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钟其积专利>正文

一种卡丁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081909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20 20: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卡丁车,包括底板以及设置于底板上的车架;车架包括左侧龙门架、右侧龙门架和横梁;左侧龙门架设置有左侧第一支撑杆、左侧第二支撑杆、左侧护杆、左侧第一斜撑杆、左侧第二斜撑杆、左侧第三斜撑杆、左侧第四斜撑杆和左侧第五斜撑杆;右侧龙门架设置有右侧第一支撑杆、右侧第二支撑杆、右侧护杆、右侧第一斜撑杆、右侧第二斜撑杆、右侧第三斜撑杆、右侧第四斜撑杆和右侧第五斜撑杆。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卡丁车,通过车架可以形成将驾驶员完全包裹的防滚架,并能够很好地起到分散冲击力的作用;同时,使车架具有高强度、低振动的特性,可以对车架内的驾驶员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

A kart car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cart comprises a frame plate and is arranged on the bottom board; the frame comprises a left and right Longmen Longmen frame frame and beam; Longmen left frame is arranged on the left first supporting rod, the left side of the second support rods, the left guard bar, the first left, the left side of the second diagonal brace strut, the strut, the left side of the third the left side of the fourth and fifth on the left side strut braces; right side frame is arranged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first Longmen brace, second right brace, right guard bar, the right of the first diagonal brace and right second, third right diagonal brace strut, fourth on the right side and the right side of the fifth diagonal brace strut.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cart frame can be formed by the roll cage driver completely wrapped, and can play very well to disperse the impact force; at the same time, the fram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strength, low vibration, the driver of the frame can play a good role in protecting and improving security driv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卡丁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卡丁车。
技术介绍
卡丁车运动于1940年在东欧开始出现,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才在欧美普及并迅速发展起来。它的结构极其简单,主要有车架、发动机和四个独立车轮构成。因其具有易于驾驶,安全而又刺激的特点,所以迅速风靡世界.卡丁车的稳定性及防冲撞性能是由车架决定的,但是,现有的卡丁车结构简单,其车架设计不能很好地分散冲击力的作用,不能对驾驶员起到很好地保护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卡丁车,以使卡丁车的车架可以形成将驾驶员完全包裹的防滚架,并能够很好地起到分散冲击力的作用;同时,使车架具有高强度、低振动的特性,可以对车架内的驾驶员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提高驾驶的安全性。