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现金属软管快速连接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02881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3 17: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软管接头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实现金属软管快速连接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选用金属管,将其裁剪成连接两根金属软管所需的长度;在金属管上套第一弹性皮套,第二弹性皮套;在金属管的另一端套第三弹性皮套;同时在第一弹性皮套上,在第二弹性皮套与第三弹性皮套之间设有第四弹性皮套与第五弹性皮套;将待连接的一个金属软管的一端套装于金属管的一端,通过进气孔向第一充气层充气,翻转第四弹性皮套;将待连接的另一个金属软管的一端套装于金属管的另一端,通过进气孔向第二充气层充气,翻转第五弹性皮套,第五弹性皮套同时覆盖第一弹性皮套与该金属软管。其能实现金属软管的快速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实现金属软管快速连接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软管连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实现金属软管快速连接的方法。
技术介绍
金属软管是现代工业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金属软管的特殊性,在连接时需要特殊的金属软管接头。现有技术中的金属软管接头是现代工业管路中的一种高品质的柔性管道。它主要由波纹管、网套和接头组成。它的内管是具有螺旋形或环形的薄壁不锈钢波纹管,波纹管外层的网套,是由不锈钢丝或钢带按一定的参数编织而成。如中国专利CN202469318U公开了一种具有柔性保护结构的金属软管接头,包括波纹管、外套在波纹管外壁上的网管、固定连接在波纹管两端的接管;金属丝编织的网管两端外套护套,并共同与相套合的接管外壁固定连接形成接头;在所述护套内壁与网管外壁之间设有衬套,所述衬套由柔性填充物编织而成,构成柔性保护结构。又如中国专利CN205101738U公开的一种金属软管接头,包括迫紧螺帽、牙圈管端套、连接件和安装体,还包括锁紧件,用于紧固穿过其中的线缆,所述牙圈管端套与金属软管螺纹连接,所述牙圈管端套放置在连接件的第一端内,所述迫紧螺帽与连接件的第一端螺纹连接,所述锁紧件的第一端与连接件的第二端螺纹连接,所述锁紧件的第二端与安装体的第一端螺纹连接。再如中国专利CN102418822A公开的一种非焊接金属软管接头,包括圆筒状的管嘴,管嘴上设置有一个凸出于管嘴表面且环绕管嘴的挡头,在挡头一侧的管嘴上套装有外螺母,另一侧设置有软管接口,所述的外螺母的内壁向下凹陷形成横截面为半圆形的凹槽,所述凹槽的长度为外螺母内部圆周长度,凹槽分别与设置在外螺母相邻两个侧面上的通孔连通,在所述管嘴上设置有与凹槽相对应的配合槽,配合槽首尾相接形成封闭环,在所述凹槽与配合槽构成的空间内安装有钢丝。但上述金属软管接头均安装较为复杂,且容易对金属软管的管壁造成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实现金属软管快速连接的方法,其使用方便,能实现金属软管的快速连接。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具体技术方案为,一种实现金属软管快速连接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选用一个直径不大于金属软管的金属管,将其裁剪成连接两根金属软管所需的长度;步骤二、在金属管上套第一弹性皮套,弹性皮套的长度与金属管长度一致;在金属管的一端套第二弹性皮套,第二弹性皮套的长度小于第一弹性皮套长度的一半;第二弹性皮套的一端与第一弹性皮套的一端重叠,第二弹性皮套密封式固定于第一弹性皮套上,第二弹性皮套与第一弹性皮套间留有进气孔,第二弹性皮套与第一弹性皮套形成第一充气层;在金属管的另一端套第三弹性皮套,第三弹性皮套的长度小于第一弹性皮套长度的一半;第三弹性皮套的一端与第一弹性皮套的另一端重叠,第三弹性皮套密封式固定于第一弹性皮套上,第三弹性皮套与第一弹性皮套间留有进气孔,第三弹性皮套与第一弹性皮套形成第二充气层;同时在第一弹性皮套上,在第二弹性皮套与第三弹性皮套之间设有第四弹性皮套与第五弹性皮套;步骤三、将待连接的一个金属软管的一端套装于金属管的一端,并且该金属软管的内壁与第二弹性皮套充分接触;通过进气孔向第一充气层充气,翻转第四弹性皮套,第四弹性皮套同时覆盖第一弹性皮套与该金属软管;步骤四、将待连接的另一个金属软管的一端套装于金属管的另一端,并且该金属软管的内壁与第三弹性皮套充分接触;通过进气孔向第二充气层充气,翻转第五弹性皮套,第五弹性皮套同时覆盖第一弹性皮套与该金属软管。作为本专利技术改进的技术方案,步骤三中,向第一充气层充气要保证第二弹性皮套与金属软管的内壁产生不小于1KPa的压强。作为本专利技术改进的技术方案,步骤四中,向第二充气层充气要保证第三弹性皮套与金属软管的内壁产生不小于1KPa的压强。作为本专利技术改进的技术方案,第二弹性皮套的外表面设有花纹。作为本专利技术改进的技术方案,第三弹性皮套的外表面设有花纹。作为本专利技术改进的技术方案,第四弹性皮套的内表面设有花纹。作为本专利技术改进的技术方案,第五弹性皮套的内表面设有花纹。有益效果本申请是通过金属管连通金属软管,通过金属管外壁的固定部(第一充气层、第二充气层)以及辅助固定部(第四弹性皮套、第五弹性皮套)共同实现对金属软管的固定。其主要利用固定部与金属软管内壁的摩擦以及辅助固定部与金属软管外壁间的摩擦,实现固定金属软管。同时固定部与辅助固定部能适用于各类金属软管,如当金属软管为光滑结构,那么金属软管与接头之间就采用与固定部、辅助固定部之间的摩擦实现固定;如当金属软管带有花纹,那么固定部、辅助固定部均会有部分嵌入至金属软管的花纹中,实现对金属软管的固定。综上,本申请的接头可用于各类金属软管,且连接简单,安装方便。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和技术方案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本
