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学聚酯薄膜的生产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7020475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3 12: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光学聚酯薄膜的生产系统,包括熔融挤出,纵拉,横拉和收卷工序,在纵拉工序设置预热装置、温控冷却套管装置、第一导向辊组、第二导向辊组,所述预热装置在与光学聚酯薄膜平行方向上对光学聚酯薄膜至少一侧进行预热。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保持光学聚酯薄膜在纵向方向无需与多跟预热辊筒接触即可获得预热效果好,预热速度快的效果,无污染物排放。极大地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光学薄膜的雾度、透光率等光学性能与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学聚酯薄膜的生产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聚酯薄膜
,尤其涉及一种光学聚酯薄膜的生产系统。
技术介绍
光学聚酯薄膜因其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良好的尺寸稳定性、优异的机械加工性能及耐热性能等在许多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特别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平板显示器背光模组等领域。光学聚酯薄膜生产在纵拉预热过程中,采用辊筒与光学聚酯薄膜进行热传导方式进行预热,这种方法辊筒数量多(8根~10根),存在如下缺陷:1)光学聚酯薄膜经过各辊筒时,高分子物质容易析出,析出物残留在辊筒上,形成各种蹭伤;2)光学聚酯薄膜在玻璃化温度状态下对辊筒表面精度要求高,辊筒表面的印痕容易印在片基表面,形成印痕;3)预热各辊筒采用电机驱动,辊筒之间存在细微速度差异,而光学聚酯薄膜在张紧状态对速度要求极高,辊与辊之间细微的速度差异就可造成表面破损,形成划伤。4)辊筒表面温度不够,导致光学聚酯薄膜局部位置预热不充分,形成白斑,雾度、透光率等性能下降。为了消除这些缺陷,需要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实时监控辊筒速度,辊筒洁净度,辊筒温度变化等,防止出现异常,并需要多次停机清理纵拉预热区各辊筒从而导致光学聚酯薄膜生产成本增加,生产效率下降。如何在生产过程中提高光学聚酯薄膜的光学性能,降低光学聚酯薄膜成本能成为行业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制造工艺、生产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光学聚酯薄膜生产系统,该系统能有效解决光学聚酯薄膜在预热区与多辊筒接触产生的蹭伤、印痕、划伤、光学性能低等不可逆转的光学性能弊病技术难题,有效降低光学聚酯薄膜的生产成本,提高光学聚酯薄膜的品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解决方案:一种光学聚酯薄膜的生产系统,包括熔融挤出,纵拉,横拉和收卷工序,在纵拉工序设置预热装置、温控冷却套管装置、第一导向辊组、第二导向辊组,所述预热装置在与膜片平行方向上对膜片至少一侧进行预热。上述光学聚酯薄膜的生产系统,所述预热装置与膜片之间高度(H)满足25mm≤H≤45mm。上述光学聚酯薄膜的生产系统,所述预热装置与所述第二导向辊组水平方向角度(a)满足45°≤a≤60°,所述预热装置为长2200mm~2800mm,宽1800mm~2500mm的盒式结构。上述光学聚酯薄膜的生产系统,所述预热装置由1个~7个“V”型结构分区组成,单个结构分区内安装有2根~4根I型或U型红外加热管。上述光学聚酯薄膜的生产系统,所述第一导向辊组与第二导向辊组错层排列,第一导向辊组包括固定的辊筒一、可移动的辊筒二,所述辊筒一与所述辊筒二之间距离为75mm≤S1≤150mm;所述第二导向辊组包括移动辊筒三、固定辊筒四,辊筒三与辊筒四之间距离为75mm≤S2≤150mm;所述膜片与辊筒三的圆心角为90°以上。上述光学聚酯薄膜的生产系统,所述预热装置各分区采用的材质为SUS镜面反射板,所述SUS镜面反射板的反射面与水平方向之间夹角α为40°≤α≤45°。上述光学聚酯薄膜的生产系统,所述的温控冷却套管装置包括开启互锁装置、热交换器、循环泵,所述的温控冷却套管装置中添加冷却介质为7℃~10℃的冷却水。上述光学聚酯薄膜的生产系统,所述红外加热管采用碳纤维四螺旋发热体,所述红外加热管管体内层为石英玻璃,红外加热管管体外层为微晶玻璃双层复合结构;所述石英玻璃由二氧化硅、溴化银、氧化钛组成,所述二氧化硅、溴化银、氧化钛的重量比为99.7%~99.75%:0.15%~0.2%:0.1%~0.2%,所述微晶玻璃由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锂、二氧化钛组成,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锂:二氧化钛重量比为90%~91%:5%~7%:1.5%~2.5%:1.5~2.2%。上述光学聚酯薄膜的生产系统,所述的U型红外加热管的功率为25KW~45KW,所述的I型红外加热管的功率为40KW~65KW。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替代现有光学聚酯薄膜预热技术工艺中多辊筒热传导预热方式,有效避免膜片与多辊筒接触,预热装置与膜片高度之间满足25mm≤H≤35mm能有效防止粘辊、辊筒被高分子析出物污染造成表层破损。