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卡丁车,其包括底板以及设置于所述底板上的车架;所述车架内设置有座椅,且所述座椅通过调节滑轨设置于所述底板上;所述底板的前端两侧分别设置有前轮,所述底板的后端两侧分别设置有后轮;所述车架包括设置于所述底板左侧和右侧的左侧龙门架和右侧龙门,且所述左侧龙门架和所述右侧龙门架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与所述底板的框架的前端和后端固定连接;所述左侧龙门架和所述右侧龙门架间设置有多根横梁,且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侧龙门架和所述右侧龙门架固定连接;所述左侧龙门架设置有左侧第一支撑杆和左侧第二支撑杆,所述左侧第一支撑杆和所述左侧第二支撑杆的底端与所述底板的框架固定连接,顶端与所述左侧龙门架固定连接;所述右侧龙门架设置有右侧第一支撑杆和右侧第二支撑杆,所述右侧第一支撑杆和所述右侧第二支撑杆的底端与所述底板的框架固定连接,顶端与所述右侧龙门架固定连接;所述左侧第一支撑杆和所述右侧第一支撑杆均位于与所述座椅的前端对应的位置,并与对应的前轮临近;所述左侧第二支撑杆和所述右侧第二支撑杆均位于与所述座椅的后端对应的位置;所述左侧第一支撑杆和所述左侧第二支撑杆间设置有左侧护杆,所述左侧护杆为前低后高的斜向设置,所述左侧护杆的后端与所述左侧第二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左侧护杆的前段向上弯曲并与所述左侧龙门架固定连接;所述左侧护杆与所述底板的框架间设置有左侧第一斜撑杆和左侧第二斜撑杆;所述左侧第一斜撑杆和所述左侧第二斜撑杆的顶端均与所述左侧护杆固定连接,所述左侧第一斜撑杆和所述左侧第二斜撑杆的底端均与所述底板的框架固定连接;所述左侧护杆与所述左侧龙门架间设置有左侧第三斜撑杆和左侧第四斜撑杆;所述左侧第三斜撑杆和所述左侧第四斜撑杆的顶端均与所述左侧龙门架固定连接,所述左侧第三斜撑杆和所述左侧第四斜撑杆的底端均与所述左侧护杆固定连接;所述左侧第二支撑杆与所述左侧龙门架的后端间设置有左侧第五斜撑杆,所述左侧第五斜撑杆的一端与所述左侧龙门架固定连接,所述左侧第五斜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左侧第二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右侧第一支撑杆和所述右侧第二支撑杆间设置有右侧护杆,所述右侧护杆为前低后高的斜向设置,所述右侧护杆的后端与所述右侧第二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右侧护杆的前段向上弯曲并与所述右侧龙门架固定连接;所述右侧护杆与所述底板的框架间设置有右侧第一斜撑杆和右侧第二斜撑杆;所述右侧第一斜撑杆和所述右侧第二斜撑杆的顶端均与所述右侧护杆固定连接,所述右侧第一斜撑杆和所述右侧第二斜撑杆的底端均与所述底板的框架固定连接;所述右侧护杆与所述右侧龙门架间设置有右侧第三斜撑杆和右侧第四斜撑杆;所述右侧第三斜撑杆和所述右侧第四斜撑杆的顶端均与所述右侧龙门架固定连接,所述右侧第三斜撑杆和所述右侧第四斜撑杆的底端均与所述右侧护杆固定连接;所述右侧第二支撑杆与所述右侧龙门架的后端间设置有右侧第五斜撑杆,所述右侧第五斜撑杆的一端与所述右侧龙门架固定连接,所述右侧第五斜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右侧第二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底板的前端两侧的前轮分别通过前轮摆臂与所述车架连接,所述底板的后端两侧的后轮分别通过后轮摆臂与所述车架连接;所述前轮摆臂和所述后轮摆臂均设置有与所述车架连接的减震器,且所述减震器的一端与所述车架铰接,所述减震器的另一端与相应的所述前轮摆臂或所述后轮摆臂铰接。进一步,所述前轮摆臂包括上摆臂和下摆臂,且所述上摆臂和所述下摆臂的形状均为V字形,且所述上摆臂和所述下摆臂的开口内设置有横向的加强杆。进一步,所述底板的框架两侧分别设置有左侧护杠和右侧护杠,且所述左侧护杠和所述右侧护杠位于与所述座椅对应的位置;所述底板的前端为向上弯曲的弯曲部。进一步,所述减震器为可调阻尼减震器。进一步,所述座椅为桶式座椅,且所述桶式座椅设置有五点式安全带。进一步,所述卡丁车还包括刹车系统,且所述刹车系统为四轮碟刹;所述刹车系统包括前轮刹车总泵、后轮刹车总泵、刹车踏板以及刹车力量分配调节机构;所述刹车力量分配调节机构包括向心关节轴承、螺杆、前轮刹车调节块、后轮刹车调节块、前轮刹车总泵连接杆以及后轮刹车总泵连接杆;所述向心关节轴承套设于所述螺杆上,并位于所述刹车踏板的向心关节轴承安装孔内与所述刹车踏板转动配合,且所述向心关节轴承的两端设置有卡簧;所述前轮刹车调节块和所述后轮刹车调节块通过螺纹孔与所述螺杆配合形成丝杠结构,且所述前轮刹车调节块和所述后轮刹车调节块分别位于刹车踏板的两侧;所述前轮刹车调节块通过所述前轮刹车总泵连接杆与所述前轮刹车总泵连接,所述前轮刹车总泵控制两个前轮的刹车卡钳;所述后轮刹车调节块通过所述后轮刹车总泵连接杆与所述后轮刹车总泵连接,所述后轮刹车总泵控制两个后轮的刹车卡钳;所述螺杆的设置方向与所述踏板的转动轴线方向平行。