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韩铁刚专利>正文

剩余电流传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034752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3 20: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剩余电流传感器,涉及电气设备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剩余电流传感器形状固定、物理安装体积大导致安装不便的技术问题。该剩余电流传感器,包括磁芯、感应线圈和屏蔽层,所述感应线圈缠绕于所述磁芯之外,所述屏蔽层设置在所述感应线圈之外,所述磁芯、所述感应线圈和所述屏蔽层三者组成剩余电流传感器本体部,且所述剩余电流传感器本体部能从伸展状态弯折、压缩至弯曲收缩状态,处于弯曲收缩状态的所述剩余电流传感器本体部的占用的安装空间小于处于伸展状态的所述剩余电流传感器本体部的占用的安装空间。能够随意弯曲,使用时无需拆改其他设备即可达到检测效果,在实际工程施工使用中非常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剩余电流传感器
本技术涉及电气设备
,尤其是涉及一种剩余电流传感器。
技术介绍
通过对近些年火灾发生原因的调查,发现50%以上的起因与电气火灾有关。线路老化、漏电、局部温度过高等是造成电气火灾的重要原因。随着对电气火灾进行监控需求的提出,国家也陆续出台了相关产品的标准,各厂家所生产的电气火灾监控产品均需满足国家标准的相关技术要求,而剩余电流传感器的线路故障检测也作为新的要求被提出来。在电气火灾监控系统中,用来探测被保护电力线路中的剩余电流值并向电气火灾监控设备传送相关信息的传感器,一般为剩余电流传感器。剩余电流监控报警主要是依靠装于被监控配电线路上的剩余电流传感器检测线路上的剩余电流来实现的。剩余电流传感器实质上是一个高灵敏的电流传感器,它能检测出线路上小到几毫安或十几毫安的微小电流。目前,剩余电流传感器一般包括有铁芯、铁芯外壳和线圈,铁芯外壳罩设在铁芯外,所述的线圈缠绕在铁芯外壳上,现有的铁芯一般由带材呈环状逐层贴合缠绕而成,由于刚性强度不够,因此需要在铁芯外罩一个铁芯外壳,但这样又使得体积变得相对较大,形状固定,物理安装体积大,无法在设备安装完毕后再增加剩余电流传感器,在工程改造中如果没有预先留出安装位置,通常情况下无法使用,安装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剩余电流传感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剩余电流传感器形状固定、物理安装体积大导致安装不便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提高了剩余电流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和精确度、延长使用寿命)详见下文阐述。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剩余电流传感器,包括磁芯、感应线圈和屏蔽层,所述感应线圈缠绕于所述磁芯之外,所述屏蔽层设置在所述感应线圈之外;所述磁芯、所述感应线圈和所述屏蔽层三者组成剩余电流传感器本体部,且所述剩余电流传感器本体部能从伸展状态弯折、压缩至弯曲收缩状态,处于弯曲收缩状态的所述剩余电流传感器本体部的占用的安装空间小于处于伸展状态的所述剩余电流传感器本体部的占用的安装空间。优选地,所述磁芯、所述感应线圈和所述屏蔽层均由柔性材料制成,所述感应线圈呈间隙的环绕在所述磁芯的外表面且所述感应线圈的两端的端部均为自由延伸端,所述屏蔽层呈两端为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感应线圈的两个所述自由延伸端分别从所述屏蔽层的开口处伸出。优选地,还包括封装层,所述封装层由柔性材料制成且所述屏蔽层的外表面设有所述封装层,所述封装层为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封装层套设在所述屏蔽层的外表面时,所述封装层的两个开口的位置与所述屏蔽层的两个开口的位置分别对应,所述感应线圈的两个所述自由延伸端分别从所述封装层的开口伸出。优选地,所述屏蔽层为金属网状或金属箔膜。优选地,所述封装层为防火材料制成。优选地,所述感应线圈包括用于检测剩余电流的测量线圈和用于自检的实验线圈,所述测量线圈和所述实验线圈均呈间隙的环绕在所述磁芯的外表面且所述测量线圈的两端的端部和所述实验线圈的两端的端部均为所述自由延伸端。优选地,所述磁芯包括磁芯本体和保护层,所述磁芯本体的外表面设有保护层,所述感应线圈缠绕在所述保护层上。优选地,所述保护层为喷涂在所述磁芯本体外表面而形成的树脂层或将所述磁芯本体浸泡在油漆中而形成的油漆层。优选地,所述屏蔽层的表面镀有锌层,所述封装层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剩余电流传感器的外形呈圆条状或带状。优选地,所述感应线圈由多股单线圈本体组成,所述单线圈本体之间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相互绕制形成所述感应线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剩余电流传感器,其磁芯、感应线圈和屏蔽层三者组成剩余电流传感器本体部,且剩余电流传感器本体部能从伸展状态弯折、压缩至弯曲收缩状态,能够随意弯曲,处于弯曲收缩状态的剩余电流传感器本体部的占用的安装空间小于处于伸展状态的剩余电流传感器本体部的占用的安装空间,使用灵活,在安装过程中无需拆改原有线路,用该剩余电流传感器本体部的一端绕过被检测线路与剩余电流传感器本体部的另一端连接即可,感应线圈两端的接口即可检测到剩余电流及感应电压的大小,本技术的形状能依据现场实际原有安装状态而可变,无需拆改其他设备,即可达到检测效果,在实际工程施工使用当中非常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本技术中的屏蔽层的表面镀有锌层,使得屏蔽层具有优秀的耐腐蚀、氧化的特性,延长了本技术提供的剩余电流传感器的使用寿命,从而节约了成本;磁芯本体的外表面上的保护层的设置,大大加强了磁芯本体的抗氧化、防腐蚀能力,并提高了磁芯本体的稳定性;封装层及其采用防火材料的设计,对该剩余电流传感器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正视图;图2是图1中沿A-A面的示意图;图3是图1中沿B-B面的示意图。