预热装置与第二导向辊组水平方向采用45°≤a≤60°角度设置,可解决光学性能差,从根本上解决了膜片纵向预热不均技术问题,解决了光学聚酯薄膜光学性能差,以及各种纵向方向划伤、蹭印与印痕质量问题。预热装置的结构采用为长2200mm~2800mm,宽1800mm~2500mm的盒式结构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宽度的光学薄膜生产线需求。配合使用内层二氧化硅的含量≥99.7%,按照二氧化硅:溴化银:氧化钛的重量比为99.7%~99.75%:0.15%~0.2%:0.1%~0.2%比例混合制成石英玻璃;外层SiO2的含量≥90%,按照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锂:二氧化钛重量比90%~91%:5%~7%:1.5%~2.5%:1.5~2.2%比例混合制成微晶玻璃的双层复合结构的碳纤维四螺旋发热体的红外加热管,可在膜片至少一侧形成均衡温度场,均衡预热温度,彻底解决预热不均所形成的不可逆转质量弊病。附图说明图1光学聚酯薄膜的生产系统图;图2纵拉工序图;图3预热装置示意图;图4为预热装置截面图。图中各标号表示为:1、辊筒一,2、辊筒二,3、辊筒三,4、辊筒四,5、预热装置一,6、预热装置二,7、U型红外加热管,8、I型红外加热管,9、预热装置盒式结构,10、温控冷却套管装置,11、“V”型结构,12、光学聚酯薄膜。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例实施列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公开的光学聚酯薄膜纵向预热方法及装置,包括:1、四根镀铬导向辊,2、预热装置,3、上述的装置均在纵拉设备的预热区。所述的四根镀铬组成二组导向辊组,第一导向辊组,由辊筒一、辊筒二组成,起片膜导向,辊筒间间距为75mm≤S1≤150mm;第二导向辊组,由辊筒三、辊筒四组成,辊间间距为75mm≤S2≤150mm,预热装置一、预热装置二分别有六个分区,六个分区内均安装红外加热管,其中分区一与所述分区二内分别安装2根~4根,优选4根U型红外加热管,所述分区三与所述分区四内分别安装2根~3根,优选2根I型红外加热管,所述分区五与所述分区六内分别安装2根~4根,优选为4根U型红外加热管,位于辊筒二、辊筒三之间,6组红外温度可独立设定,并依次增大。进一步说,如图4所示,光学聚酯薄膜在经过辊筒二、辊筒三之间受预热装置一、预热装置二作用,预热装置一、预热装置二中6组红外加热管分别设置不同功率,温控冷却套管装置对红外的温度进行精密控制,温度逐渐升高,安装在分区之间的“V”型反射板能阻止分区之间的串温,保持区域内温度稳定,“V”型SUS镜面反射板有效防止热能散失,光学聚酯薄膜正反两面均匀受热,确保受热后膜片不再收缩。进一步说,如图2所示,膜片在进过辊筒三、辊筒四之间受辊筒内部导热油温度影响,保证散失的温度得到补偿,形成的“S”形片路可通过调整辊筒三、辊筒四距离,有效防止膜片在辊筒二、辊筒三处甬片,保持光学聚酯薄膜片路平稳。实施例1:本专利技术熔融挤出后制得的膜片经过纵向预热后,通过双向拉伸、收卷得到具有光学聚酯薄膜。熔融挤出后制得的膜片进入纵拉机预热单元,调整上下预热装置与膜片高度之间为25mm,预热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光学聚酯薄膜的生产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学聚酯薄膜的生产系统,包括熔融挤出,纵拉,横拉和收卷工序,其特征在于,在纵拉工序设置预热装置、温控冷却套管装置、第一导向辊组、第二导向辊组,所述预热装置在与膜片平行方向上对膜片至少一侧进行预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聚酯薄膜的生产系统,包括熔融挤出,纵拉,横拉和收卷工序,其特征在于,在纵拉工序设置预热装置、温控冷却套管装置、第一导向辊组、第二导向辊组,所述预热装置在与膜片平行方向上对膜片至少一侧进行预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聚酯薄膜的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热装置与膜片之间高度(H)满足25mm≤H≤45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聚酯薄膜的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热装置与所述第二导向辊组水平方向角度(a)满足45°≤a≤60°,所述预热装置为长2200mm~2800mm,宽1800mm~2500mm的盒式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聚酯薄膜的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热装置由1个~7个“V”型结构分区组成,单个结构分区内安装有2根~4根I型或U型红外加热管。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聚酯薄膜的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辊组与第二导向辊组错层排列,第一导向辊组包括固定的辊筒一、可移动的辊筒二,所述辊筒一与所述辊筒二之间距离为75mm≤S1≤150mm;所述第二导向辊组包括移动辊筒三、固定辊筒四,辊筒三与辊筒四之间距离为75mm≤S2≤150mm;所述膜片与辊筒三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长丰陈弘霍新莉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乐凯科技产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