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高海拔地区交流输电双回路0°~20°转角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944067 阅读:1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03 22: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高海拔地区交流输电双回路0°~20°转角塔,在铁塔的结构布置中,地线横担与上导线横担共用一段塔身,降低了整塔全高,使得塔重减轻,降低了造价。同时,上导线横担、中导线横担及下导线横担两侧分别增加跳线横担,能够使得导线横担长度缩小,在满足电气间隙的条件下,线路走廊宽度减少,节省了通道,避免了大面积砍伐植被,保护生态环境。综上所述,该种新型铁塔的应用,能够满足高海拔地区双回路交流输电的要求,并且有效的节约了空间,降低了造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高海拔地区交流输电双回路0°~20°转角塔
本技术涉及高压铁塔,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高海拔地区交流输电双回路0°~20°转角塔。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双回路转角铁塔设计较为普遍,应用较多,设计技术较为成熟,但现有双回路转角塔还无法在高海拔区域(海拔高度>4000m)中使用,应用传统的双回路转角塔,电气间隙不能满足,无法进行实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用于高海拔地区交流输电双回路0°~20°转角塔,该塔结构布置合理,能够满足高海拔地区双回路交流输电的要求。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包括塔身,塔身的顶部设置有用于悬挂地线的地线横担,地线横担下方从上而下依次设置有用于悬挂两相输电导线的上导线横担、中导线横担和下导线横担,上导线横担、中导线横担及下导线横担均与塔身相连接,上导线横担、中导线横担及下导线横担均包括两个对称设置在塔身两侧的两个分支,地线横担和上导线横担固定在塔身的同一处,上导线横担、中导线横担及下导线横担上设置有不对称的跳线横担,跳线横担设置在上导线横担、中导线横担及下导线横担的内外角侧,地线横担的底部形状为梯形,上导线横担、中导线横担及下导线横担的底部形状均为矩形,塔身的底部连接有塔腿。所述地线横担顶端对称的设置有地线挂点,上导线横担、中导线横担及下导线横担两侧底部均对称的设置导线挂点,跳线横担端部设置有用于悬挂跳线的跳线孔,地线挂点和导线挂点均为挂板型挂点。所述地线挂点对称的设置在地线横担上平面距离中轴线13.53m处。所述上导线横担、中导线横担及下导线横担的导线挂点均为双挂点,第一挂点距离与第二挂点距离均为0.56m。上导线横担的双导线挂点对称的设置在距离塔身中心10.22m处及10.78m处,外角侧跳线孔距离两个导线挂点中心2.0m;中导线横担的双导线挂点对称的设置在距离塔身中心12.97m处及13.53m处,外角侧跳线孔距离两个导线挂点中心2.0m;下导线横担的双导线挂点对称的设置在距离塔身中心11.22m处及11.78m处,外角侧跳线孔距离两个导线挂点中心2.0m。所述塔身在下导线横担下方形成有变坡处,变坡处距下导线横担与塔身的连接处为3.5m。所述地线横担的水平投影总长为27.06m,地线横担与塔身连接处根部高度为3.0m,地线横担的横担端头为尖形,夹角为18°;上导线横担的总长为20.44m,塔身两侧的跳线横担分别为2.28m、0.56m,上导线横担与塔身连接处根部高度为3.0m,上导线横担的横担端头为尖形,夹角为19°;中导线横担的总长为25.94m,塔身两侧的跳线横担分别为2.28m、0.56m,中导线横担与塔身连接处根部高度为3.9m,中导线横担的横担端头为尖形,夹角为19°;下导线横担的总长为22.44m,塔身两侧的跳线横担分别为2.28m、0.56m,下导线横担与塔身连接处根部高度为3.8m,下导线横担的横担端头为尖形,夹角为24°。所述地线横担与上导线横担之间的层间距为8.0m;上导线横担与中导线横担之间的层间距为16.1m;中导线横担与下导线横担之间的间距为15.1m。所述塔身采用Q420高强钢制成。输电导线均采用双联金具与塔身连接。