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跟鞋及其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1520 阅读:14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高跟鞋至少包含: 一跟,具有至少一英寸之固定跟高(α); 一跟座(20),在前述跟之上; 一拱形支撑(22),从跟座向前延伸并具有一第一部分,该第一部分大约在穿着者之跟骨相对于基面的相同平面支持穿着者舟骨前端; 一鞋底中段(24),从拱形支持之第一部分向前向下延伸;以及 一脚趾区域(26),从鞋底中段向上向前倾斜延伸,因而支撑穿着者之趾骨,防止穿着者之脚相对于鞋子向前滑动,其中跟座被置于相对于鞋底中段以一角度“H”作顺时钟方向转动的位置,该角度“H”相对于基面18按下列公式: H=5°+(αx1.25°) 其中α=超过1″后以1/2″为段的跟高。鞋底中段以一个角度“M”倾斜,根据下列公式直立于基面: M=18°+(αx3.25°) 其中α=超过1″后以1/2″为段的跟高。(*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总的涉及靴类,而更具体地涉及行走以及其他活动上使用之靴鞋类结构。本专利技术对高跟鞋有特别效用,虽然也考虑了其他的应用,但会结合高跟鞋来具体描述本专利技术。对先前及目前使用之技术所做出的高跟鞋的评价是极端不舒服,而且调查指出20%的传统高跟鞋使用者有过因穿这种鞋子而会立刻感到脚痛的经验,而大部分的使用者在四小时之内会感到脚痛。这种不舒适主要由于穿着者的脚在鞋中往前滑移而造成穿着者的脚趾在鞋子的前端被挤压。参考附图说明图1,图中用点划线显示在一只传统高跟鞋中一只脚之骨头结构。脚的结构包含跟骨10(也称为跗骨),拱形区以及指骨或趾骨13,跟骨10包含距骨以及跟骨,拱形区包含禊状骨11和跖骨12。当脚的拱形区延伸过鞋中之中央鞋底加强部分15至脚跖骨与趾骨13之基底结合处的球形骨16,跟骨10被跟座19所支撑。脚的球形骨在跖骨前端下方而形成跖骨,趾骨被鞋子足尖区域9所支撑。在图1中显示这只鞋有大约2英寸之跟高。所示的鞋子是根据美国标准女鞋7号。鞋放在基面18上,从基面18至跟座19经测量有跟高为“a”。跟座19相对于基面向上倾斜的角度为约12-15度。该角度“X”可参见图1及图3。中央鞋底加强部分15在鞋中是从鞋座以向前及向下相对于基面大约30度之角度倾斜。该角度“Y”可参见图1及图3。在鞋中脚趾部分的大母趾本应和基面平行,但可能因脚趾部分有一个相对于基面18向上及向前2-3度之角度而造成其向上及向前倾斜。该角度“Z”可参见图1及图3。将会明白,显示在图1中之一只传统高跟鞋基本使穿着者之脚置于一个倾斜平面,因此当站立或行走时脚被迫向前进至脚趾匣。如此造成在球形骨或脚前端部分之压迫感以及脚趾挤压,常使这部分脚产生一种烧伤之感觉,及疲劳和不舒适。传统上,鞋子以两种基本工艺即滑动上鞋(slip lasting)以及板上鞋(board lasting)其中之一制作。滑动上鞋是以一个鞋帮典型地缝合在一起而后粘或缝在中央鞋底及/或外鞋底上。板上鞋是以鞋帮黏或缝在一平面或预模板上,而后再粘至鞋底及/或外鞋底上。为了不使鞋垮掉并适当地支撑穿着者之体重,一个补强物,一般称为鞋底中段,典型地以金属、皮革、纤维板或塑料制成,被粘紧及/或缝到中央鞋底及/或内鞋底板以及外鞋底。有些鞋结构也使用一个模压的鞋垫衬里,及/或一个内鞋底垫在鞋中作为脚的减震垫。虽然起初减震垫让脚在鞋中有舒适之感觉,但是实际上减震垫破坏鞋之生物工学性质,而且对脚在鞋中之稳定性或以解剖学之正确位置支撑脚都没有作用。本专利技术之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穿着舒适的鞋结构,同时也使穿着者之脚在鞋中处于解剖学正确的支撑位置。