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鱼缸循环过滤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6950740 阅读:4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06 19: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鱼缸循环过滤系统,包括壳体,壳体通过分隔板分成左右两半部分,壳体左半部分的顶部设置有漏斗形的进水仓,壳体左半部分的内壁上向下倾斜设置有若干L形的第一隔板,进水仓的外壁上向下倾斜设置有若干与该第一隔板对应的第二隔板,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交错设置且共同构成一条曲折的通道,壳体左半部分的下部设置有排污管,且该壳体左半部分的上部设置有连通管,连通管连通有设置在壳体右半部分进水管,壳体的右半部分在该进水管的下方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过滤棉、生化棉、培菌滤材和出水管。解决了物理过滤的不彻底,减少了换滤材及水的频率,提高水质各项生物指标,提高硝化细菌的工作效率,节约水资源、节约过滤棉等材料。

A circulating filtration system for fish tanks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fish tank circulation filter system, which comprises a shell, shell through the partition plate into left and right halves, the left part is arranged at the top of the water chamber and the funnel shape of the shell, the left half of the wall on the downward sloping partition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plurality of L shape of the outer wall of the water chamber is arranged on the downward sloping some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separator plate corresponding to the first partition and the second partition staggered and constitute a tortuous channel, the left half shell is arranged at the lower part of the drainage pipe, and the left part of the upper shell is provided with a communicating pipe, a communicating pipe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water inlet pipe is arranged in the housing right, right part of the casing is arranged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water inlet pipe from top to bottom in turn with filter cotton, cotton, bacteria culture and biochemical filter outlet pipe. It solves the problem of incomplete physical filtration, reduces the frequency of filter material and water, improves various biological indicators of water quality, improves the working efficiency of nitrifying bacteria, saves water resources and saves filter cotton and other material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鱼缸循环过滤系统
本技术涉及过滤器
,具体来说,涉及一种鱼缸循环过滤系统。
技术介绍
在观赏鱼等水生动物的养殖过程中,其关键在于过滤鱼缸底部沉积的粪便,由于水里的毒素都是鱼便产生的,因此也只有把鱼便的亚硝酸盐除掉才能保持水体无毒、稳定和清晰,鱼类才能健康而少病。如果缸里缺少硝化菌的附生面积,硝化菌数量较小,无法及时处理鱼便,水体的亚硝酸盐含量将升高,鱼类长时间生活在有亚硝酸盐、氨氮超标的水体里,体质会慢慢变得虚弱,很容易受到水里病毒的侵害,从而导致鱼类中毒厌食,甚至死亡。因此,研制出一种可过滤鱼便的鱼缸循环过滤系统,便成为业内人士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鱼缸循环过滤系统,克服了现有产品中上述方面的不足,减轻了鱼缸中生化过滤的负担,延长了鱼缸过滤棉和过滤材料的使用时间,大大节省了养鱼的成本。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鱼缸循环过滤系统,包括壳体,所述壳体通过分隔板分成左右两半部分,所述壳体左半部分的顶部设置有漏斗形的进水仓,所述壳体左半部分的内壁上向下倾斜设置有若干L形的第一隔板,所述进水仓的外壁上向下倾斜设置有若干与该第一隔板对应的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交错设置且共同构成一条曲折的通道,所述壳体左半部分的下部设置有排污管,且该壳体左半部分的上部设置有连通管,所述连通管连通有设置在壳体右半部分进水管,所述壳体的右半部分在该进水管的下方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过滤棉、生化棉、培菌滤材和出水管。进一步地,所述进水仓由分隔板和漏斗形的弧形板组成,所述进水仓的底部靠近该壳体的底部。进一步地,所述排污管和出水管均为L形,所述排污管和出水管位于该壳体外部的管口竖直向下设置,且该排污管和出水管位于该壳体内部的管口水平设置。进一步地,所述连通管连通有圆弧形的转接管,所述转接管绕过该进水仓的外壁并穿过该分隔板,所述转接管还连通有集水管,所述集水管连通该进水管。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均包括长侧板和短侧板,所述长侧板与短侧板相互垂直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隔板的长侧板固定连接在壳体左半部分的外壁上,且该第一隔板的短侧板与一个第二隔板的长侧板平行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隔板的长侧板固定连接在进水仓的外壁上,且该第二隔板的短侧板与一个第一隔板的长侧板平行设置。进一步地,所述进水仓的顶部设置有进水口。进一步地,所述排污管和出水管上均设置有球阀。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解决了物理过滤的不彻底,减少了换滤材及水的频率,提高水质各项生物指标,提高硝化细菌的工作效率,节约水资源、节约过滤棉等材料。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鱼缸循环过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图1所示的鱼缸循环过滤系统俯视图;图3是根据图1所示的第一隔板的俯视图;图4是根据图1所示的第二隔板的俯视图。