所述塔腿采用短塔腿或长塔腿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在铁塔的结构布置中,地线横担与上导线横担共用一段塔身,降低了整塔全高,使得塔重减轻,降低了造价。同时,上导线横担、中导线横担及下导线横担两侧分别增加跳线横担,能够使得导线横担长度缩小,在满足电气间隙的条件下,线路走廊宽度减少,节省了通道,避免了大面积砍伐植被,保护生态环境。综上所述,该种新型铁塔的应用,不仅能够降低铁塔造价,同时有效的节约了空间。进一步的,本技术导线挂点分别设置在上导线横担、中导线横担和下导线横担底部,导线挂点均采用双挂点型式,有效的加强挂点的受力性能,满足挂线节点的强度等各项要求。进一步的,本技术设置有长塔腿和短塔腿,能够适应不同的地形地貌。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短塔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长塔腿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塔身;2、地线横担;3、上导线横担;4、中导线横担;5、下导线横担;6、变坡处;7、连接处;8、塔腿;9、短塔腿;10、长塔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参见图1,本技术包括塔身1、对称设置在塔身1顶部的用于悬挂地线的地线横担2以及从上而下依次对称设置在地线横担2下方的用于悬挂两相输电导线的上导线横担3、中导线横担4及下导线横担5;上导线横担3、中导线横担4及下导线横担5均与塔身1相连接。上导线横担3、中导线横担4及下导线横担5均包括两个对称分支且两个分支分别设置在塔身1塔头下部的左右两侧。地线横担2设置于塔身1顶部,其底部形状为梯形,端部口宽为1.0m。地线挂点对称设置在地线横担2左右两个分支的上平面,距离中轴线13.53m处,地线横担2的塔身根部高度为3.0m,地线横担2用于悬挂地线,地线对两回导线起保护作用。地线横担与上导线横担共用一段塔身,在满足电气间隙的条件下,节省了塔身材料,降低了铁塔造价。上导线横担3位于地线横担2的下方,上导线横担3包括两个分支,分别位于塔头下部的左右两侧,其底部形状为矩形,顶部口宽为3.04m,并向塔头左右两边水平伸展,并在端部不对称的设置跳线横担,跳线横担高为1.0m。上导线横担3用于悬挂两相输电导线,并满足电气间隙要求。上导线横担的总长为20.44m,塔身两侧的跳线横担分别为2.28m、0.56m,上导线横担的双导线挂点分别对称设置在距离塔身中心10.22m处及10.78m处,外角侧跳线孔距离两个导线挂点中心2.0m。中导线横担4位于上导线横担3的下方。中导线横担4包括两个分支,分别位于上导线横担3下部的左右两侧,其底部形状为矩形,向塔头左右两边水平伸展,并在内外角侧分别设置跳线横担,横担顶部口宽4.827m,跳线横担高为1.0m。中导线横担4用于悬挂两相输电导线,并满足电气间隙要求。中导线横担的总长为25.94m,塔身两侧的跳线横担分别为2.28m、0.56m,中导线横担的双导线挂点对称的设置在距离塔身中心12.97m处及13.53m处,外角侧跳线孔距离两个导线挂点中心2.0m;下导线横担5位于中导线横担4的下方。下导线横担5包括两个分支,分别位于塔头下部的左右两侧,其底部形状为矩形,向塔头左右两边水平伸展,并在内外角侧分别设置跳线横担,横担顶部口宽6.508m,跳线横担高为1.0m。下导线横担5用于悬挂两相输电导线,并满足电气间隙要求。下导线横担的总长为22.44m,塔身两侧的跳线横担分别为2.28m、0.56m,下导线横担的双导线挂点对称的设置在距离塔身中心11.22m处及11.78m处,外角侧跳线孔距离两个导线挂点中心2.0m;地线横担与上导线横担之间的层间距为8.0m;上导线横担与中导线横担之间的层间距为16.1m;中导线横担与下导线横担之间的间距为15.1m。本技术上导线横担3、中导线横担4和下导线横担5的导线挂点分别设置两个挂点与金具连接,结构布置合理,传力明确,保障了工程的安全运行。