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稳幅电路的低干扰温度自动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7137883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27 14: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稳幅电路的低干扰温度自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主要由微控制器,分别与微控制器相连接的显示器、加热器控制电磁开关、风机控制电磁开关以及信号处理单元,与加热器控制电磁开关相连接的加热器,与风机控制电磁开关相连接的风机,与信号处理单元相连接的模数转换模块,与模数转换模块相连接的稳幅电路,以及与稳幅电路相连接的温度传感器组成。检测信号经过信号处理单元处理后变得更加稳定,并且可以排除干扰信号的影响,从而使微控制器可以更准确的对检测信号进行识别和比对,提高了本发明专利技术对现场温度的控制精度。

Low interference temperature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amplitude stabilizing circuit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 of low amplitude stabilization circuit based on interference temperature, characterized mainly by the microcontroller, and the microcontroller are connected to the display, control switch, electromagnetic heater fan control electromagnetic switch and a signal processing unit is connected with the heater heater control electromagnetic switch, wind the machine is connected with the control of electromagnetic fan switch, and the signal processing unit is connected with the analog-to-digital conversion module, analog-to-digital conversion module is connected with the amplitude stabilization circuit, and is connected with the amplitude stabilization circuit temperature sensor. The detection signal is processed more stable after the signal processing unit is processed,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ference signal can be eliminated, so that the microcontroller can identify and compare the detection signal more accurately, and improves the control accuracy of the invention to the field tempera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稳幅电路的低干扰温度自动控制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控制系统,具体是指一种基于稳幅电路的低干扰温度自动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在高新技术的推动下,社会正跨入真正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时代,而温度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量,是工业生产过程中最普遍、重要的工艺参数之一。随着工业的为断发展,对温度控制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温度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传统的温度控制系统对温度的控制精度不高,无法达到人们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传统的温度控制系统对温度的控制精度不高的缺陷,提供一种基于稳幅电路的低干扰温度自动控制系统。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基于稳幅电路的低干扰温度自动控制系统,主要由微控制器,分别与微控制器相连接的显示器、加热器控制电磁开关、风机控制电磁开关以及信号处理单元,与加热器控制电磁开关相连接的加热器,与风机控制电磁开关相连接的风机,与信号处理单元相连接的模数转换模块,与模数转换模块相连接的稳幅电路,以及与稳幅电路相连接的温度传感器组成;所述稳幅电路包括放大器P101,一端与放大器P101的负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阻R102,正极接地、负极与放大器P101的正极相连接的电容C101,与电容C101相并联的电阻R103,一端与电容C101的负极相连接、另一端与温度传感器相连接的电阻R101,正极与电容C101的负极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104后与放大器P101的输出端相连接的电容C102,N极与放大器P101的输出端相连接、P极经电阻R105后与放大器P101的负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02,与二极管D102相并联的电阻R106,N极与二极管D102的P极相连接、P极与二极管D102的N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01,正极接地、负极与模数转换模块相连接的电容C103,以及串接在放大器P101的输出端和电容C103的负极之间的电阻R107。