进一步,所述前轮刹车调节块与所述后轮刹车调节块结构相同;所述前轮刹车调节块包括倒U形的调节块本体和转轴;所述调节块本体的相对两侧壁分别设置有通孔,且所述通孔的轴线与所述螺杆的轴线垂直;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与相应的所述通孔转动配合;所述转轴沿径向方向设置有与所述螺杆配合的螺纹孔。进一步,所述调节块本体与所述前轮刹车总泵连接杆通过螺纹结构可拆卸连接。进一步,所述前轮刹车总泵连接杆的一端外侧壁设置有外螺纹;所述调节块本体设置有与所述前轮刹车总泵连接杆相匹配的盲孔,且所述盲孔内侧壁设置有内螺纹。进一步,所述座椅前方设置有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卡丁车,通过车架可以形成将驾驶员完全包裹的防滚架,并能够很好地起到分散冲击力的作用;同时,使车架具有高强度、低振动的特性,可以对车架内的驾驶员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实施例中所述的卡丁车的正视图;图2是实施例中所述的卡丁车的侧视图;图3是实施例中所述的卡丁侧的俯视图;图4是实施例中所述的刹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实施例中所述的刹车力量分配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实施例中所述的刹车力量分配调节机构的爆炸示意图;图7是实施例中所述的可调阻尼减震器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实施例中所述的前轮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实施例中所述的后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为:刹车踏板101,刹车力量分配调节机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卡丁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卡丁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以及设置于所述底板上的车架;所述车架内设置有座椅,且所述座椅通过调节滑轨设置于所述底板上;所述底板的前端两侧分别设置有前轮,所述底板的后端两侧分别设置有后轮;所述车架包括设置于所述底板左侧和右侧的左侧龙门架和右侧龙门,且所述左侧龙门架和所述右侧龙门架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与所述底板的框架的前端和后端固定连接;所述左侧龙门架和所述右侧龙门架间设置有多根横梁,且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侧龙门架和所述右侧龙门架固定连接;所述左侧龙门架设置有左侧第一支撑杆和左侧第二支撑杆,所述左侧第一支撑杆和所述左侧第二支撑杆的底端与所述底板的框架固定连接,顶端与所述左侧龙门架固定连接;所述右侧龙门架设置有右侧第一支撑杆和右侧第二支撑杆,所述右侧第一支撑杆和所述右侧第二支撑杆的底端与所述底板的框架固定连接,顶端与所述右侧龙门架固定连接;所述左侧第一支撑杆和所述右侧第一支撑杆均位于与所述座椅的前端对应的位置,并与对应的前轮临近;所述左侧第二支撑杆和所述右侧第二支撑杆均位于与所述座椅的后端对应的位置;所述左侧第一支撑杆和所述左侧第二支撑杆间设置有左侧护杆,所述左侧护杆为前底后高的斜向设置,所述左侧护杆的后端与所述左侧第二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左侧护杆的前段向上弯曲并与所述左侧龙门架固定连接;所述左侧护杆与所述底板的框架间设置有左侧第一斜撑杆和左侧第二斜撑杆;所述左侧第一斜撑杆和所述左侧第二斜撑杆的顶端均与所述左侧护杆固定连接,所述左侧第一斜撑杆和所述左侧第二斜撑杆的底端均与所述底板的框架固定连接;所述左侧护杆与所述左侧龙门架间设置有左侧第三斜撑杆和左侧第四斜撑杆;所述左侧第三斜撑杆和所述左侧第四斜撑杆的顶端均与所述左侧龙门架固定连接,所述左侧第三斜撑杆和所述左侧第四斜撑杆的底端均与所述左侧护杆固定连接;所述左侧第二支撑杆与所述左侧龙门架的后端间设置有左侧第五斜撑杆,所述左侧第五斜撑杆的一端与所述左侧龙门架固定连接,所述左侧第五斜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左侧第二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右侧第一支撑杆和所述右侧第二支撑杆间设置有右侧护杆,所述右侧护杆为前底后高的斜向设置,所述右侧