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变换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692925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01 02: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储能变换系统,该系统包括在市电与负载之间连接有单向或双向交流转直流模块;在储能堆与负载之间连接有单向或双向直流转直流模块;当储能堆与负载之间连接双向直流转直流模块,双向直流转直流模块的输入/输出端与双向交流转直流模块相连,或者储能堆的输入/输出端与双向交流转直流模块相连;当储能堆与负载之间连接单向直流转直流模块,储能堆的输入端与单向交流转直流模块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各种电能电压转换,为各种新能源汽车充电。

Energy storage transformation system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energy transformation system, the system includes between the mains and load is connected with a one-way or two-way AC to DC module; in storage with unidirectional or bidirectional DC DC module is connected between the pile and the load; when the load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torage stack and bidirectional direct transfer of DC module, bidirectional DC DC module input / output terminal with two-way communication module is connected to DC, or the storage stack of input / output and bidirectional AC to DC module is connected between the storage stack; when connected with a load of unidirectional DC DC module, the storage stack input and the one-way communication module is connected to dc. The utility model has realized all kinds of electric energy and voltage conversion and charge for various new energy vehicl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储能变换系统
本技术涉及电能转换
,特别是涉及一种储能变换系统。
技术介绍
电能转换非常常见,为了实现特定目的,往往需要将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AC/DC),直流电转换直流电(DC/DC),直流电转换交流电(DC/AC,即逆变器)以及各种上述转换的各种组合。目前,新能源发电和电动汽车发展很快,各种电能转换大量应用,往往可实现某一种电能转换,但是无法实现各种复杂电能转换,例如,当电网停电,而此时某辆电动汽车又需要充电,一般做法是等待电网来电,但是这样太麻烦,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是现目前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特别创新地提出了一种储能变换系统。为了实现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储能变换系统,该系统包括包括单向或双向交流转直流模块,储能堆,和单向或双向直流转直流模块;在市电与负载之间连接有单向或双向交流转直流模块;在所述储能堆与负载之间连接有单向或双向直流转直流模块;当储能堆与负载之间连接双向直流转直流模块,所述双向直流转直流模块的输入/输出端与双向交流转直流模块相连,或者储能堆的输入/输出端与双向交流转直流模块相连;当储能堆与负载之间连接单向直流转直流模块,所述储能堆的输入端与单向交流转直流模块相连。双向交流转直流模块将电网中的交流电转换为负载利用的直流电/储能堆储存的直流电,或者将储能堆中的电能转换为电网中的交流电/负载利用的直流电。在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双向交流转直流模块包括二极管D2,二极管D2的负极与二极管D3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3的负极分别与二极管D4的负极和场效应管S5的漏极相连,场效应管S5的源极分别与电感L1的第一端和二极管D5的负极相连,电感L1的第二端分别与场效应管S4的漏极和场效应管S1的漏极相连,场效应管S4的源极分别与场效应管S3的漏极、电容C1的第一端和电阻R1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1的第二端与电感L2的第一端相连,场效应管S1的源极分别与场效应管S2的漏极、电容C1的第二端和电感L2的第二端相连,二极管D4的正极与二极管D1的负极,二极管D2的正极与二极管D1的正极、二极管D5的正极、场效应管S3的源极和场效应管S2的源极相连。该电路结构简单,实现交流转直流和直流转交流。在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双向交流转直流模块包括电感L3,电感L3的第一端分别与场效应管Q1的源极和场效应管Q2的漏极相连,场效应管Q1的漏极分别与场效应管Q4的漏极、电容C2的第一端和场效应管Q5的漏极相连,场效应管Q4的源极与场效应管Q3的漏极相连,场效应管Q5的源极分别与场效应管Q6的漏极和电感L4的第一端相连,电感L4的第二端与电容C3的第一端相连,场效应管Q2的源极分别与场效应管Q3的源极、电容C2的第二端、场效应管Q6的源极和电容C3的第二端相连。该电路结构简单,实现交流转直流和直流转交流。