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秧苗种植方法用的秧苗抛洒机技术

技术编号:17067653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9 22:28
一种新型秧苗种植方法用的秧苗抛洒机,包括底座,底座下侧固定连接有四个驱动轮,所述底座上侧左端固定连接有两个调节装置,调节装置包括套筒,套筒底端与底座上侧固定连接,所述套筒内设有螺纹杆,螺纹杆底端与底座转动连接,所述螺纹杆上方设有第一支撑架。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将秧苗底部的圆台形土壤放置到秧苗容置槽内,秧苗随着秧苗固定带运动,当到达边缘处时,秧苗被抛出,此时驱动轮同时滚轮,由此实现了秧苗的均匀抛洒;当定距离的秧田抛洒结束后,通过改变调节装置中的第一支撑架的高度来改变秧苗秧苗的下落时间,从而其水平运动距离得到改变,实现更远或更近距离的抛洒。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秧苗种植方法用的秧苗抛洒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抛秧机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秧苗种植方法用的秧苗抛洒机。
技术介绍
农村莳秧的一种方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把还没完全成秧的种子抛在田里;另一种情况是已经长成秧苗,在长得不高的时候就把它抛在田里。与插秧不同,它是直接用手抛在田里,比插秧更省时,更轻快些。抛秧是指育成秧苗后改插秧为抛秧的一种省力种稻方法。我国在引进日本塑盘抛秧的基础上,开始研究水稻孔体育秧抛栽技术。1981年,中国农科院作物所与东北塑料一厂共同研制出塑料方格育苗盘,规格为长60厘米,宽30厘米,高2.5厘米,盘中有800个各为2.25平方厘米的小方格,上大下小,底有5毫米渗水圆孔。1985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塑料三厂又生产了聚氯乙烯压塑406孔育秧硬盘。由于硬盘成本高,农民一次性投资难以承受,故推广应用面积不大。1987年,牡丹江地区农科所与上海市塑料厂合作利用聚氯乙烯回收料,研制出价格较低的孔体塑料软盘,并生产出多种规格孔盘,满足了各地培育大、中、小苗的需要。每颗秧苗根部均带有圆台状的土壤,其目的是在抛秧过程中,秧苗的根部能够先着地,且还可以使秧苗不会发生倾倒。在现有技术中,秧苗的抛洒仍需要人工来进行,其效率仍不能满足大面积的种植需求;且人工抛洒存在不均匀的现象,从而影响秧苗的后续成长;在抛洒时,需要保持整体的稳定性,而现有技术显然没有这个功能,导致抛洒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秧苗种植方法用的秧苗抛洒机,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秧苗种植方法用的秧苗抛洒机,包括底座,底座下侧固定连接有四个驱动轮,所述底座上侧左端固定连接有两个调节装置,调节装置包括套筒,套筒底端与底座上侧固定连接,所述套筒内设有螺纹杆,螺纹杆底端与底座转动连接,所述螺纹杆上方设有第一支撑架,第一支撑架下部开设有开口朝下设置的螺纹槽,螺纹槽内螺纹连接有螺纹杆,螺纹杆下部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第一锥齿轮左侧啮合有第二锥齿轮,第二锥齿轮左端固定连接有转动杆,转动杆穿过套筒侧壁延伸至套筒左侧,所述转动杆左端固定连接有把手;所述底座上侧右端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支撑架,所述调节装置顶端的第一支撑架与第二支撑架顶端均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轴,第一转轴上固定连接有带轮,两个带轮之间连接有传送带,所述传送带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秧苗固定带,秧苗固定带的表面均匀设置有秧苗容置槽;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四个稳定装置,所述稳定装置包括升降板,底座上开设有若干通孔,升降板穿过通孔设置,所述升降板的左侧壁上固定连接有齿条,齿条左侧的底座上固定连接有支架,支架上转动连接有第二转轴,第二转轴上固定连接有齿轮,齿轮与齿条相啮合;所述升降板底端固定连接有稳定板,稳定板底端固定连接有若干稳定凸起。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效果是:所述套筒内侧壁上对称开设有两个防转槽,防转槽内设有防转杆,防转杆另一端与第一支撑架侧壁固定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效果是:所述螺纹杆与底座的接触处设有轴承。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效果是:所述秧苗容置槽呈倒置圆台状。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效果是:所述底座上还固定连接有分秧架。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效果是:所述通孔侧壁上对称开设有两个防转槽,防转槽内设置有防转杆,所述防转杆的另一端与升降板侧壁固定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效果是:所述稳定凸起呈三棱锥状。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将秧苗底部的圆台形土壤放置到秧苗容置槽内,秧苗随着秧苗固定带运动,当到达边缘处时,秧苗被抛出,此时驱动轮同时滚轮,由此实现了秧苗的均匀抛洒;当定距离的秧田抛洒结束后,通过改变调节装置中的第一支撑架的高度来改变秧苗秧苗的下落时间,从而其水平运动距离得到改变,实现更远或更近距离的抛洒;利用稳定装置实现整个装置的工作稳定性,提高了使用效果。