护杆的后端与所述右侧第二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右侧护杆的前段向上弯曲并与所述右侧龙门架固定连接;所述右侧护杆与所述底板的框架间设置有右侧第一斜撑杆和右侧第二斜撑杆;所述右侧第一斜撑杆和所述右侧第二斜撑杆的顶端均与所述右侧护杆固定连接,所述右侧第一斜撑杆和所述右侧第二斜撑杆的底端均与所述底板的框架固定连接;所述右侧护杆与所述右侧龙门架间设置有右侧第三斜撑杆和右侧第四斜撑杆;所述右侧第三斜撑杆和所述右侧第四斜撑杆的顶端均与所述右侧龙门架固定连接,所述右侧第三斜撑杆和所述右侧第四斜撑杆的底端均与所述右侧护杆固定连接;所述右侧第二支撑杆与所述右侧龙门架的后端间设置有右侧第五斜撑杆,所述右侧第五斜撑杆的一端与所述右侧龙门架固定连接,所述右侧第五斜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右侧第二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底板的前端两侧的前轮分别通过前轮摆臂与所述车架连接,所述底板的后端两侧的后轮分别通过后轮摆臂与所述车架连接;所述前轮摆臂和所述后轮摆臂均设置有与所述车架连接的减震器,且所述减震器的一端与所述车架铰接,所述减震器的另一端与相应的所述前轮摆臂或所述后轮摆臂铰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卡丁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以及设置于所述底板上的车架;所述车架内设置有座椅,且所述座椅通过调节滑轨设置于所述底板上;所述底板的前端两侧分别设置有前轮,所述底板的后端两侧分别设置有后轮;所述车架包括设置于所述底板左侧和右侧的左侧龙门架和右侧龙门,且所述左侧龙门架和所述右侧龙门架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与所述底板的框架的前端和后端固定连接;所述左侧龙门架和所述右侧龙门架间设置有多根横梁,且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侧龙门架和所述右侧龙门架固定连接;所述左侧龙门架设置有左侧第一支撑杆和左侧第二支撑杆,所述左侧第一支撑杆和所述左侧第二支撑杆的底端与所述底板的框架固定连接,顶端与所述左侧龙门架固定连接;所述右侧龙门架设置有右侧第一支撑杆和右侧第二支撑杆,所述右侧第一支撑杆和所述右侧第二支撑杆的底端与所述底板的框架固定连接,顶端与所述右侧龙门架固定连接;所述左侧第一支撑杆和所述右侧第一支撑杆均位于与所述座椅的前端对应的位置,并与对应的前轮临近;所述左侧第二支撑杆和所述右侧第二支撑杆均位于与所述座椅的后端对应的位置;所述左侧第一支撑杆和所述左侧第二支撑杆间设置有左侧护杆,所述左侧护杆为前底后高的斜向设置,所述左侧护杆的后端与所述左侧第二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左侧护杆的前段向上弯曲并与所述左侧龙门架固定连接;所述左侧护杆与所述底板的框架间设置有左侧第一斜撑杆和左侧第二斜撑杆;所述左侧第一斜撑杆和所述左侧第二斜撑杆的顶端均与所述左侧护杆固定连接,所述左侧第一斜撑杆和所述左侧第二斜撑杆的底端均与所述底板的框架固定连接;所述左侧护杆与所述左侧龙门架间设置有左侧第三斜撑杆和左侧第四斜撑杆;所述左侧第三斜撑杆和所述左侧第四斜撑杆的顶端均与所述左侧龙门架固定连接,所述左侧第三斜撑杆和所述左侧第四斜撑杆的底端均与所述左侧护杆固定连接;所述左侧第二支撑杆与所述左侧龙门架的后端间设置有左侧第五斜撑杆,所述左侧第五斜撑杆的一端与所述左侧龙门架固定连接,所述左侧第五斜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左侧第二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右侧第一支撑杆和所述右侧第二支撑杆间设置有右侧护杆,所述右侧护杆为前底后高的斜向设置,所述右侧护杆的后端与所述右侧第二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右侧护杆的前段向上弯曲并与所述右侧龙门架固定连接;所述右侧护杆与所述底板的框架间设置有右侧第一斜撑杆和右侧第二斜撑杆;所述右侧第一斜撑杆和所述右侧第二斜撑杆的顶端均与所述右侧护杆固定连接,所述右侧第一斜撑杆和所述右侧第二斜撑杆的底端均与所述底板的框架固定连接;所述右侧护杆与所述右侧龙门架间设置有右侧第三斜撑杆和右侧第四斜撑杆;所述右侧第三斜撑杆和所述右侧第四斜撑杆的顶端均与所述右侧龙门架固定连接,所述右侧第三斜撑杆和所述右侧第四斜撑杆的底端均与所述右侧护杆固定连接;所述右侧第二支撑杆与所述右侧龙门架的后端间设置有右侧第五斜撑杆,所述右侧第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其积
申请(专利权)人:钟其积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