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韩朝专利>正文

一种可升降式悬臂吊起起重机立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165722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01 23: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升降式悬臂吊起起重机立柱,包括底座、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所述底座顶部的中间位置安装有旋转座,旋转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从动轮,且旋转座的顶部固定有第一立柱,所述第一立柱一侧的底座上通过螺栓安装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延伸至底座内部并固定连接有主动轮,且主动轮与从动轮之间通过行星齿轮动力分配箱齿轮连接,所述第一立柱的内部设有空腔,第一立柱的上方设有第二立柱,且第二立柱的底部固定有连接柱,连接柱延伸至空腔内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活动套管的外侧安装由辅助支撑套管、辅助支撑杆以及支撑脚构成的支撑结构,便于在使用时,间接增大了立柱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增强了起重机立柱的稳定性。

A lifting type cantilever hoisting crane column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lifting type cantilever crane lifting column, which comprises a base, a first column and a second column, the middle position of the top of the base is installed on the rotating seat, a driven wheel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rotating seat bottom and the top of the rotary seat is fixed with the first column base, one side of the first column the drive motor is installed on the output shaft through the bolt base extending to the internal drive motor and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a driving wheel and a driving wheel and a driven wheel between the planetary gear gear is connected with the power distribution box, in the first column of the second column is provided with a hollow cavity, is arranged above the first column, and the second column fixed at the bottom a connecting column is connected with the internal column extends to the cavity. The utility model is provided with a supporting structure composed of an auxiliary supporting sleeve, an auxiliary supporting rod and supporting feet on the outside side of the movable sleeve, which is convenient for indirectly increasing the contact area between the column and the ground when using, and enhances the stability of the crane colum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升降式悬臂吊起起重机立柱
本技术涉及起重机配件
,具体为一种可升降式悬臂吊起起重机立柱。
技术介绍
