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圣杰专利>正文

过滤材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983247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0 12: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过滤材料,包括相互贴附的第一纤维层与第二纤维层。其中,第一纤维层由复数的第一纤维构成,所述第一纤维层具有:第一直径,介于5至30微米之间;第一厚度,介于0.1至2.0毫米之间。第二纤维层由复数的第二纤维构成,所述第二纤维具有:第二直径,介于0.1至1.0微米之间;第二厚度,介于0.01至0.3毫米之间。该过滤材料对于不同粒径的流体杂质皆具有高过滤效率。

Filter material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filter material, including the first fiber layer attached to each other and the second fiber layer. The first fiber layer is composed of a plurality of first fibers, and the first fiber layer has the first diameter, which is between 5 and 30 microns, and the first thickness is between 0.1 and 2 millimeters. Second, the fiber layer is made up of complex second fibers. The second fiber has second diameter, which is between 0.1 and 1 microns, and second thickness is between 0.01 and 0.3 millimeters. The filter material has high filtration efficiency for the fluid impurities of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过滤材料
本技术涉及一种过滤材料,特别涉及一种对于不同粒径的流体杂质皆具有高过滤效率的过滤材料。
技术介绍
关于用于过滤流体中杂质的过滤材料,例如空气净化器中的滤网,可概分为机械滤网及静电滤网两大类。机械滤网一般由高密度的细纤维构成,以达成吸附细微粒的效果,但此滤网的缺点是风阻较大;而静电滤网是利用滤网带电荷的方式,增加吸附细微粒的收集效率从而降低风阻。然而上述两类过滤材料对于某些粒径范围杂质的过滤效果不佳。请参阅图3所示各种过滤材料对于以5厘米/秒(cm/s)速度流动的流体的杂质的过滤效果。其中,曲线L2代表现有的静电滤网材料,曲线L3代表现有的机械滤网材料。就曲线L2而言,当杂质粒径约为20至30纳米(nm)时,静电滤网材料的过滤效率最差,C/C0值约为0.72,即仅能捕捉到72%的杂质;就曲线L3而言,当杂质粒径约为150至200纳米(nm)时,机械滤网材料的过滤效率最差,C/C0值约为0.75,即仅能捕捉到75%的杂质。此外,请参阅图4所示各种过滤材料对于以25厘米/秒(cm/s)速度流动的流体的杂质的过滤效果。其中,曲线L5代表现有的静电滤网材料,曲线L6代表现有的机械滤网材料。就曲线L5而言,当杂质粒径约为20纳米(nm)时,静电滤网材料的过滤效率最差,C/C0值约为0.48,即仅能捕捉到48%的杂质;就曲线L6而言,当杂质粒径约为100纳米(nm)时,机械滤网材料的过滤效率最差,C/C0值约为0.5,即仅能捕捉到50%的杂质。因此,如何能得到一种对于流体中不同粒径的杂质皆具有高过滤效率的过滤材料,是本领域
人员亟待解决的课题。专利技术内容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过滤材料,包括相互贴附的第一纤维层和第二纤维层,其中:第一纤维层由复数的第一纤维构成,具有:第一直径,即第一纤维的直径,介于5至30微米之间;第一厚度,即第一纤维层的厚度,介于0.1至2.0毫米之间;第二纤维层由复数的第二纤维构成,具有:第二直径,即第二纤维的直径,介于0.1至1.0微米之间;第二厚度,即第二纤维层的厚度,介于0.01至0.3毫米之间。优选的,该第一纤维层还具有:第一密度,即第一纤维的密度,介于10至100克/平方米之间;第一压损,即第一纤维层的压损,介于1.0至50帕之间;第一电荷位准,即第一纤维层的电荷位准,介于25至200微库伦/平方米之间。该第二纤维层还具有:第二密度,即第二纤维的密度,介于1至100克/平方米之间;第二压损,即第二纤维层的压损,介于1.0至50帕之间;第二电荷位准,即第二纤维层的电荷位准,介于0至25微库伦/平方米之间。优选的,所述第一直径与所述第二直径的关系为:第一直径/第二直径=介于20至300之间。优选的,所述第一密度与所述第二密度的关系为:第一密度/第二密度=介于1.5至10之间。优选的,所述第一厚度与所述第二厚度的关系为:第一厚度/第二厚度=介于5至50之间。优选的,所述第一压损与所述第二压损的关系为:第二压损/第一压损=介于1至10之间。优选的,所述第一压损与所述第二压损是指流体以5厘米/秒(cm/s)的速度通过第一纤维或第二纤维时的压损。优选的,所述第一纤维与所述第二纤维的材质为塑料材质,所述塑料材质为聚氯乙烯(PolyVinylChloride,PVC)、聚丙烯(Polypropylene,PP)、聚乙烯(Polyethylene,PE)或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PET)。优选的,所述第一纤维层与所述第二纤维层之间还可加入吸附性材料层,以增加对臭味或挥发性污染物等的去除效果,所述吸附性材料为活性碳纤维、活性碳颗粒或沸石。优选的,所述吸附性材料是先以涂布、含浸或黏着的方式附着于一网状的、纤维或无纺布构成的、厚度为0.1至10毫米的第三纤维层上,再将该第三纤维层设置于第一纤维层与第二纤维层之间,并与第一纤维层及第二纤维层结合。优选的,所述第一纤维层与所述第二纤维层之间还加入触媒材料层,以增加对臭味或挥发性污染物等的去除效果,所述触媒材料为金(Au)、银(Ag)或光触媒(TiO2)。优选的,所述触媒材料是先以涂布、含浸或黏着的方式附着于一网状的、纤维或无纺布构成的、厚度为0.1至10毫米的第三纤维层上,再将该第三纤维层设置于第一纤维层与第二纤维层之间,并与第一纤维层及第二纤维层结合。优选的,所述第三纤维的材质为塑料材质,所述塑料材质为聚氯乙烯(PolyVinylChloride,PVC)、聚丙烯(Polypropylene,PP)、聚乙烯(Polyethylene,PE)或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PET)。