本专利技术之另一目的为提供一种制鞋方法,其提供的鞋结构穿着舒适,也使得穿着者之脚在鞋中处于解剖学上正确的支撑位置。本专利技术之另一目的为提供一种改变鞋跟相对于基面之倾斜角度的装置,该装置在妇女穿高跟鞋时跟高改变时适用于各种鞋跟高度以及维持脚跟在与基面接近平行的关系。本专利技术之另一目的为提供一种鞋结构,其可支持脚之纵轴向,但可使斜轴向有柔软性。其将可应用在例如高尔夫鞋的设计中,在挥舞动作时其可有柔软性,但可防止在走路时脚之纵向拱形区凹陷。这种应用中,将脚之中间纵向拱形区下面区域变小或完全移去使得挥舞动作时可升降脚之拱形区,而鞋之中央部分将维持刚性结构避免长轴被破坏。简单地说,为实现前述及其他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有刚性形状矫正装置之鞋子结构,刚性形状矫正装置包含一个跟杯以及一个剖面有解剖学形状的装置,其从末梢部延伸至最近跖骨前端点,该装置作为结构元件刚性固定到鞋楦/内鞋底的上表面,该刚性装置包含一个深保角的跟杯,并且从鞋跟延伸至跖骨前端区域后的位置,以模具做出和/或机加工制成,以适合脚之底面使得脚在鞋中采取一个解剖学上正确的位置。如所说明的,本专利技术之装置与传统上脚之矫正装置相似。然而,不像传统上脚之矫正装置,本专利技术之装置在鞋中包含一个整体的结构元件,其在鞋中更能稳定穿着者之脚,以及可不需要一个分开之鞋底中段,因此有双重功用。根据本专利技术之较佳实施例应用于高跟鞋上,该刚性装置包括一微向下倾角之跟座(相对于鞋子之想像鞋底中段平面),以及一个拱形支撑装置,其从跟座向前延伸并有一个第一位置支撑穿着者之舟骨前端,鞋中也包括一个鞋楦(内鞋底)板,其从拱形支撑之第一位置向前及向下延伸,以及一个脚趾支撑区域从鞋楦(内鞋底)板以一个角度向前向上延伸,因此,穿着者之第一跖骨被趾骨所支撑以防止脚相对于鞋子向前滑动,因此,可防止指头在鞋中脚趾部分挤压,使得相对于标准高跟鞋的穿着者体重被跟座承受的重量将增加大约16%或更多。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目的及优点,将通过下列结合附图的说明更清楚,图中相同零件用相同标号,附图中图1是现有技术制造的传统高跟鞋示意的横截面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所制造之高跟鞋示意的横截面图。图3是一示意图,显示如图2所示之本专利技术制造的鞋以及具有相似跟高之如图1所示之传统高跟鞋的相对于基面之有关角度的比较。图4至图7相似于图2,显示依本专利技术制造之高跟鞋,并示出本专利技术应用于有各种跟高的高跟鞋。图8为侧视图,其有部分为横截面图,示出本专利技术之一实施例制造的鞋。图9为图8的分解视图。图10为图8中鞋之透视图,其有部分为横截面图。图11为图8中鞋之一个元件的透视图。图12相似于图8,显示本专利技术之另一实施例。图13为图12之横截面图。图14为侧视图,显示本专利技术如何放置与支撑左脚。参照图2,其为本专利技术之较佳实施例。如图1的鞋之情况,图2中显示之鞋有大约两英寸之跟高。然而不像图1显示之传统鞋,在图2中之鞋,跟座20沿顺时针方向(箭头CL方向)旋转,相对于基面18与鞋底成一角度“H”,依下例公式H=5°+(α×1.25°)其中α=超过1″后以1/2″为段的跟高。一拱形支撑22至少有部分是从跟座20之前端边缘向前延伸至穿着者之脚拱形区下方。拱形支撑22之轮廓有一高点23,其形成一个障碍物防止穿着者在鞋中之跟骨向前滑动,拱形支撑22从高点23向下弯至鞋底24结合一起,直至鞋中脚趾区域26。鞋底24是以一个角度“M”倾斜,依下列公式相对于基面倾斜M=18°+(α×3.5°)其中α=超过1″后以1/2″为段的跟高。为防止在高点23过高造成对穿着者不适,维持上述“M”与“H”相对于跟高之关系对本专利技术是关键性的。因此,随跟高α增加改变M/H之关系,将造成穿着者施于跟座之体重大小之改变。鞋中脚趾区域是以一个角度“T”向前向上倾斜,相对于基面大约2-3°±1°。