图中标记:1、磁芯;2、感应线圈;21、自由延伸端;3、屏蔽层;4、封装层。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参见图1-图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剩余电流传感器,包括磁芯1、感应线圈2和屏蔽层3,感应线圈2缠绕于磁芯1的外表面上,屏蔽层3设置在感应线圈2之外且能屏蔽感应线圈2释放的部分或全部电磁信号;磁芯1、感应线圈2和屏蔽层3三者组成剩余电流传感器本体部,且剩余电流传感器本体部能从伸展状态弯折、压缩至弯曲收缩状态,处于弯曲收缩状态的剩余电流传感器本体部的占用的安装空间小于处于伸展状态的剩余电流传感器本体部的占用的安装空间。本技术提供的剩余电流传感器能够随意弯曲,使用灵活,在安装过程中无需拆改原有线路,本技术的形状能依据现场实际原有安装状态而可变,无需拆改其他设备,即可达到检测效果,在实际工程施工使用当中非常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磁芯1和屏蔽层3可以采用刚性材质,但三者组成剩余电流传感器本体部,且剩余电流传感器本体部能从伸展状态弯折、压缩至弯曲收缩状态,处于弯曲收缩状态的剩余电流传感器本体部的占用的安装空间小于处于伸展状态的剩余电流传感器本体部的占用的安装空间。磁芯1和屏蔽层3也可以采用刚性材质,但均采取分段,段与段之间采用铰接的连接方式,也就是说,磁芯1分成多段,每段磁芯1之间此阿勇铰接方式连接,屏蔽层的连接方式也是如此,这样也能将剩余传感器弯曲压缩,只是效果不太理想。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上述磁芯1、感应线圈2和屏蔽层3均由柔性材料制成,其中,磁芯1可以采用软磁材料制成,屏蔽层3可以为金属网或金属箔膜,能够有效抵抗配电柜内正常通电工作时产生的工频磁场对该剩余电流传感器的干扰,从而大大提高了剩余电流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和精确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剩余电流传感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剩余电流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磁芯(1)、感应线圈(2)和屏蔽层(3),所述感应线圈(2)缠绕于所述磁芯(1)之外,所述屏蔽层(3)设置在所述感应线圈(2)之外;所述磁芯(1)、所述感应线圈(2)和所述屏蔽层(3)三者组成剩余电流传感器本体部,且所述剩余电流传感器本体部能从伸展状态弯折、压缩至弯曲收缩状态,处于弯曲收缩状态的所述剩余电流传感器本体部的占用的安装空间小于处于伸展状态的所述剩余电流传感器本体部的占用的安装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剩余电流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磁芯(1)、感应线圈(2)和屏蔽层(3),所述感应线圈(2)缠绕于所述磁芯(1)之外,所述屏蔽层(3)设置在所述感应线圈(2)之外;所述磁芯(1)、所述感应线圈(2)和所述屏蔽层(3)三者组成剩余电流传感器本体部,且所述剩余电流传感器本体部能从伸展状态弯折、压缩至弯曲收缩状态,处于弯曲收缩状态的所述剩余电流传感器本体部的占用的安装空间小于处于伸展状态的所述剩余电流传感器本体部的占用的安装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剩余电流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芯(1)、所述感应线圈(2)和所述屏蔽层(3)均由柔性材料制成,所述感应线圈(2)呈间隙的环绕在所述磁芯(1)的外表面且所述感应线圈(2)的两端的端部均为自由延伸端(21),所述屏蔽层(3)呈两端为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感应线圈(2)的两个所述自由延伸端(21)分别从所述屏蔽层(3)的开口处伸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剩余电流传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封装层(4),所述封装层(4)由柔性材料制成且所述屏蔽层(3)的外表面设有所述封装层(4),所述封装层(4)为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封装层(4)套设在所述屏蔽层(3)的外表面时,所述封装层(4)的两个开口的位置与所述屏蔽层(3)的两个开口的位置分别对应,所述感应线圈(2)的两个所述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铁刚韩源韩岩
申请(专利权)人:韩铁刚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