所述信号处理单元由处理芯片U,负极与处理芯片U的IN1+管脚相连接、正极与模数转换模块相连接的电容C1,正极接电源、负极接地的电容C4,正极与电容C4的正极相连接、负极与电容C4的负极相连接的电容C3,串接在电容C4的正极和处理芯片U的VCC管脚之间的电阻R3,N极经电阻R4后与电容C4的正极相连接、P极经电阻R5后与处理芯片U的GND管脚相连接的二极管D1,一端与二极管D1的P极相连接、另一端经电位器R1后与处理芯片U的IN-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2,正极与电位器R1的控制端相连接、负极与处理芯片U的OUT1管脚相连接的电容C2,与处理芯片U的OUT1管脚相连接的滤波电路,分别与滤波电路和电容C4的正极相连接的信号放大电路,以及与信号放大电路相连接的触发电路组成;所述处理芯片U的VCC管脚接电源,其GND管脚接地。所述滤波电路由放大器P,三极管VT5,负极经电阻R16后与放大器P的输出端相连接、正极与处理芯片U的OUT管脚相连接的电容C12,串接在电容C12的正极和三极管VT5的基极之间的电阻R14,P极与电容C12的正极相连接、N极与放大器P的正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6,正极与电容C12的负极相连接、负极与放大器P的正极相连接的电容C13,串接在放大器P的正极和三极管VT5的集电极之间的电阻R15,正极与放大器P的负极相连接、负极与放大器P的输出端相连接的电容C14,与电容C14相并联的电阻R18,一端与放大器P的负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阻R17,以及正极与放大器P的输出端相连接、负极与信号放大电路相连接的电容C15组成;所述三极管VT5的发射极接地。进一步的,所述信号放大电路由三极管VT1,三极管VT2,正极与电容C15的负极相连接、负极经电容C7后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的电容C5,P极与电容C5的负极相连接、N极接地的二极管D2,N极与电容C5的负极相连接、P极与二极管D2的N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3,正极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与二极管D2的N极相连接的电容C9,与电容C9相并联的电阻R7,串接在三极管VT2的发射极和电容C9的负极之间的电阻R9,正极与三极管VT2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与电容C9的负极相连接的电容C11,N极与二极管D2的N极相连接、P极经电阻R8后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4,正极与三极管VT1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2的基极相连接的电容C8,以及正极与电容C4的正极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6后与三极管VT1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电容C6组成;所述三极管VT2的集电极分别与电容C6的负极和触发电路相连接、其发射极则与触发电路相连接。所述触发电路由三极管VT3,三极管VT4,正极与三极管VT2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3的基极相连接的电容C10,串接在三极管VT3的集电极和三极管VT2的集电极之间的电阻R10,串接在三极管VT3的集电极和三极管VT4的基极之间的电阻R12,一端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13后与三极管VT4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11,以及P极与三极管VT4的发射极相连接、N极与微控制器相连接的二极管D5组成;所述电阻R11和电阻R13的连接点接地;所述三极管VT4的发射极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相连接,其集电极则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所述处理芯片U为LM324集成芯片。本专利技术较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可以对检测信号进行处理,使检测信号更加稳定,从而使微控制器可以更准确的对检测信号进行识别和比对,提高了本专利技术对现场温度的控制精度。(2)本专利技术可以将检测信号中的高频干扰信号进行过滤,排除高频信号的干扰,使本专利技术能够更准确的对温度进行控制。(3)本专利技术的稳幅电路可以稳定信号的幅度,进一步提高了信号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信号处理单元的结构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滤波电路的结构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稳幅电路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主要由微控制器,显示器,加热器控制电磁开关,风机控制电磁开关,加热器,风机,信号处理单元,模数转换模块,稳幅电路以及温度传感器组成。该温度传感器设置于现场,用于采集现场的温度并输出相应的模拟信号给稳幅电路,其采用湖南菲尔斯特传感器有限公司生产的FST600-101型温度传感器来实现。稳幅电路对信号进行处理后,将信号传输给模数转换模块,该模数转换模块用于将稳幅电路输出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输出给信号处理单元,该模数转换模块采用AD7810模数转换芯片来实现,该AD7810模数转换芯片的VIN+管脚与稳幅电路的信号输出接口相连接,其DOUT管脚则与信号处理单元的信号输入端相连接。该信号处理单元可以对数字信号进行处理,从而提高本专利技术对温度控制的精度。该微控制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控制中心,其内部设置有现场所允许的最高温度值和最低温度值,该微控制器可以将检测温度与其内部设定的温度值进行比对,并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给加热器控制电磁开关或风机控制电磁开关,根据需要控制加热器或风机工作;该微控制器还可以将检测信号传输给显示器,通过显示器将实时温度显示出来;该微控制器采用AT89S51单片机来实现,该AT89S51单片机的P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基于稳幅电路的低干扰温度自动控制系统