本专利技术的向下倾斜跟座,形成一个跟座之延伸的拱形支撑22之轮廓,鞋底中段的倾斜和鞋中脚趾区域的向上倾斜相结合,比一只传统之高跟鞋使得穿着者更高百分比率之体重被跟座所承载或支撑。分别根据本专利技术制造之高跟鞋与一只相同高度之传统高跟鞋比较,在鞋中穿着者的跟座及脚之球形骨之下进行压力测量,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制造之高跟鞋提供增加约16-18%之体重承载在穿着者之跟部,而穿着者在走路时脚之球形骨承载的重量下降因此,本专利技术设计之鞋,使穿着者较大部分之体重被跟座所承受,而不是被转移至鞋底及鞋中脚之球形骨,因而可避免脚趾挤压并确保舒适。根据图3,虚线显示依本专利技术制作之高跟鞋,跟座角H,第一跖骨之倾斜角M,以及在脚趾区域之大脚拇指相对于基面18之倾斜角T。α代表跟高,在图3中实线代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高跟鞋至少包含一跟,具有至少一英寸之固定跟高(α);一跟座(20),在前述跟之上;一拱形支撑(22),从跟座向前延伸并具有一第一部分,该第一部分大约在穿着者之跟骨相对于基面的相同平面支持穿着者舟骨前端;一鞋底中段(24),从拱形支持之第一部分向前向下延伸;以及一脚趾区域(26),从鞋底中段向上向前倾斜延伸,因而支撑穿着者之趾骨,防止穿着者之脚相对于鞋子向前滑动,其中跟座被置于相对于鞋底中段以一角度“H”作顺时钟方向转动的位置,该角度“H”相对于基面18按下列公式H=5°+(α×1.25°)其中α=超过1″后以1/2″为段的跟高。鞋底中段以一个角度“M”倾斜,根据下列公式直立于基面M=18°+(α×3.25°)其中α=超过1″后以1/2″为段的跟高。2.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高跟鞋,其特征在于上述的跟座(20)相对于基面以一角度约3°±1°倾斜。3.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高跟鞋,其中上述的鞋底(24)相对于基面以一角度约3°±3°倾斜。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跟鞋,其特征在于上述的鞋的脚趾区域(26)相对于基面(18)以一角度约2-3°±1°倾斜。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跟鞋,其特征在于上述的跟高(α)为大约1英寸,跟座倾斜角(H)为5-6°,跖骨角(M)为18-22°,以及脚趾角(T)为1-2°。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跟鞋,其特征在于上述的跟高(α)为大约1英寸,跟座倾斜角(H)为6-7°,跖骨角(M)为20-23°,以及脚趾角(T)为2-3°。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跟鞋,其特征在于上述的跟高(α)为大约2英寸,跟座倾斜角(H)为7-8°,跖骨角(M)为24-28°,以及脚趾角(T)为2-3°。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跟鞋,其特征在于上述的跟高(α)为大约2英寸,跟座倾斜角(H)为8-9°,跖骨角(M)为30-33°,以及脚趾角(T)为2-3°。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跟鞋,其特征在于上述的跟高(α)为大约3英寸,跟座倾斜角(H)为9-10°,跖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霍华德·J·达南伯格
申请(专利权)人:HBN鞋业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