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定义,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本申请中所述的“连接”的含义可以是部件之间的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部件间通过其它部件的间接连接。实施例1一种实现金属软管快速连接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选用一个直径不大于金属软管的金属管,将其裁剪成连接两根金属软管所需的长度;步骤二、在金属管上套第一弹性皮套,弹性皮套的长度与金属管长度一致;在金属管的一端套第二弹性皮套,第二弹性皮套的长度小于第一弹性皮套长度的一半;第二弹性皮套的一端与第一弹性皮套的一端重叠,第二弹性皮套密封式固定于第一弹性皮套上,第二弹性皮套与第一弹性皮套间留有进气孔,第二弹性皮套与第一弹性皮套形成第一充气层;在金属管的另一端套第三弹性皮套,第三弹性皮套的长度小于第一弹性皮套长度的一半;第三弹性皮套的一端与第一弹性皮套的另一端重叠,第三弹性皮套密封式固定于第一弹性皮套上,第三弹性皮套与第一弹性皮套间留有进气孔,第三弹性皮套与第一弹性皮套形成第二充气层;同时在第一弹性皮套上,在第二弹性皮套与第三弹性皮套之间设有第四弹性皮套与第五弹性皮套;步骤三、将待连接的一个金属软管的一端套装于金属管的一端,并且该金属软管的内壁与第二弹性皮套充分接触;通过进气孔向第一充气层充气,翻转第四弹性皮套,第四弹性皮套同时覆盖第一弹性皮套与该金属软管;步骤四、将待连接的另一个金属软管的一端套装于金属管的另一端,并且该金属软管的内壁与第三弹性皮套充分接触;通过进气孔向第二充气层充气,翻转第五弹性皮套,第五弹性皮套同时覆盖第一弹性皮套与该金属软管。作为本专利技术改进的技术方案,步骤三中,向第一充气层充气要保证第二弹性皮套与金属软管的内壁产生不小于1KPa的压强。作为本专利技术改进的技术方案,步骤四中,向第二充气层充气要保证第三弹性皮套与金属软管的内壁产生不小于1KPa的压强。作为本专利技术改进的技术方案,第二弹性皮套的外表面设有花纹。作为本专利技术改进的技术方案,第三弹性皮套的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实现金属软管快速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选用一个直径不大于金属软管的金属管,将其裁剪成连接两根金属软管所需的长度;步骤二、在金属管上套第一弹性皮套,弹性皮套的长度与金属管长度一致;在金属管的一端套第二弹性皮套,第二弹性皮套的长度小于第一弹性皮套长度的一半;第二弹性皮套的一端与第一弹性皮套的一端重叠,第二弹性皮套密封式固定于第一弹性皮套上,第二弹性皮套与第一弹性皮套间留有进气孔,第二弹性皮套与第一弹性皮套形成第一充气层;在金属管的另一端套第三弹性皮套,第三弹性皮套的长度小于第一弹性皮套长度的一半;第三弹性皮套的一端与第一弹性皮套的另一端重叠,第三弹性皮套密封式固定于第一弹性皮套上,第三弹性皮套与第一弹性皮套间留有进气孔,第三弹性皮套与第一弹性皮套形成第二充气层;同时在第一弹性皮套上,在第二弹性皮套与第三弹性皮套之间设有第四弹性皮套与第五弹性皮套;步骤三、将待连接的一个金属软管的一端套装于金属管的一端,并且该金属软管的内壁与第二弹性皮套充分接触;通过进气孔向第一充气层充气,翻转第四弹性皮套,第四弹性皮套同时覆盖第一弹性皮套与该金属软管;步骤四、将待连接的另一个金属软管的一端套装于金属管的另一端,并且该金属软管的内壁与第三弹性皮套充分接触;通过进气孔向第二充气层充气,翻转第五弹性皮套,第五弹性皮套同时覆盖第一弹性皮套与该金属软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实现金属软管快速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选用一个直径不大于金属软管的金属管,将其裁剪成连接两根金属软管所需的长度;步骤二、在金属管上套第一弹性皮套,弹性皮套的长度与金属管长度一致;在金属管的一端套第二弹性皮套,第二弹性皮套的长度小于第一弹性皮套长度的一半;第二弹性皮套的一端与第一弹性皮套的一端重叠,第二弹性皮套密封式固定于第一弹性皮套上,第二弹性皮套与第一弹性皮套间留有进气孔,第二弹性皮套与第一弹性皮套形成第一充气层;在金属管的另一端套第三弹性皮套,第三弹性皮套的长度小于第一弹性皮套长度的一半;第三弹性皮套的一端与第一弹性皮套的另一端重叠,第三弹性皮套密封式固定于第一弹性皮套上,第三弹性皮套与第一弹性皮套间留有进气孔,第三弹性皮套与第一弹性皮套形成第二充气层;同时在第一弹性皮套上,在第二弹性皮套与第三弹性皮套之间设有第四弹性皮套与第五弹性皮套;步骤三、将待连接的一个金属软管的一端套装于金属管的一端,并且该金属软管的内壁与第二弹性皮套充分接触;通过进气孔向第一充气层充气,翻转第四弹性皮套,第四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铮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市永兴金属软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