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近断层地震作用下组合隔震装置的设计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033176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3 19: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近断层地震作用下组合隔震装置的设计方法,通过将摩擦摆支座与缓冲防落梁装置形成组合隔震装置,使两者统一协调耗能,在进行抗震设计时,根据桥梁实际需求对所述组合隔震装置中各装置的技术参数进行组合设计,易于精细化设计和控制,既能保证上部结构具有较大的变形能力同时又能保证其不发生落梁,避免因根据理论情况进行设计而造成材料浪费或抗震性能不足,有利于节省钢筋用料,提高组合隔震装置的耗能效果,有效降低上部结构的惯性力,从而保护桥墩、基础等下部结构,有利于调整地震力在各下部结构间的分配,提高桥梁抗震性能,保证大震情况下不落梁,同时保护支座不受严重破坏,增强安全性,降低震后桥梁维养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近断层地震作用下组合隔震装置的设计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桥梁抗震设计
,特别涉及一种近断层地震作用下组合隔震装置的设计方法。
技术介绍
近断层区域内,地震地面运动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由断裂机制和断裂扩散方向决定的向前方向性效应和向后方向性效应;另一个是沿断层滑移方向引起的永久地面位移效应。其中向前方向性效应引起地面运动是一个双侧往复形式的动力振动过程,其位移时程表现为阶跃型脉冲,其速度时程表现为大幅值、长周期、短持时的强脉冲形式,这是近断层地震地面运动与远场地震地面运动的最大区别,近断层脉冲型地面运动对中、长周期结构,如大跨桥梁、减震结构、隔震结构等会产生较大的破坏作用;另外永久地面位移是由断层滑移造成的不可恢复的地面位移,其速度时程表现为单侧或偏向单侧的脉冲形式,其位移时程表现为单侧阶跃型脉冲,近断层地区的大跨桥梁也会由于永久地面位移的空间变异性造成破坏。普通支座通常难以起到减隔震的作用,而摩擦摆支座具有耐久性好、位移更大且承载力更高的优势,现有桥梁上一片梁的两边通常分别设置有两个摩擦摆支座,四个摩擦摆支座的设计屈服荷载一般根据一片梁所受的水平地震力以及各个摩擦摆支座之间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近断层地震作用下组合隔震装置的设计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近断层地震作用下组合隔震装置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组合隔震装置包含缓冲防落梁装置及摩擦摆支座,所述组合隔震装置的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假设所述组合隔震装置的初始弹性刚度对应的自振周期处于反应谱曲线的平台段,求得地震力初始值Q(1);(2)使所述组合隔震装置处于弹性工作阶段,已知在地震力初始值Q(1)作用下的所述缓冲防落梁装置的屈服位移,求得所述组合隔震装置的弹性初始刚度值k(1);(3)通过上部结构重量和所述弹性初始刚度值k(1)求得结构自振周期初始值t(1);(4)以结构自振周期初始值t(1)作为结构自振周期t(i),通过反应谱曲线,求得地震作用力Q(i);(5)使所述组合隔震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近断层地震作用下组合隔震装置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组合隔震装置包含缓冲防落梁装置及摩擦摆支座,所述组合隔震装置的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假设所述组合隔震装置的初始弹性刚度对应的自振周期处于反应谱曲线的平台段,求得地震力初始值Q(1);(2)使所述组合隔震装置处于弹性工作阶段,已知在地震力初始值Q(1)作用下的所述缓冲防落梁装置的屈服位移,求得所述组合隔震装置的弹性初始刚度值k(1);(3)通过上部结构重量和所述弹性初始刚度值k(1)求得结构自振周期初始值t(1);(4)以结构自振周期初始值t(1)作为结构自振周期t(i),通过反应谱曲线,求得地震作用力Q(i);(5)使所述组合隔震装置处于弹性工作阶段,已知在地震作用力Q(i)作用下的所述缓冲防落梁装置的屈服位移,求得弹性刚度k(i),结合所述上部结构质量,可得到结构自振周期t(i+1),通过反应谱曲线,求得地震作用力Q(i+1);(6)地震力误差ε为预设要求;(7)将求得的地震作用力Q(i+1)下调30%-40%作为设计屈服荷载,根据所有所述组合隔震装置之间的刚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永平陈克坚樊启武董俊庞林郑晓龙杨国静陶奇苏延文徐昕宇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