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冰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926244 阅读:1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31 19: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空调蓄冷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蓄冰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蓄冰装置多根冷却盘管、分别与所述进口管和所述冷却盘管一端相连且中空设置的分液器、分别与所述出口管和所述冷却盘管另一端相连且中空设置的集液器以及用于支撑所述冷却盘管的框架,所述冷却盘管与所述框架的接触部位套设有弹性垫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蓄冰装置,通过将冷却盘管与框架的接触部位套设一个弹性垫圈,避免了冷却盘管与框架的接触部位由于水流冲击振动及热变形导致的易磨损的技术问题,进而间接提高了冷却盘管及蓄冰装置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蓄冰装置
本技术属于空调蓄冷
,尤其涉及一种蓄冰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用电量在不断的上升,尤其在用电高峰时段会出现电力供应不足,而用电低峰时又会出现电力供应过剩的现象。同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还存在峰平谷电价差的客观情况,因而为了节约电力资源,目前通过在晚上用电低峰时通过蓄冰装置来制冰,而在白天通过该蓄冰装置内蓄存的冰来制冷的方法,可以移峰填谷、完美错开用电高峰期,从而不仅为国家降低了电网的用电压力,也为用户节省了电费。目前,现有的蓄冰装置内的冷却盘管的两端一般分别与设于进口的分液器和设于出口的集液器相连。蓄冰装置作为一种开式系统,存在系统内水体温差变化大(-5~10℃)、水流冲击振动强,使用环境复杂多变的特点,长期运行中冷却盘管与框架接触部位会产生较为严重的摩擦,从而导致冷却盘管的接触部位容易产生较大磨损,进而严重影响了冷却盘管及蓄冰装置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蓄冰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蓄冰装置的系统内水体温差变化大(-5~10℃)、水流冲击振动强,使用环境复杂多变的特点,导致冷却盘管与框架接触部位产生较为严重的摩擦,从而导致该冷却盘管的接触部位容易产生较大磨损,进而严重影响冷却盘管及蓄冰装置的使用寿命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蓄冰装置,分别与内含载冷剂的进口管和出口管相连,所述蓄冰装置包括多根冷却盘管、分别与所述进口管和所述冷却盘管一端相连且中空设置的分液器、分别与所述出口管和所述冷却盘管另一端相连且中空设置的集液器以及用于支撑所述冷却盘管的框架;其中,所述冷却盘管与所述框架的接触部位套设有弹性垫圈。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垫圈沿所述冷却盘管延伸的方向设有开口,以便于所述弹性垫圈安装固定于所述冷却盘管上。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垫圈为胶垫。进一步地,所述冷却盘管直径为4mm至8mm,所述弹性垫圈的内径为3mm至7mm。进一步地,所述框架包括多根横杆和与所述横杆正交布置的多根竖杆,所述横杆之间拉设有多根竖向限位线,各所述竖杆之间拉设有多根横向限位线,所述竖向限位线和所述横向限位线之间围合形成多个方型网格空间。进一步地,各所述冷却盘管与所述竖向限位线和所述横向限位线的接触部位均套设有所述弹性垫圈。进一步地,还包括一端固定在所述框架、所述竖向限位线或所述横向限位线上的多根绑扎线,各所述绑扎线另一端与所述冷却盘管上的弹性垫圈固定连接。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技术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蓄冰装置,通过将冷却盘管与框架的接触部位套设一个弹性垫圈,避免了冷却盘管与框架的接触部位由于水流冲击振动及热变形导致的易磨损的技术问题,进而间接提高了冷却盘管及蓄冰装置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蓄冰装置的一方向的平面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蓄冰装置的另一方向的平面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蓄冰装置的另一方向的部分平面示意图;图4是图1中A区的放大示意图;图5是图2中B区的放大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编号名称编号名称10蓄冰装置141横杆20进口管142竖杆30出口管143竖向限位线11冷却盘管144横向限位线12分液器17绑扎线13集液器18弹性垫圈14框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请参见附图1至附图5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蓄冰装置10,分别与内含载冷剂的进口管20和出口管30相连,所述蓄冰装置10包括多根冷却盘管11、分别与所述进口管20和所述冷却盘管11一端相连且中空设置的分液器12、分别与所述出口管30和所述冷却盘管11另一端相连且中空设置的集液器13以及用于支撑所述冷却盘管11的框架14。其中,所述冷却盘管11与所述框架14的接触部位套设有弹性垫圈18。本技术提供的蓄冰装置10,通过将冷却盘管11与框架14的接触部位套设一个弹性垫圈18,避免了冷却盘管11与框架14的接触部位由于水流冲击振动及热变形导致的易磨损的技术问题,进而间接提高了冷却盘管11及蓄冰装置10的使用寿命。需要指出的是,为了更好地展示弹性垫圈18的外形,附图5所示的弹性垫圈18套设在冷却盘管11外的位置并未完全设置在冷却盘管11与所述框架14的接触部位,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很容易理解所述弹性垫圈18在冷却盘管11上的具体位置。还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蓄冰装置10通过进口管20和出口管30与外部的制冷主机(未图示)相连。制冷主机可将载冷剂,例如乙二醇或氟利昂,通过进口管20泵入至蓄冰装置10的分液器12内,载冷剂随之进入到蓄冰装置10内的冷却盘管11中,由此与冷却盘管11外的液态水进行热交换,进而使冷却盘管11的外表层上形成冰层。经过热交换后的载冷剂回流至集液器13内,并通过出口管30最终返回至制冷主机内并开始进行下一个热力循环。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垫圈18沿所述冷却盘管11延伸的方向设有开口(未具体图示),以便于所述弹性垫圈18安装固定于所述冷却盘管11上。具体安装时,只需要稍微用力掰开弹性垫圈18,然后套在冷却盘管11外即可,由于弹性垫圈18有较好的弹性回复力,因而弹性垫圈18可较为紧固地套设在盘管外面。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垫圈18为胶垫,所述胶垫的材质可以采用聚四氟乙烯、硅胶等具有软弹性且耐酸碱的橡胶。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盘管11直径为4mm至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蓄冰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蓄冰装置,分别与内含载冷剂的进口管和出口管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冰装置包括多根冷却盘管、分别与所述进口管和所述冷却盘管一端相连且中空设置的分液器、分别与所述出口管和所述冷却盘管另一端相连且中空设置的集液器以及用于支撑所述冷却盘管的框架;其中,所述冷却盘管与所述框架的接触部位套设有弹性垫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蓄冰装置,分别与内含载冷剂的进口管和出口管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冰装置包括多根冷却盘管、分别与所述进口管和所述冷却盘管一端相连且中空设置的分液器、分别与所述出口管和所述冷却盘管另一端相连且中空设置的集液器以及用于支撑所述冷却盘管的框架;其中,所述冷却盘管与所述框架的接触部位套设有弹性垫圈。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垫圈沿所述冷却盘管延伸的方向设有开口,以便于所述弹性垫圈安装固定于所述冷却盘管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垫圈为胶垫。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盘管直径为4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井桥杨航黄国添叶财年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前海聚冷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