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极细同轴电缆连接器组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174152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02 06: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布了这样一种极细同轴电缆连接器组件结构,属于电缆技术领域,连接器包括绝缘子A、壳体、绝缘子B、衬套、螺套、卡环、PIN针、连接壳体,壳体作为所述连接器的外导体,壳体的上端设有1~2个卡环槽,螺套通过所述卡环与连接壳体相配装,绝缘子A通过过渡配合安装在所述壳体中,PIN针一端为标准SMA插针,PIN针的另一端设有凹槽,凹槽的槽径与所述电缆的内导体直径相等,绝缘子B安装在所述衬套中,衬套通过压接工装方式,过盈配合在所述壳体上,PIN针自带尾部台阶,所述PIN针与所述绝缘子B同中心轴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传统的电缆连接器组件在小空间中安装困难,PIN针的连接尺寸过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极细同轴电缆连接器组件结构
本技术属于电缆
,具体涉及一种极细同轴电缆连接器组件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各类电子设备的集成度越来越高,这使得各种不同频率的信号同时混在一台设备中,为了避免其相互之间的干扰,一种传送速度更快、容量更大、抗干扰性能更强、耐弯折性、耐震性更优越的极细同轴电缆产品开始迅速取代现在使用的柔性电路板。同时,为应对军用机载或航空航天领域中设备的小型化要求,高品质、小尺寸的数据信号传输线需求不断增加。根据《GJB5246-2004射频连接器界面》标准,SMA的接头的PIN针尺寸为¢0.90-0.93mm,外导体尺寸为¢4.10-4.13mm,根据RF射频传输特性,最佳的传输信号应在满足50欧姆阻抗的腔体内传输。如中国专利申请(公开号:CN203326247U)公开了“电缆连接器以及包含有电缆连接器的连接器”,其特征是至少包含:本体,设前环围,前述前环围并设导向槽,以配合外接连接器的正确结合,前述前环围后侧设中环围,并于中环围套设有螺帽,并限制螺帽的移动距离;前述中环围后侧设后环围,且于后环围末端设缆线束合元件;于前述本体设中孔以为公端子座设置其中,前述公端子座设有公端子,前述公端子并与缆线衔接,利于信号传输的目的;如此,得利用本电缆连接器与外接连接器互相结合,以将前述公端子充分包覆,得以将本连接器运用于高压电源的环境中,提供安全防护的目的,让本连接器得以被广泛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1)技术方案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足,本技术提供了这样一种极细同轴电缆连接器组件结构,包括连接器和电缆,所述电缆的两端连接所述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绝缘子A、壳体、绝缘子B、衬套、螺套、卡环、PIN针、连接壳体,所述壳体作为所述连接器的外导体,所述壳体的上端设有1~2个卡环槽,所述螺套通过所述卡环与连接壳体相配装,所述绝缘子A通过过渡配合安装在所述壳体中,所述PIN针一端为标准SMA插针,所述PIN针的另一端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槽径与所述电缆的内导体直径相等,所述绝缘子B安装在所述衬套中,所述衬套通过压接工装方式,过盈配合在所述壳体上,所述PIN针自带尾部台阶,所述PIN针与所述绝缘子B同中心轴设置。所述PIN针的外部表面采用台阶方式设置,所述台阶方式是指所述PIN针外径从左到右依次减小,变径次数为4~6次,优选5次,每次变径的大小为0.12~0.25mm,优选0.12mm或0.15mm。所述PIN针采用铍青铜材质,所述绝缘子A和所述绝缘子B采用聚四氯乙烯材质。所述电缆中的第一内导体插入所述连接器中的第二内导体内,所述电缆中的内导体通过弹性收口实现配接,所述电缆中的第一外导体通过锡焊方式与所述连接器的第二外导体相连接。所述电缆是极细的同轴电缆,所述电缆的外径尺寸为1.4~1.8mm,弯曲半径为2~4mm,优选地,所述电缆的外径尺寸为1.5mm,弯曲半径为3mm。所述连接器的接头尺寸比常规连接器的接头小2-3mm,具有可在狭小空间中安装的优势。(2)有益效果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连接器的接头尺寸比常规接头小2-3mm,其特点是RF性能优良,在满足配接的情况下,接头安装尺寸小,可满足在小空间中的应用;2、PIN针的外部表面采用多台阶的过渡方法,减少了过渡长度,使连接器在具有优良的RF性能同时,连接器具有较小的长度尺寸;3、电缆中的内导体插入所述连接器中的内导体内,电缆中的内导体通过弹性收口实现配接,电缆中的外导体通过锡焊方式与所述连接器的外导体相连接,所述的连接方法很好的实现在电缆的连接器的连接,且连接时尺寸及结构未发生变化,确保了连接器与电缆间具有良好的RF传输特性。