【技术保护点】
基于稳幅电路的低干扰温度自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主要由微控制器,分别与微控制器相连接的显示器、加热器控制电磁开关、风机控制电磁开关以及信号处理单元,与加热器控制电磁开关相连接的加热器,与风机控制电磁开关相连接的风机,与信号处理单元相连接的模数转换模块,与模数转换模块相连接的稳幅电路,以及与稳幅电路相连接的温度传感器组成;所述稳幅电路包括放大器P101,一端与放大器P101的负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阻R102,正极接地、负极与放大器P101的正极相连接的电容C101,与电容C101相并联的电阻R103,一端与电容C101的负极相连接、另一端与温度传感器相连接的电阻R101,正极与电容C101的负极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104后与放大器P101的输出端相连接的电容C102,N极与放大器P101的输出端相连接、P极经电阻R105后与放大器P101的负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02,与二极管D102相并联的电阻R106,N极与二极管D102的P极相连接、P极与二极管D102的N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01,正极接地、负极与模数转换模块相连接的电容C103,以及串接在放大器P101的输出端和电容C103的负极之间的电阻R107;所述信号处理单元由处理芯片U,负极与处理芯片U的IN1+管脚相连接、正极与模数转换模块相连接的电容C1,正极接电源、负极接地的电容C4,正极与电容C4的正极相连接、负极与电容C4的负极相连接的电容C3,串接在电容C4的正极和处理芯片U的VCC管脚之间的电阻R3,N极经电阻R4后与电容C4的正极相连接、P极经电阻R5后与处理芯片U的GND管脚相连接的二极管D1,一端与二极管D1的P极相连接、另一端经电位器R1后与处理芯片U的IN‑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2,正极与电位器R1的控制端相连接、负极与处理芯片U的OUT1管脚相连接的电容C2,与处理芯片U的OUT1管脚相连接的滤波电路,分别与滤波电路和电容C4的正极相连接的信号放大电路,以及与信号放大电路相连接的触发电路组成;所述处理芯片U的VCC管脚接电源,其GND管脚接地;所述滤波电路由放大器P,三极管VT5,负极经电阻R16后与放大器P的输出端相连接、正极与处理芯片U的OUT管脚相连接的电容C12,串接在电容C12的正极和三极管VT5的基极之间的电阻R14,P极与电容C12的正极相连接、N极与放大器P的正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6,正极与电容C12的负极相连接、负极与放大器P的正极相连接的电容C13,串接在放大器P的正极和三极管VT5的集电极之间的电阻R15,正极与放大器P的负极相连接、负极与放大器P的输出端相连接的电容C14,与电容C14相并联的电阻R18,一端与放大器P的负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阻R17,以及正极与放大器P的输出端相连接、负极与信号放大电路相连接的电容C15组成;所述三极管VT5的发射极接地。...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稳幅电路的低干扰温度自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主要由微控制器,分别与微控制器相连接的显示器、加热器控制电磁开关、风机控制电磁开关以及信号处理单元,与加热器控制电磁开关相连接的加热器,与风机控制电磁开关相连接的风机,与信号处理单元相连接的模数转换模块,与模数转换模块相连接的稳幅电路,以及与稳幅电路相连接的温度传感器组成;所述稳幅电路包括放大器P101,一端与放大器P101的负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阻R102,正极接地、负极与放大器P101的正极相连接的电容C101,与电容C101相并联的电阻R103,一端与电容C101的负极相连接、另一端与温度传感器相连接的电阻R101,正极与电容C101的负极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104后与放大器P101的输出端相连接的电容C102,N极与放大器P101的输出端相连接、P极经电阻R105后与放大器P101的负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02,与二极管D102相并联的电阻R106,N极与二极管D102的P极相连接、P极与二极管D102的N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01,正极接地、负极与模数转换模块相连接的电容C103,以及串接在放大器P101的输出端和电容C103的负极之间的电阻R107;所述信号处理单元由处理芯片U,负极与处理芯片U的IN1+管脚相连接、正极与模数转换模块相连接的电容C1,正极接电源、负极接地的电容C4,正极与电容C4的正极相连接、负极与电容C4的负极相连接的电容C3,串接在电容C4的正极和处理芯片U的VCC管脚之间的电阻R3,N极经电阻R4后与电容C4的正极相连接、P极经电阻R5后与处理芯片U的GND管脚相连接的二极管D1,一端与二极管D1的P极相连接、另一端经电位器R1后与处理芯片U的IN-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2,正极与电位器R1的控制端相连接、负极与处理芯片U的OUT1管脚相连接的电容C2,与处理芯片U的OUT1管脚相连接的滤波电路,分别与滤波电路和电容C4的正极相连接的信号放大电路,以及与信号放大电路相连接的触发电路组成;所述处理芯片U的VCC管脚接电源,其GND管脚接地;所述滤波电路由放大器P,三极管VT5,负极经电阻R16后与放大器P的输出端相连接、正极与处理芯片U的OUT管脚相连接的电容C12,串接在电容C12的正极和三极管VT5的基极之间的电阻R14,P极与电容C12的正极相连接、N极与放大器P的正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6,正极与电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青松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悦翔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