悬臂吊起重机工作强度为轻型,起重机由立柱,回转臂回转驱动装置及电动葫芦组成,立柱下端通过地脚螺栓固定在混凝土基础上,由摆线针轮减速装置来驱动悬臂回转,电动葫芦在悬臂工字钢上作左右直线运行,并起吊重物。起重机旋臂为空心型钢结构,自重轻,跨度大,起重量大,经济耐用。悬臂吊起重机是为适应现代化生产而制作的新一代轻型吊装设备,但传统的悬臂起重机的立柱的高度一般是不可调节的,使用性不够灵活,满足不了特殊场合的工作要求,另外,立柱均有底部的地脚螺栓固定,立柱底部的底座与地面接触面积小,稳定性能小,不能够提供强大的支撑力,防止起重机出现倾倒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升降式悬臂吊起起重机立柱,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升降式悬臂吊起起重机立柱,包括底座、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所述底座顶部的中间位置安装有旋转座,旋转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从动轮,且旋转座的顶部固定有第一立柱,所述第一立柱一侧的底座上通过螺栓安装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延伸至底座内部并固定连接有主动轮,且主动轮与从动轮之间通过行星齿轮动力分配箱齿轮连接,所述第一立柱的内部设有空腔,空腔的内侧壁上设有内螺纹,且第一立柱的上方设有第二立柱,所述第二立柱的底部固定有连接柱,连接柱延伸至空腔内部,且连接柱的外侧壁上设有与内螺纹相匹配的外螺纹,所述第一立柱外侧靠近第二立柱的位置处设有滑槽,滑槽的外侧活动安装有活动套管,且活动套管的外侧通过销轴均匀活动安装有辅助支撑套管,所述辅助支撑套管内部活动安装有辅助支撑杆,辅助支撑杆上间断等距离设有定位孔,且辅助支撑杆的输出端通过销轴固定连接有支撑脚。优选的,所述空腔内部的底端通过螺栓安装有限位升降连接杆,且限位升降连接杆的输出端与连接柱的底部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活动套管上安装有制动旋钮。优选的,所述第一立柱靠近底座一端的外侧均匀设有与辅助支撑杆相匹配的固定卡件。优选的,所述活动套管靠近辅助支撑套管一端的外侧设有与定位孔相匹配的锁紧螺栓。优选的,所述底座为中空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可升降式悬臂吊起起重机立柱,通过在连接柱的外侧设置外螺纹以及第一立柱空腔的内侧壁上设置内螺纹,使得第一立柱与第二立柱之间通过连接柱螺纹连接,通过第一立柱一侧设置的驱动电机带动第一立柱旋转,在螺纹的作用下,实现第一立柱与第二立柱之间距离的调节,从而实现起重机立柱的整体高度调节,以满足实际操作需要,使用方便,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同时,通过在主动轮与从动轮之间通过行星齿轮动力分配箱齿轮连接,实现在保证第一立柱旋转力度的前提下,降低驱动电机的负荷,从而有效的延长驱动电机的使用寿命,本技术通过在第一立柱顶端外侧设置活动套管,并在活动套管的外侧通过销轴均匀活动安装由辅助支撑套管、辅助支撑杆以及支撑脚构成的支撑结构,便于在使用时,间接增大了立柱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提供了更强的支撑力,增强了起重机立柱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中:1-支撑脚;2-固定卡件;3-辅助支撑杆;4-第一立柱;5-制动旋钮;6-第二立柱;7-活动套管;8-辅助支撑套管;9-驱动电机;10-底座;11-限位升降连接杆;12-滑槽;13-连接柱;14-内螺纹;15-外螺纹;16-锁紧螺栓;17-定位孔;18-空腔;19-主动轮;20-行星齿轮动力分配箱;21-从动轮;22-旋转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可升降式悬臂吊起起重机立柱,包括底座10、第一立柱4和第二立柱6,底座10为中空结构,底座10顶部的中间位置安装有旋转座22,旋转座2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从动轮21,且旋转座22的顶部固定有第一立柱4,第一立柱4一侧的底座10上通过螺栓安装有驱动电机9,驱动电机9的输出轴延伸至底座10内部并固定连接有主动轮19,且主动轮19与从动轮21之间通过行星齿轮动力分配箱20齿轮连接,第一立柱4的内部设有空腔18,空腔18的内侧壁上设有内螺纹15,且第一立柱4的上方设有第二立柱6,第二立柱6的底部固定有连接柱13,连接柱13延伸至空腔18内部,且连接柱13的外侧壁上设有与内螺纹15相匹配的外螺纹15,驱动电机9通过主动轮19带动行星齿轮动力分配箱20转动,通过行星齿轮动力分配箱20将动力传递至从动轮21,从而通过旋转座22带动第一立柱4转动,在第二立柱6连接柱13外侧设置的外螺纹15以及第一立柱4空腔18的内侧壁上设置内螺纹14,相互配合的作用下,实现第一立柱4与第二立柱6之间距离的调节,从而实现起重机立柱的整体高度调节,以满足实际操作需要,空腔18内部的底端通过螺栓