在本技术的一种更加优选实施方式中,还包括二极管D6和二极管D7,二极管D6的负极与场效应管Q1的漏极相连,二极管D6的正极与二极管D7的负极相连,二极管D7的正极与场效应管Q2的源极相连。防止雷击,吸收浪涌。在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双向直流转直流模块包括多绕组变压器,多绕组变压器的输入回路的第一端a分别与二极管D8的正极和二极管D9的负极相连,多绕组变压器的输入回路的第二端b分别与二极管D10的正极和二极管D11的负极相连,二极管D10的负极与二极管D8的负极相连,二极管D11的正极与二极管D9的正极相连;多绕组变压器的输出回路的第一端c分别与二极管D12的正极和二极管D13的负极相连,多绕组变压器的输出回路的第二端d分别与二极管D14的正极和二极管D15的负极相连,二极管D14的负极与二极管D12的负极相连,二极管D15的正极与二极管D13的正极相连;还包括与二极管数量相等的开关模块,每个开关模块的输出回路对应与每个二极管并联。电路结构简单,实现双向直流转直流。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实现了各种电能电压转换,为各种新能源汽车充电。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连接示意框图。图2是本技术双向交流转直流模块电路连接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双向交流转直流模块电路连接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双向直流转直流模块电路连接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储能变换系统,如图1所示,该系统包括包括单向或双向交流转直流模块,储能堆,和单向或双向直流转直流模块;在市电与负载之间连接有单向或双向交流转直流模块;在储能堆与负载之间连接有单向或双向直流转直流模块;当储能堆与负载之间连接双向直流转直流模块,双向直流转直流模块的输入/输出端与双向交流转直流模块相连,或者储能堆的输入/输出端与双向交流转直流模块相连;当储能堆与负载之间连接单向直流转直流模块,储能堆的输入端与单向交流转直流模块相连。在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双向交流转直流模块包括二极管D2,二极管D2的负极分别与二极管D3的正极和市电的L线相连,二极管D3的负极分别与二极管D4的负极和场效应管S5的漏极相连,场效应管S5的源极分别与电感L1的第一端和二极管D5的负极相连,电感L1的第二端分别与场效应管S4的漏极和场效应管S1的漏极相连,场效应管S4的源极分别与场效应管S3的漏极、电容C1的第一端和电阻R1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1的第二端分别与电感L2的第一端和负载的正极相连,场效应管S1的源极分别与场效应管S2的漏极、电容C1的第二端、电感L2的第二端和负载的负极相连,二极管D4的正极分别与二极管D1的负极和市电的N线相连,二极管D2的正极与二极管D1的正极、二极管D5的正极、场效应管S3的源极和场效应管S2的源极相连;场效应管S1的栅极与控制器的场效应管S1的栅极控制端相连,场效应管S2的栅极与控制器的场效应管S2的栅极控制端相连,场效应管S3的栅极与控制器的场效应管S3的栅极控制端相连,场效应管S4的栅极与控制器的场效应管S4的栅极控制端相连,场效应管S5的栅极与控制器的场效应管S5的栅极控制端相连。在本实施方式中,双向交流转直流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储能变换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储能变换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单向或双向交流转直流模块,储能堆,和单向或双向直流转直流模块;在市电与负载之间连接有单向或双向交流转直流模块;在所述储能堆与负载之间连接有单向或双向直流转直流模块;当储能堆与负载之间连接双向直流转直流模块,所述双向直流转直流模块的输入/输出端与双向交流转直流模块相连,或者储能堆的输入/输出端与双向交流转直流模块相连;当储能堆与负载之间连接单向直流转直流模块,所述储能堆的输入端与单向交流转直流模块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储能变换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单向或双向交流转直流模块,储能堆,和单向或双向直流转直流模块;在市电与负载之间连接有单向或双向交流转直流模块;在所述储能堆与负载之间连接有单向或双向直流转直流模块;当储能堆与负载之间连接双向直流转直流模块,所述双向直流转直流模块的输入/输出端与双向交流转直流模块相连,或者储能堆的输入/输出端与双向交流转直流模块相连;当储能堆与负载之间连接单向直流转直流模块,所述储能堆的输入端与单向交流转直流模块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变换系统,其特征在于,双向交流转直流模块包括二极管D2,二极管D2的负极与二极管D3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3的负极分别与二极管D4的负极和场效应管S5的漏极相连,场效应管S5的源极分别与电感L1的第一端和二极管D5的负极相连,电感L1的第二端分别与场效应管S4的漏极和场效应管S1的漏极相连,场效应管S4的源极分别与场效应管S3的漏极、电容C1的第一端和电阻R1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1的第二端与电感L2的第一端相连,场效应管S1的源极分别与场效应管S2的漏极、电容C1的第二端和电感L2的第二端相连,二极管D4的正极与二极管D1的负极,二极管D2的正极与二极管D1的正极、二极管D5的正极、场效应管S3的源极和场效应管S2的源极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变换系统,其特征在于,双向交流转直流模块包括电感L3,电感L3的第一端分别与场效应管Q1的源极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方成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倍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