接件产生位移或受力时,与之相连的连接件不产生相对位移或相对变形;例如通过用交联材料制成的热收缩管(带)进行火焰加热,使热收缩管(带)内表面的热熔胶与管材外表面粘接成一体,热收缩管(带)冷却固化形成恒定的包紧力的管道连接方法,属刚性连接。实际使用时,将所述次梁4与所述主框架梁1刚性连接,目的是增加次梁4与主框架梁1整体性。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技术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钢结构梁上起柱节点构造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钢结构梁上起柱节点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布设的主框架梁(1)、竖向布设在所述主框架梁(1)上方的梁上柱(2)和将所述主框架梁(1)与梁上柱(2)连接为一体的短柱(3),所述短柱(3)与所述梁上柱(2)设置在同一直线上,所述短柱(3)的上端与所述梁上柱(2)的下端连接,所述短柱(3)的下端与所述主框架梁(1)焊接连接,所述主框架梁(1)上设置有两根次梁(4),两根所述次梁(4)沿所述短柱(3)对称布设,所述次梁(4)与所述主框架梁(1)呈十字形布设,且所述次梁(4)的两端为自由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结构梁上起柱节点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布设的主框架梁(1)、竖向布设在所述主框架梁(1)上方的梁上柱(2)和将所述主框架梁(1)与梁上柱(2)连接为一体的短柱(3),所述短柱(3)与所述梁上柱(2)设置在同一直线上,所述短柱(3)的上端与所述梁上柱(2)的下端连接,所述短柱(3)的下端与所述主框架梁(1)焊接连接,所述主框架梁(1)上设置有两根次梁(4),两根所述次梁(4)沿所述短柱(3)对称布设,所述次梁(4)与所述主框架梁(1)呈十字形布设,且所述次梁(4)的两端为自由端。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结构梁上起柱节点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框架梁(1)上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亚娟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