本专利技术极大的提高了秧苗的抛洒效率,同时也提高了秧苗抛洒的均匀性,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图1中的A向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稳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图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新型秧苗种植方法用的秧苗抛洒机,包括底座1,底座1下侧固定连接有四个驱动轮2,驱动轮2可以受驱动,从而带动整个装置的移动,其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所述底座1上侧左端固定连接有两个调节装置3,调节装置3包括套筒301,套筒301底端与底座1上侧固定连接,所述套筒301内设有螺纹杆302,螺纹杆302底端与底座1转动连接,所述螺纹杆302上方设有第一支撑架3011,第一支撑架3011下部开设有开口朝下设置的螺纹槽3010,螺纹槽3010内螺纹连接有螺纹杆302,螺纹杆302下部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303,第一锥齿轮303左侧啮合有第二锥齿轮305,第二锥齿轮305左端固定连接有转动杆306,转动杆306穿过套筒301侧壁延伸至套筒301左侧,所述转动杆306左端固定连接有把手307,当需要调高第一支撑架3011的高度时,转动把手307,把手307带动转动杆306转动,转动杆306带动第二锥齿轮305转动,第二锥齿轮305带动第一锥齿轮303转动,第一锥齿轮303带动螺纹杆302转动,与螺纹杆302相配合的第一支撑架3011在防转杆309的作用下无法转动,从而第一支撑架3011上升;反向转动把手307即可实现第一支撑架3011的下降;所述底座1上侧右端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支撑架4,所述调节装置3顶端的第一支撑架3011与第二支撑架4顶端均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轴5,其中一根第一转轴5可连接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可为电机、皮带与带轮等形式,其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第一转轴5上固定连接有带轮6,两个带轮6之间连接有传送带10,所述传送带10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秧苗固定带7,秧苗固定带7的表面均匀设置有秧苗容置槽8,第一转轴5转动带动带轮6转动,从而秧苗固定带7转动,在工作时,将秧苗底部的圆台形土壤放置到秧苗容置槽8内,秧苗随着秧苗固定带7运动,当到达边缘处时,秧苗被抛出,此时驱动轮2同时滚轮,由此实现了秧苗的均匀抛洒;当定距离的秧田抛洒结束后,通过改变调节装置3中的第一支撑架3011的高度来改变秧苗的下落时间,从而其水平运动距离得到改变,实现更远或更近距离的抛洒。在传送带10运动过程中,需要人工将秧苗放置到秧苗容置槽8内,由于抛秧形式的特殊性,成人一只手可同时从育苗盘中抓取100-150颗秧苗,再将秧苗一次性放置在秧苗固定带7上即可,因此,每个设备上配备2-3人进行秧苗转移即可实现要求;采用本专利技术3人(其中一人控制设备的移动)每小时可实现5-8苗的秧苗抛洒,极大的提高了秧苗的抛洒效率,同时也提高了秧苗抛洒的均匀性,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所述套筒301内侧壁上对称开设有两个防转槽308,防转槽308内设有防转杆309,防转杆309另一端与第一支撑架3011侧壁固定连接。所述螺纹杆3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新型秧苗种植方法用的秧苗抛洒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秧苗种植方法用的秧苗抛洒机,包括底座,底座下侧固定连接有四个驱动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侧左端固定连接有两个调节装置,调节装置包括套筒,套筒底端与底座上侧固定连接,所述套筒内设有螺纹杆,螺纹杆底端与底座转动连接,所述螺纹杆上方设有第一支撑架,第一支撑架下部开设有开口朝下设置的螺纹槽,螺纹槽内螺纹连接有螺纹杆,螺纹杆下部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第一锥齿轮左侧啮合有第二锥齿轮,第二锥齿轮左端固定连接有转动杆,转动杆穿过套筒侧壁延伸至套筒左侧,所述转动杆左端固定连接有把手;所述底座上侧右端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支撑架,所述调节装置顶端的第一支撑架与第二支撑架顶端均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轴,第一转轴上固定连接有带轮,两个带轮之间连接有传送带,所述传送带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秧苗固定带,秧苗固定带的表面均匀设置有秧苗容置槽;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四个稳定装置,所述稳定装置包括升降板,底座上开设有若干通孔,升降板穿过通孔设置,所述升降板的左侧壁上固定连接有齿条,齿条左侧的底座上固定连接有支架,支架上转动连接有第二转轴,第二转轴上固定连接有齿轮,齿轮与齿条相啮合;所述升降板底端固定连接有稳定板,稳定板底端固定连接有若干稳定凸起。...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秧苗种植方法用的秧苗抛洒机,包括底座,底座下侧固定连接有四个驱动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侧左端固定连接有两个调节装置,调节装置包括套筒,套筒底端与底座上侧固定连接,所述套筒内设有螺纹杆,螺纹杆底端与底座转动连接,所述螺纹杆上方设有第一支撑架,第一支撑架下部开设有开口朝下设置的螺纹槽,螺纹槽内螺纹连接有螺纹杆,螺纹杆下部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第一锥齿轮左侧啮合有第二锥齿轮,第二锥齿轮左端固定连接有转动杆,转动杆穿过套筒侧壁延伸至套筒左侧,所述转动杆左端固定连接有把手;所述底座上侧右端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支撑架,所述调节装置顶端的第一支撑架与第二支撑架顶端均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轴,第一转轴上固定连接有带轮,两个带轮之间连接有传送带,所述传送带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秧苗固定带,秧苗固定带的表面均匀设置有秧苗容置槽;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四个稳定装置,所述稳定装置包括升降板,底座上开设有若干通孔,升降板穿过通孔设置,所述升降板的左侧壁上固定连接有齿条,齿条左侧的底座上固定连接有支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谋远
申请(专利权)人:龙里县逸轩生产力促进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