本技术转角塔地线挂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用于高海拔地区交流输电双回路0°~20°转角塔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高海拔地区交流输电双回路0°~20°转角塔,其特征在于,包括塔身(1),塔身(1)的顶部设置有用于悬挂地线的地线横担(2),地线横担(2)下方从上而下依次设置有用于悬挂两相输电导线的上导线横担(3)、中导线横担(4)和下导线横担(5),上导线横担(3)、中导线横担(4)及下导线横担(5)均与塔身(1)相连接,上导线横担(3)、中导线横担(4)及下导线横担(5)均包括两个对称设置在塔身两侧的两个分支,地线横担(2)和上导线横担(3)固定在塔身(1)的同一处,上导线横担(3)、中导线横担(4)及下导线横担(5)上设置有不对称的跳线横担,跳线横担设置在上导线横担(3)、中导线横担(4)及下导线横担(5)的内外角侧,地线横担(2)的底部形状为梯形,上导线横担(3)、中导线横担(4)及下导线横担(5)的底部形状均为矩形,塔身(1)的底部连接有塔腿(8);所述上导线横担(3)、中导线横担(4)及下导线横担(5)的导线挂点均为双挂点,第一挂点距离与第二挂点距离均为0.56m;上导线横担(3)的双导线挂点对称的设置在距离塔身中心10.22m处及10.78m处,外角侧跳线孔距离两个导线挂点中心2.0m;中导线横担(4)的双导线挂点对称的设置在距离塔身中心12.97m处及13.53m处,外角侧跳线孔距离两个导线挂点中心2.0m;下导线横担(5)的双导线挂点对称的设置在距离塔身中心11.22m处及11.78m处,外角侧跳线孔距离两个导线挂点中心2.0m;所述地线横担(2)的水平投影总长为27.06m,地线横担(2)与塔身(1)连接处根部高度为3.0m,地线横担(2)的横担端头为尖形,夹角为18°;上导线横担(3)的总长为20.44m,塔身(1)两侧的跳线横担分别为2.28m、0.56m,上导线横担(3)与塔身(1)连接处根部高度为3.0m,上导线横担(3)的横担端头为尖形,夹角为19°;中导线横担(4)的总长为25.94m,塔身(1)两侧的跳线横担分别为2.28m、0.56m,中导线横担(4)与塔身(1)连接处根部高度为3.9m,中导线横担(4)的横担端头为尖形,夹角为19°;下导线横担(5)的总长为22.44m,塔身(1)两侧的跳线横担分别为2.28m、0.56m,下导线横担(5)与塔身(1)连接处根部高度为3.8m,下导线横担的横担端头为尖形,夹角为2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高海拔地区交流输电双回路0°~20°转角塔,其特征在于,包括塔身(1),塔身(1)的顶部设置有用于悬挂地线的地线横担(2),地线横担(2)下方从上而下依次设置有用于悬挂两相输电导线的上导线横担(3)、中导线横担(4)和下导线横担(5),上导线横担(3)、中导线横担(4)及下导线横担(5)均与塔身(1)相连接,上导线横担(3)、中导线横担(4)及下导线横担(5)均包括两个对称设置在塔身两侧的两个分支,地线横担(2)和上导线横担(3)固定在塔身(1)的同一处,上导线横担(3)、中导线横担(4)及下导线横担(5)上设置有不对称的跳线横担,跳线横担设置在上导线横担(3)、中导线横担(4)及下导线横担(5)的内外角侧,地线横担(2)的底部形状为梯形,上导线横担(3)、中导线横担(4)及下导线横担(5)的底部形状均为矩形,塔身(1)的底部连接有塔腿(8);所述上导线横担(3)、中导线横担(4)及下导线横担(5)的导线挂点均为双挂点,第一挂点距离与第二挂点距离均为0.56m;上导线横担(3)的双导线挂点对称的设置在距离塔身中心10.22m处及10.78m处,外角侧跳线孔距离两个导线挂点中心2.0m;中导线横担(4)的双导线挂点对称的设置在距离塔身中心12.97m处及13.53m处,外角侧跳线孔距离两个导线挂点中心2.0m;下导线横担(5)的双导线挂点对称的设置在距离塔身中心11.22m处及11.78m处,外角侧跳线孔距离两个导线挂点中心2.0m;所述地线横担(2)的水平投影总长为27.06m,地线横担(2)与塔身(1)连接处根部高度为3.0m,地线横担(2)的横担端头为尖形,夹角为18°;上导线横担(3)的总长为20.44m,塔身(1)两侧的跳线横担分别为2.28m、0.56m,上导线横担(3)与塔身(1)连接处根部高度为3.0m,上导线横担(3)的横担端头为尖形,夹角为19°;中导线横担(4)的总长为25.94m,塔身(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蓉周海宏赵汉华白护航乌小锋杨帆李波鞠浩高寰吴超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陕西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