附图说明图1是电缆连接器横剖面图;图2是电缆连接器纵剖面图;图3是电缆连接器的立体图;图4是电缆与连接器组件横剖面图;图5是连接器的连接头示意图;图6是现有技术连接器的连接头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一如图1-6所示,本实施案例提供了这样一种极细同轴电缆连接器组件结构,包括连接器1和电缆9,所述电缆9的两端连接所述连接器1,所述连接器1包括绝缘子A2、壳体3、绝缘子B4、衬套5、螺套6、卡环7、PIN针8、连接壳体10,所述壳体3作为所述连接器1的外导体,所述壳体3的上端设有1~2个卡环槽,所述螺套6通过所述卡环7与连接壳体10相配装,所述绝缘子A2通过过渡配合安装在所述壳体3中,所述PIN针8一端为标准SMA插针,所述PIN针8的另一端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槽径与所述电缆9的内导体直径相等,所述绝缘子B4安装在所述衬套5中,所述衬套5通过压接工装方式,过盈配合在所述壳体3上,所述PIN针8自带尾部台阶,所述PIN针8与所述绝缘子B4同中心轴设置。所述PIN针8的外部表面采用台阶方式设置,所述台阶方式是指所述PIN针8外径从左到右依次减小,变径次数为5次,每次变径的大小为0.15mm所述PIN针8采用铍青铜材质,所述绝缘子A2和所述绝缘子B4采用聚四氯乙烯材质。所述电缆9中的第一内导体11插入所述连接器1中的第二内导体12内,所述电缆9中的内导体11通过弹性收口实现配接,所述电缆9中的第一外导体14通过锡焊方式与所述连接器1的第二外导体13相连接。所述电缆9是极细的同轴电缆,所述电缆9的外径尺寸为1.5mm,弯曲半径为3mm。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改进及替代,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极细同轴电缆连接器组件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极细同轴电缆连接器组件结构,包括连接器(1)和电缆(9),所述电缆(9)的两端连接所述连接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1)包括绝缘子A(2)、壳体(3)、绝缘子B(4)、衬套(5)、螺套(6)、卡环(7)、PIN针(8)、连接壳体(10),所述壳体(3)作为所述连接器(1)的外导体,所述壳体(3)的上端设有1~2个卡环槽,所述螺套(6)通过所述卡环(7)与连接壳体(10)相配装,所述绝缘子A(2)通过过渡配合安装在所述壳体(3)中,所述PIN针(8)一端为标准SMA插针,所述PIN针(8)的另一端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槽径与所述电缆(9)的内导体直径相等,所述绝缘子B(4)安装在所述衬套(5)中,所述衬套(5)通过压接工装方式,过盈配合在所述壳体(3)上,所述PIN针(8)自带尾部台阶,所述PIN针(8)与所述绝缘子B(4)同中心轴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极细同轴电缆连接器组件结构,包括连接器(1)和电缆(9),所述电缆(9)的两端连接所述连接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1)包括绝缘子A(2)、壳体(3)、绝缘子B(4)、衬套(5)、螺套(6)、卡环(7)、PIN针(8)、连接壳体(10),所述壳体(3)作为所述连接器(1)的外导体,所述壳体(3)的上端设有1~2个卡环槽,所述螺套(6)通过所述卡环(7)与连接壳体(10)相配装,所述绝缘子A(2)通过过渡配合安装在所述壳体(3)中,所述PIN针(8)一端为标准SMA插针,所述PIN针(8)的另一端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槽径与所述电缆(9)的内导体直径相等,所述绝缘子B(4)安装在所述衬套(5)中,所述衬套(5)通过压接工装方式,过盈配合在所述壳体(3)上,所述PIN针(8)自带尾部台阶,所述PIN针(8)与所述绝缘子B(4)同中心轴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极细同轴电缆连接器组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PIN针(8)的外部表面采用台阶方式设置,所述台阶方式是指所述PIN针(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伟曾金荣
申请(专利权)人:福州迈可博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