安装有限位升降连接杆11,且限位升降连接杆11的输出端与连接柱13的底部固定连接,限位升降连接杆11用于限制第二立柱6的上升高度,避免连接杆11脱离空腔18,第一立柱4外侧靠近第二立柱6的位置处设有滑槽12,滑槽12的外侧活动安装有活动套管7,活动套管7上安装有制动旋钮5,且活动套管7的外侧通过销轴均匀活动安装有辅助支撑套管8,辅助支撑套管8内部活动安装有辅助支撑杆3,辅助支撑杆3上间断等距离设有定位孔17,活动套管7靠近辅助支撑套管8一端的外侧设有与定位孔17相匹配的锁紧螺栓16,且辅助支撑杆3的输出端通过销轴固定连接有支撑脚1,由辅助支撑套管8、辅助支撑杆3以及支撑脚1构成的支撑结构,便于在使用时,间接增大了立柱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提供了更强的支撑力,增强了起重机立柱的稳定性,第一立柱4靠近底座10一端的外侧均匀设有与辅助支撑杆3相匹配的固定卡件2,固定卡件2用于无需使用时,固定辅助支撑杆3的位置。工作原理:使用时,利用驱动电机9通过主动轮19带动行星齿轮动力分配箱20转动,通过行星齿轮动力分配箱20将动力传递至从动轮21,从而通过旋转座22带动第一立柱4转动,在第二立柱6连接柱13外侧设置的外螺纹15以及第一立柱4空腔18的内侧壁上设置内螺纹14,相互配合的作用下,实现第一立柱4与第二立柱6之间距离的调节,从而实现起重机立柱的整体高度调节,以满足实际操作需要,然后,旋转活动套管7至最佳支撑位置,并通过制动旋钮5固定位置,将辅助支撑杆3从固定卡件2中取出,并调节辅助支撑杆3在辅助支撑套管8内的位置,并通过锁紧螺栓16与定位孔17的配合固定长度,从而实现由辅助支撑套管8、辅助支撑杆3以及支撑脚1构成的支撑结构,便于在使用时,间接增大了立柱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提供了更强的支撑力,增强了起重机立柱的稳定性。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可升降式悬臂吊起起重机立柱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升降式悬臂吊起起重机立柱,包括底座(10)、第一立柱(4)和第二立柱(6),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0)顶部的中间位置安装有旋转座(22),旋转座(2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从动轮(21),且旋转座(22)的顶部固定有第一立柱(4),所述第一立柱(4)一侧的底座(10)上通过螺栓安装有驱动电机(9),驱动电机(9)的输出轴延伸至底座(10)内部并固定连接有主动轮(19),且主动轮(19)与从动轮(21)之间通过行星齿轮动力分配箱(20)齿轮连接,所述第一立柱(4)的内部设有空腔(18),空腔(18)的内侧壁上设有内螺纹(15),且第一立柱(4)的上方设有第二立柱(6),所述第二立柱(6)的底部固定有连接柱(13),连接柱(13)延伸至空腔(18)内部,且连接柱(13)的外侧壁上设有与内螺纹(15)相匹配的外螺纹(15),所述第一立柱(4)外侧靠近第二立柱(6)的位置处设有滑槽(12),滑槽(12)的外侧活动安装有活动套管(7),且活动套管(7)的外侧通过销轴均匀活动安装有辅助支撑套管(8),所述辅助支撑套管(8)内部活动安装有辅助支撑杆(3),辅助支撑杆(3)上间断等距离设有定位孔(17),且辅助支撑杆(3)的输出端通过销轴固定连接有支撑脚(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升降式悬臂吊起起重机立柱,包括底座(10)、第一立柱(4)和第二立柱(6),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0)顶部的中间位置安装有旋转座(22),旋转座(2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从动轮(21),且旋转座(22)的顶部固定有第一立柱(4),所述第一立柱(4)一侧的底座(10)上通过螺栓安装有驱动电机(9),驱动电机(9)的输出轴延伸至底座(10)内部并固定连接有主动轮(19),且主动轮(19)与从动轮(21)之间通过行星齿轮动力分配箱(20)齿轮连接,所述第一立柱(4)的内部设有空腔(18),空腔(18)的内侧壁上设有内螺纹(15),且第一立柱(4)的上方设有第二立柱(6),所述第二立柱(6)的底部固定有连接柱(13),连接柱(13)延伸至空腔(18)内部,且连接柱(13)的外侧壁上设有与内螺纹(15)相匹配的外螺纹(15),所述第一立柱(4)外侧靠近第二立柱(6)的位置处设有滑槽(12),滑槽(12)的外侧活动安装有活动套管(7),且活动套管(7)的外侧通过销轴均匀活动安装有辅助支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朝
申请(专利权)人:韩朝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