优选的,所述第一纤维层与所述第二纤维层之间以具有黏性的物质相黏贴。优选的,所述第一纤维层与所述第二纤维层的外部各设有一层无纺布纤维。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与现有过滤材料对于以5厘米/秒(cm/s)速度流动的流体的杂质的过滤效率曲线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与现有过滤材料对于以25厘米/秒(cm/s)速度流动的流体的杂质的过滤效率曲线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于第一纤维层与第二纤维层之间设置吸附性材料或触媒材料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于第一纤维层与第二纤维层之间设置第三纤维层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于第一纤维层与第二纤维层外部设有无纺布的结构示意图。符号说明:100-滤材10-第一纤维层11-第一纤维20-第二纤维层21-第二纤维30-吸附性材料或触媒材料40-第三纤维层50-无纺布D1-第一直径D2-第二直径L1~L6-曲线T1-第一厚度T2-第二厚度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所示的过滤材料100,其包含相互贴附的带电荷的第一纤维层10与不带电荷(或自然带有微电荷)的第二纤维层20。过滤材料100可以用来过滤例如空气等的流体,捕捉流体中所含各种粒径的杂质。第一纤维层10与第二纤维层20之间可以用具有黏性的物质相黏贴,或通过其它物质或工具使第一纤维层10与第二纤维层20相互贴附,此外亦可不使用任何外物,仅将第一纤维层10与第二纤维层20自然贴附。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第一纤维层10由复数的第一纤维11构成,在本实施例中,其具有下列参数:第一直径D1,即第一纤维11的直径,选用20μm;第一密度,即第一纤维11的密度,选用60g/m2;第一厚度T1,即第一纤维层10的厚度,选用1.5mm;第一压损,即当流体以5厘米/秒(cm/s)的速度通过过滤材料100时,第一纤维层10的压损,选用30Pa;第一电荷位准,即第一纤维层10的电荷位准,选用120μC/m2。第一纤维11的材质选用聚乙烯。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第二纤维层20由复数的第二纤维21构成,在本实施例中,其具有下列参数:第二直径D2,即第二纤维21的直径,选用0.5μm;第二密度,即第二纤维21的密度,选用20g/m2;第二厚度T2,即第二纤维层20的厚度,选用0.1mm;第二压损,即当流体以5厘米/秒(cm/s)的速度通过过滤材料100时,第二纤维层20的压损,选用10Pa;第二电荷位准,即第二纤维层20的电荷位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过滤材料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过滤材料,用以过滤流体,所述过滤材料包括第一纤维层和第二纤维层,其中:所述第一纤维层由复数的第一纤维构成,该第一纤维层具有:第一直径,即第一纤维的直径,介于5至30微米之间;第一厚度,即第一纤维层的厚度,介于0.1至2.0毫米之间;所述第二纤维层由复数的第二纤维构成,该第二纤维层具有:第二直径,即第二纤维的直径,介于0.1至1.0微米之间;第二厚度,即第二纤维层的厚度,介于0.01至0.3毫米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1.26 TW 1062016361.一种过滤材料,用以过滤流体,所述过滤材料包括第一纤维层和第二纤维层,其中:所述第一纤维层由复数的第一纤维构成,该第一纤维层具有:第一直径,即第一纤维的直径,介于5至30微米之间;第一厚度,即第一纤维层的厚度,介于0.1至2.0毫米之间;所述第二纤维层由复数的第二纤维构成,该第二纤维层具有:第二直径,即第二纤维的直径,介于0.1至1.0微米之间;第二厚度,即第二纤维层的厚度,介于0.01至0.3毫米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材料,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纤维层还具有:第一密度,即第一纤维的密度,介于10至100克/平方米之间;第一压损,即第一纤维层的压损,介于1.0至50帕之间;第一电荷位准,即第一纤维层的电荷位准,介于25至200微库伦/平方米之间;该第二纤维层还具有:第二密度,即第二纤维的密度,介于1至100克/平方米之间;第二压损,即第二纤维层的压损,介于1.0至50帕之间;第二电荷位准,即第二纤维层的电荷位准,介于0至25微库伦/平方米之间。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径与所述第二直径的关系为:第一直径/第二直径=介于20至300之间。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滤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度与所述第二密度的关系为:(第一密度/第二密度)=介于1.5至10之间。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厚度与所述第二厚度的关系为:第一厚度/第二厚度=介于5至50之间。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滤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损与所述第二压损的关系为:(第二压损/第一压损)=介于1至10之间。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滤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损与所述第二压损是指流体以5厘米/秒(cm/s)的速度通过第一纤维或第二纤维时的压损。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纤维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裴有康陈圣杰孙静谢晓峰陈台彰林俊彦
申请(专利权)人:陈圣杰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美国,US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