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building structure seismic hanger coupling calculation model, which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steps: establishing three-dimensional analysis model; response surface model to calculate the seismic wave input structure on each floor in the plane of the peak acceleration, determine the peak acceleration of each floor in the plane of the point of maximum displacement stiffness according to the installation space; the hanger pipe line, the seismic mass density and the hanger side, the most unfavorable model is established to analyze the seismic support; the most unfavorable coupling analysis model the 3D space structure analysis model and seismic support, building structure seismic hanger coupling model. The invention also discloses an aseismic design method for the anti-seismic support hanger. The invention can calculate the most unfavorable acceleration value of the seismic support and hanger under the earthquake action, and further calculate the seismic action of the seismic support and hanger, and carry out the aseismic design. While ensuring the accuracy of the calculation result, it greatly improves the computation efficiency, and can be widely promoted and appli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建筑结构-抗震支吊架耦合计算模型建立方法及抗震支吊架的抗震设计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抗震设计的建筑结构-抗震支吊架耦合计算模型建立方法及抗震支吊架的抗震设计方法。
技术介绍
传统建筑抗震设计是基于承载力要求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计准则,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主体的安全性。但是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在抗震设计中不仅要求建筑主体不发生严重的破坏倒塌,同时对于一些特殊功能建筑,如电厂、核电站、政府机关等,也要求建筑内部的设施设备和非结构构件不发生损坏或仍能正常工作。实际上,附属结构的损坏造成的损失往往远远超过社会和业主所能承受的范围。附属结构的安全性问题从1964年的美国阿拉斯加地震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随后发生的1971年美国圣费尔南多地震、1972年的尼加拉瓜地震、1975年的中国海城地震以及1976年的中国唐山地震等多次强烈地震,使得附属结构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保护附属结构在地震中的安全,成为抗震设计中的又一个新的课题。2015年8月1日起国家开始批准实施《建筑机电工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抗震设计用的建筑结构‑抗震支吊架耦合计算模型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为:步骤1、根据拟安装抗震支吊架的建筑结构的实物结构尺寸建立三维空间分析模型;步骤2、通过时程分析法计算地震波输入时所述建筑结构在每个楼层平面内加速度峰值的响应面模型,根据响应面模型确定每个楼层平面内加速度峰值最大的点;步骤3、根据抗震支吊架的安装间距、管道线质量密度和支吊架的侧移刚度,建立抗震支吊架的最不利分析模型;步骤4、在每个楼层平面内加速度峰值最大的点上将所述建筑结构的三维空间分析模型与抗震支吊架的最不利分析模型耦合,获得建筑结构‑抗震支吊架的耦合计算模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震设计用的建筑结构-抗震支吊架耦合计算模型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为:步骤1、根据拟安装抗震支吊架的建筑结构的实物结构尺寸建立三维空间分析模型;步骤2、通过时程分析法计算地震波输入时所述建筑结构在每个楼层平面内加速度峰值的响应面模型,根据响应面模型确定每个楼层平面内加速度峰值最大的点;步骤3、根据抗震支吊架的安装间距、管道线质量密度和支吊架的侧移刚度,建立抗震支吊架的最不利分析模型;步骤4、在每个楼层平面内加速度峰值最大的点上将所述建筑结构的三维空间分析模型与抗震支吊架的最不利分析模型耦合,获得建筑结构-抗震支吊架的耦合计算模型。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震设计用的建筑结构-抗震支吊架耦合计算模型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的具体步骤为:步骤2.1、采用时程分析法计算X方向输入地震波时,建筑结构的每个楼层平面内楼盖的角点和边中点的X方向加速度峰值,根据所述角点和边中点的平面X、Y坐标并采用二次多项式模型建立每个楼层平面内X方向加速度峰值的响应面模型,根据X方向加速度峰值的响应面模型确定每个楼层平面内X方向加速度峰值最大的点的平面坐标;步骤2.2、采用时程分析法计算Y方向输入地震波时,建筑结构的每个楼层平面内楼盖的角点和边中点的Y方向加速度峰值,根据这些角点和边中点的平面坐标并采用二次多项式模型建立每个楼层平面内Y方向加速度峰值的响应面模型,根据Y方向加速度峰值的响应面模型确定每个楼层平面内Y方向加速度峰值最大的点的平面坐标。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震设计用的建筑结构-抗震支吊架耦合计算模型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的具体步骤为:步骤3.1、根据楼层平面内X方向布置管道的纵向抗震支吊架的安装间距、管道线质量密度和支吊架的侧移刚度,计算该支吊架的基本自振周期T1;根据楼层平面内Y方向布置管道的侧向抗震支吊架的安装间距、管道线质量密度和支吊架的侧移刚度,计算该支吊架的基本自振周期T2;比较基本自振周期T1和T2,选取基本自振周期较大的抗震支吊架建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幼亮,任普,梁启慧,朱浩樑,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壹鼎崮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