图中:1、壳体;2、进水仓;3、第一隔板;4、第二隔板;5、排污管;6、连通管;7、进水口;8、球阀;9、过滤棉;10、生化棉;11、培菌滤材;12、出水管;13、转接管;14、集水管;15、进水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4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鱼缸循环过滤系统,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通过分隔板分成左右两半部分,所述壳体1左半部分的顶部设置有漏斗形的进水仓2,所述壳体1左半部分的内壁上向下倾斜设置有若干L形的第一隔板3,所述进水仓2的外壁上向下倾斜设置有若干与该第一隔板3对应的第二隔板4,所述第一隔板3与第二隔板4交错设置且共同构成一条曲折的通道,所述壳体1左半部分的下部设置有排污管5,且该壳体1左半部分的上部设置有连通管6,所述连通管6连通有设置在壳体1右半部分进水管15,所述壳体1的右半部分在该进水管15的下方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过滤棉9、生化棉10、培菌滤材11和出水管12。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进水仓2由分隔板和漏斗形的弧形板组成,所述进水仓2的底部靠近该壳体1的底部。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排污管5和出水管12均为L形,所述排污管5和出水管12位于该壳体1外部的管口竖直向下设置,且该排污管5和出水管12位于该壳体1内部的管口水平设置。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连通管6连通有圆弧形的转接管13,所述转接管13绕过该进水仓2的外壁并穿过该分隔板,所述转接管13还连通有集水管14,所述集水管14连通该进水管15。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板3和第二隔板4均包括长侧板和短侧板,所述长侧板与短侧板相互垂直设置。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板3的长侧板固定连接在壳体1左半部分的外壁上,且该第一隔板3的短侧板与一个第二隔板4的长侧板平行设置。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隔板4的长侧板固定连接在进水仓2的外壁上,且该第二隔板4的短侧板与一个第一隔板3的长侧板平行设置。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进水仓2的顶部设置有进水口7。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排污管5和出水管12上均设置有球阀8。为了方便理解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以下通过具体使用方式上对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本技术所提到的固定连接的方式可以采用焊接、粘接等常规技术手段。壳体1可以为圆柱体或方形体,第一隔板3和第二隔板4的纵向截面均为L型,长侧板环绕整个壳体1或进水仓2布置,第一隔板3的长侧板为圆板或矩形板当壳体1为方形体时,第一隔板3的长侧板为矩形板,其中心开设有圆孔用于连接环形的第一隔板3的短侧板,第二隔板4的长侧板为圆板,其中心处开设有圆孔用于连接进水仓2,圆板的边缘处连接环形的第二隔板的短侧板,第一隔板3和第二隔板4放置的多少根据壳体1整体大小核定。本技术的左半部分用于鱼缸废水的初过滤,进水仓2的顶部设置有进水口7用于灌入废水,进水口7连接的是水泵或鱼缸底部,进水仓2由分隔板和漏斗形的弧形板拼接而成,用于将水和鱼便的混合物集中导入壳体1内,第一隔板3和第二隔板4均为L形,第一隔板3连接在壳体1的内壁上,第二隔板4连接在进水仓2的外壁上,第一隔板3和第二隔板4均向下倾斜,以交错的方式构成一条曲折向上的细小通道,通道的宽度为2cm,当水和鱼便的混合物通过第一隔板3和第二隔板4,鱼便被第一隔板3和第二隔板4拦住,并沉积在壳体1的底部,而过滤后的水则透过第一隔板3和第二隔板4进入壳体1顶部的连通管6,沉积在壳体1的底部的鱼便通过排污管5排出,排污管5为L形,排污管5的进口水平,排污管5的出口竖直向下,这种方式可防止粪便漂浮物和少量残渣被水流吸引直接从排污管5排出,排污管5上设置有球阀8,当开启球阀8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鱼缸循环过滤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鱼缸循环过滤系统,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通过分隔板分成左右两半部分,所述壳体(1)左半部分的顶部设置有漏斗形的进水仓(2),所述壳体(1)左半部分的内壁上向下倾斜设置有若干L形的第一隔板(3),所述进水仓(2)的外壁上向下倾斜设置有若干与该第一隔板(3)对应的第二隔板(4),所述第一隔板(3)与第二隔板(4)交错设置且共同构成一条曲折的通道,所述壳体(1)左半部分的下部设置有排污管(5),且该壳体(1)左半部分的上部设置有连通管(6),所述连通管(6)连通有设置在壳体(1)右半部分进水管(15),所述壳体(1)的右半部分在该进水管(15)的下方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过滤棉(9)、生化棉(10)、培菌滤材(11)和出水管(1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鱼缸循环过滤系统,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通过分隔板分成左右两半部分,所述壳体(1)左半部分的顶部设置有漏斗形的进水仓(2),所述壳体(1)左半部分的内壁上向下倾斜设置有若干L形的第一隔板(3),所述进水仓(2)的外壁上向下倾斜设置有若干与该第一隔板(3)对应的第二隔板(4),所述第一隔板(3)与第二隔板(4)交错设置且共同构成一条曲折的通道,所述壳体(1)左半部分的下部设置有排污管(5),且该壳体(1)左半部分的上部设置有连通管(6),所述连通管(6)连通有设置在壳体(1)右半部分进水管(15),所述壳体(1)的右半部分在该进水管(15)的下方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过滤棉(9)、生化棉(10)、培菌滤材(11)和出水管(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鱼缸循环过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仓(2)由分隔板和漏斗形的弧形板组成,所述进水仓(2)的底部靠近该壳体(1)的底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鱼缸循环过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管(5)和出水管(12)均为L形,所述排污管(5)和出水管(12)位于该壳体(1)外部的管口竖直向下设置,且该排污管(5)和出水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彬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格池小绵羊水族用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