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酸化流动实验的全三维仿真模拟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033234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3 19: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酸化流动实验的全三维仿真模拟方法,利用差分法离散流体渗流连续性方程、酸液传质扩散反应方程,同时建立H+局部平衡方程、孔隙度变化方程、渗透率变化方程、孔喉半径变化方程;(4)代入模拟方程初始条件、边界条件,所述的初始条件;(5)利用第(3)、(4)步所述的方程、初始条件、边界条件,编制模拟程序;(6)扫描储层岩心,得到孔隙度三维空间分布参数;(7)建立孔隙度三维空间分布模型,在建立的孔隙度三维空间分布模型的基础上,利用第(5)步编制的程序进行酸化流动实验的全三维数值模拟。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了全三维的数值计算,有效提高了计算精度,同时有助于快速准确研究各参数对蚓孔发育的影响规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酸化流动实验的全三维仿真模拟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酸化流动实验的全三维仿真模拟方法,属于油气田开发

技术介绍
碳酸盐岩油气井基质酸化的关键在于形成有效的穿透伤害带的蚓孔,成功的基质酸化能够形成负表皮,达到增产目的。因此碳酸岩盐油气井基质酸化研究主要在于蚓孔的研究。碳酸盐岩酸蚀蚓孔的形成过程为:当酸进入碳酸盐岩中的孔隙时会产生溶蚀,由于储层岩石孔隙的非均质性,注入到多孔的碳酸盐岩地层中的酸趋向于在孔喉网络中流动,并且优先进入较大的孔隙,酸与孔喉壁的矿物反应,并溶解矿物,孔喉扩大,酸流过孔隙更加容易,当大的孔洞以比小的孔洞及缝隙人得多的速度生长时,相当多的酸液就流入这些大的孔洞,由于流动-溶解-流动的循环,很快就会沿酸液路径形成蚓孔。目前,开展岩心酸液流动实验需要安装调试试验装置,配制酸液配方体系,开展酸液流动实验,人工记录实验数据等繁琐复杂的工序。并且由于酸液与岩石间发生化学反应,其过程对岩心具有不可逆的破坏作用,因此无法针对同一岩心开展重复性实验研究。然而,已有模拟方法存在诸多局限性和不完整性。开展酸化流动实验的全三维仿真模拟,能够大幅度降低实验工作强度,节约实验成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酸化流动实验的全三维仿真模拟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酸化流动实验的全三维仿真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测量酸液体系与岩石矿物,在一定酸液浓度范围内的化学反应速度,得到浓度—反应速度曲线;步骤(2)测量酸液体系与岩石矿物,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化学反应速度,得到温度—反应速度曲线;步骤(3)利用差分法离散流体渗流连续性方程、酸液传质扩散反应方程,同时建立H+局部平衡方程、孔隙度变化方程、渗透率变化方程、孔喉半径变化方程;步骤(4)代入模拟方程初始条件、边界条件,所述的初始条件;步骤(5)利用步骤(3)、步骤(4)所述的方程、初始条件、边界条件,编制模拟程序;步骤(6)扫描储层岩心,得到孔隙度三维空间分布参数;步骤(7)建立孔隙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酸化流动实验的全三维仿真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测量酸液体系与岩石矿物,在一定酸液浓度范围内的化学反应速度,得到浓度—反应速度曲线;步骤(2)测量酸液体系与岩石矿物,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化学反应速度,得到温度—反应速度曲线;步骤(3)利用差分法离散流体渗流连续性方程、酸液传质扩散反应方程,同时建立H+局部平衡方程、孔隙度变化方程、渗透率变化方程、孔喉半径变化方程;步骤(4)代入模拟方程初始条件、边界条件,所述的初始条件;步骤(5)利用步骤(3)、步骤(4)所述的方程、初始条件、边界条件,编制模拟程序;步骤(6)扫描储层岩心,得到孔隙度三维空间分布参数;步骤(7)建立孔隙度三维空间分布模型,在建立的孔隙度三维空间分布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步骤(5)编制的程序进行酸化流动实验的全三维数值模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酸化流动实验的全三维仿真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差分法具体包括如下:(31)对所研究区域空间进行差分离散处理,流体渗流连续性方程、酸液传质扩散反应方程、H+局部平衡方程、孔隙度变化方程、渗透率变化方程、孔喉半径变化方程为:式中,Cf为孔隙内部反应液相质量浓度(kmol/m3);Cs为孔隙壁面酸液质量浓度(kmol/m3);R(Cs)为表面反应速率,表示单位时间流到单位岩石面积上的物流量(kmol/(s·m2));ks为反应速度(m/s);α为溶蚀能力数(kg/kmol);av为孔隙比表面积(m2/m3);ρs为岩石密度(kg/m3);Dex为酸液在x方向的有效扩散系数,m2/s;Dey为酸液在y方向的有效扩散系数,m2/s;Dez为酸液在z方向的有效扩散系数,m2/s;vx为流体经y-z界面的流速(m/s);vy为流体经x-z界面的流速(m/s);vz为流体经x-y界面的流速(m/s);Φ0为初始孔隙度(无因次);Φ为溶蚀后的孔隙度(无因次);K0为初始渗透率(mD);K为溶蚀后的渗透率(mD);β为由实验测得的数值(无因次);rp0为初始始孔吼半径(m);rp为溶蚀后的孔吼半径(m);a0为初始比孔隙表面积(m2/m3);(32)采用差分方法,对(1)式中的流体渗流连续性方程、酸液传质扩散反应方程进行离散,得到:其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衡黄祖熹卢立泽李鑫刘榧成一周长江岑玉达曹丽娜田雨张博臧克一孙照磊万丽娟程洋黄海平黄凯黄进腊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北方石油勘探开发技术有限公司振华石油控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