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铁气缸盖热力面模拟温度场感应加热用感应器及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917286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31 13: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铸铁气缸盖热力面模拟温度场感应加热用感应器,其特征在于:冷却水出水管的进口端连接冷却水进水管接头,水出水管的出口端与第一过渡导线的一端连接,第一过渡导线另一端与第一有效加热导线连接,以此类推,第一有效加热导线往后依次串联第一连接导线、第二有效加热导线、第二连接导线、第三有效加热导线、第三连接导线、第四有效加热导线、第二过渡导线,第二过渡导线再与冷却水进水管的进口端连接;其感应器总体导线布局呈十字结构,每个缸盖鼻梁区有效加热导线为双导线结构,两条导线中电流方向相同,能实现对热力面的有效加热,所建立的热力面模拟温度场符合发动机真实工况下温度场温度分布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铸铁气缸盖热力面模拟温度场感应加热用感应器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铸铁气缸盖热力面模拟温度场感应加热用感应器及方法,属于感应加热

技术介绍
传统汽车发动机气缸盖热疲劳性能试验采用发动机整机热冲击试验方法,该试验方法需要在可点火整机样件上进行,试验耗油量巨大,单轮试验费用高达40万左右。利用感应加热方法单独针对气缸盖单品热力面进行快速加热升温,模拟热力面实际工况下温度场温度分布状态,配合降温冷却过程,可以加快热力面热疲劳速度。该试验方法可在发动机开发前期(A+样品阶段)提前介入,对气缸盖单品进行热疲劳性能对比试验,为缸盖设计方案筛选提供参考依据。有利于缩短研发周期,提高研发质量,减少整机热冲击试验轮次及费用。缸盖热力面由两个进气孔和两个排气孔构成的圆形复杂平面结构,气孔边缘棱角分明,感应加热过程中很容易过热。两相邻气孔之间鼻梁区实体宽度较窄,其热容量偏小,感应加热温升速度远远高于其他部位。另外,铸铁材料热传导速度较慢,对热力面的均温作用十分有限。因此,感应加热模拟温度场与实际工况下温度场偏差过大,模拟难度非常高。如果采用圆环结构感应器快速升温加热时,则越过气孔的加热导线所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铸铁气缸盖热力面模拟温度场感应加热用感应器及方法

【技术保护点】
铸铁气缸盖热力面模拟温度场感应加热用感应器,其特征在于:第一有效加热导线、第二有效加热导线、第三有效加热导线、第四有效加热导线、第一连接导线、第二连接导线、第三连接导线、第一过渡导线和第二过渡导线、冷却水出水管、冷却水进水管均为中空方形纯铜管,冷却水出水管的进口端连接冷却水进水管接头,水出水管的出口端与第一过渡导线的一端连接,第一过渡导线另一端与第一有效加热导线连接,以此类推,第一有效加热导线往后依次串联第一连接导线、第二有效加热导线、第二连接导线、第三有效加热导线、第三连接导线、第四有效加热导线、第二过渡导线,第二过渡导线再与冷却水进水管的进口端连接,冷却水进水管的出口端连接冷却水出水管接头...

【技术特征摘要】
1.铸铁气缸盖热力面模拟温度场感应加热用感应器,其特征在于:第一有效加热导线、第二有效加热导线、第三有效加热导线、第四有效加热导线、第一连接导线、第二连接导线、第三连接导线、第一过渡导线和第二过渡导线、冷却水出水管、冷却水进水管均为中空方形纯铜管,冷却水出水管的进口端连接冷却水进水管接头,水出水管的出口端与第一过渡导线的一端连接,第一过渡导线另一端与第一有效加热导线连接,以此类推,第一有效加热导线往后依次串联第一连接导线、第二有效加热导线、第二连接导线、第三有效加热导线、第三连接导线、第四有效加热导线、第二过渡导线,第二过渡导线再与冷却水进水管的进口端连接,冷却水进水管的出口端连接冷却水出水管接头,第一过渡导线固定在出水管接触板上,第二过渡导线固定在进水管接触板上;排气门-排气门间鼻梁区、进气门-A排气门间鼻梁区、进气门-进气门间鼻梁区、进气门-B排气门间鼻梁区;四个气门中有两个为排气门,两个为进气门;四个气门之间形成的区域即为“鼻梁区”;第一到第四有效加热导线分别对应排气门-排气门间鼻梁区、进气门-A排气门间鼻梁区、进气门-进气门间鼻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博吴宁王达鹏马廷涛孙超李航宇姜波崔凯王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