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n oil production profile test tube column, which is applied to the test of oil production profile in oil field. The test tube including tubing, coiled tubing and pipe through the self tester, continuous tubing tester connected in a continuous tube, pipe connected composite lifting pump, lifting mechanism of lift pump composite bias is arranged on one side of the column axis, an inner seal for inner hole of the compound lifting pump, sealing in composite lift pump peripheral set. Since the lifting mechanism is set on the side of the axis of the tube column, continuous production can be achieved during the testing process so that the data of the test can truly reflect the oil lay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油井产液剖面测试管柱
本专利技术涉及石油工业采油井生产测试
,特别是涉及一种油井产液剖面测试管柱。
技术介绍
油田井下地质条件复杂,由于油藏的非均质性、成藏构造差异、生产措施等因素,造成油井各层或水平井的各段之间产液极不均匀,产液量、含水率各层(段)之间差异较大,尤其是水平井,当部分井段水淹之后,油井就会呈现含水率突然窜升现象,严重影响油井生产。为了控制或封堵油井产水层(段),通过油井产液剖面测试来获得油井各层(段)的产液状况,包括产液量、含水率、压力、温度等,为制订封堵油井产水层(段)措施提供技术支撑。直井的产液剖面测试的方法很多,但水平井产液剖面测试方法不多,一边生产一边测试的方法更少,且测试成果的可靠性仍需提高。专利200510098286.2,一种井下分层取样和测试的方法,公开了一种井下分层取样测试方法,利用电缆携带井下丢手测试管柱,并锚定在相应测试层段位置,然后用电缆或钢丝携带将带有测试仪器的取样测试器下入井下丢手测试管柱内进行测试和取样,再利用电缆下入打捞器起出取样测试器和井下丢手测试管柱,更改测试器的类型,重复操作可进行不同参数的测试;打捞井下丢手测试管柱,并置于其余目的层段,重复操作可实现不同层段的测试。该技术在测试多个层段时,需要反复起下管柱,工序相当繁琐,测试周期较长。专利200810137499.5,机采水平井预置式产液剖面测试方法及专用测试井口装置,公开了一种机采水平井预置式产液剖面测试方法及专用测试井口装置。井内预置连接电缆的井下测试仪器和生产管柱,利用井下牵引器将井下测试仪器牵引到测试目的层段进行产液剖面测试。该种测试方法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油井产液剖面测试管柱,包括油管(2)、连续管(3)和测试仪(11),连续管自油管内穿过,测试仪(11)连接在连续管(3)下端,其特征在于,油管下端连接复合举升泵(12),复合举升泵(12)的举升机构(5)偏置设置在管柱轴线的一侧,举升机构的动力流体入口(4)设置在复合举升泵的上端,生产液流道(7)的入口设置在复合举升泵的下端,混合液出口(6)开口在复合举升泵的内孔侧壁上;在复合举升泵(12)的内孔中设置内密封(8),在复合举升泵(12)的外周设置外密封(9)。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井产液剖面测试管柱,包括油管(2)、连续管(3)和测试仪(11),连续管自油管内穿过,测试仪(11)连接在连续管(3)下端,其特征在于,油管下端连接复合举升泵(12),复合举升泵(12)的举升机构(5)偏置设置在管柱轴线的一侧,举升机构的动力流体入口(4)设置在复合举升泵的上端,生产液流道(7)的入口设置在复合举升泵的下端,混合液出口(6)开口在复合举升泵的内孔侧壁上;在复合举升泵(12)的内孔中设置内密封(8),在复合举升泵(12)的外周设置外密封(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井产液剖面测试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合举升泵(12)包括举升段(20)、内密封段(30)和外密封段(40),其中的内密封段(30)和外密封段(40)都是双层管同心相套结构,其双层管的环空构成了生产液流道(7)的一部分;举升段(20)设有横截面呈“C”形的“C”形流道(21);“C”形流道(21)与内密封段(30)和外密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瑞霞,姜广彬,伊西锋,张化强,高恒超,魏剑飞,田浩然,周景彩,杨慧,朱瑛辉,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