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散红染料的制备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88328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27 01: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分散红染料的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S1、将C.I.分散红74染料与聚萘甲醛磺酸钠盐进行充分混合;S2、向步骤S1中的混合物中加入木质素磺酸钠后充分混合;S3、向步骤S2中的混合物中加入羧甲基纤维素钠和聚山梨酯80后充分混合;S4、向步骤S3中的混合物中加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后充分混合;S5、向步骤S4中经充分混合后的混合物中缓慢加入水,经砂磨混匀,制得;所述C.I.分散红74染料的重量份数为50‑60份,所述C.I.分散红74染料与聚萘甲醛磺酸钠盐的重量份数比为1∶0.4‑0.6;所述C.I.分散红74染料的分子结构式如(I)所示:

Preparation of a disperse red dye

The present invention discloses a kind of disperse red dye preparation process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steps: S1, C.I. disperse red 74 dye with formaldehyde polynaphthalene sulfonic acid sodium salt is fully mixed; S2, adding sodium lignosulfonate to the mixture in step S1 after mixing; S3, to the mixture in step S2 add sodium carboxymethyl cellulose and polysorbate 80 mixing; S4, to the mixture in step S3 in the presence of cationic surfactant after mixing; S5, to step S4 after mixing the mixture by slowly adding water, the sand mixing, prepared; the weight of the disperse red C.I. the 74 dye was 50 60 copies, the C.I. disperse red 74 dye and poly naphthalene formaldehyde sodium sulfonate weight ratio of 1: 0.4 0.6;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the C.I. disperse red 74 dye (I) as shown i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分散红染料的制备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纺织印染染料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分散红染料的制备工艺。
技术介绍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纺织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包括纺织品的染色效果。偶氮颜料是含有偶氮基(-N=N-)的有机颜料,其中环保型不溶性偶氮颜料作为偶氮颜料的一种,被广泛地应用于油墨、涂料、橡胶、印花涂料色浆中。作为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产品,环保型不溶性偶氮颜料应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有利于生态和环境保护的产品,注重绿色消费趋势。申请公布号为CN105585874A、申请公布日为2016年05月18日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活性灰色染料的制备方法,以4-硝基-2-氨基苯酚重氮与H酸碱性偶合,控制pH值大于6.5,温度0-5℃反应10小时;偶合体与三氯化铬在95-100℃,催化剂作用下进行金属络合反应,控制游离金属铬残留量;三聚氯氰与3倍的氨水一次缩合反应,缩合产物加入冰水洗涤2次去除氯化铵后;一次缩合产物与络合液进行二次缩合反应;最后加入分散剂NNO与分散剂MF进行标准化,过滤除杂、喷雾干燥得活性灰色染料成品。现有技术中,通过金属络合的方法,使染料与织物纤维相互结合,达到良好的色牢度。然而,在现有技术中,引用了三氯化铬与偶合体反应,虽然通过金属络合反应控制了游离金属铬的残留量,但在生产染料的过程中,不可能将金属铬完全除掉,残留的重金属铬会滞留于染料中,当染料处理织物时会残留在织物中,从而有害身体健康;且部分重金属铬还会残留在排出的废水中,会引起环境污染。因此,研发出一种低毒对环境友好的染料具有一定的生产应用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一在于提供一种分散红染料的制备工艺,其解决了生产的染料中残留高毒高危害物质会威胁人体健康,且生产染料的废水会污染环境的问题,使生产的染料具有低毒且所排出的废水对环境友好的优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分散红染料的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S1、将C.I.分散红74染料与聚萘甲醛磺酸钠盐进行充分混合;S2、向步骤S1中的混合物中加入木质素磺酸钠后充分混合;S3、向步骤S2中的混合物中加入羧甲基纤维素钠和聚山梨酯80后充分混合;S4、向步骤S3中的混合物中加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后充分混合;S5、向步骤S4中经充分混合后的混合物中缓慢加入水,经砂磨混匀,制得;所述C.I.分散红74染料的重量份数为50-60份,所述C.I.分散红74染料与聚萘甲醛磺酸钠盐的重量份数比为1∶0.4-0.6;所述C.I.分散红74染料的分子结构式如(I)所示:C.I.分散红74染料为低毒且对环境友好,且其中含有供电子的氨酰基团和吸电子的硝基,木质素磺酸钠中含有大量供电子的甲氧基团,通过电子的供给关系,与聚萘甲醛磺酸钠盐中吸电子的磺酸基团连接,相互之间产生结合作用,从而使C.I.分散红74染料分子、木质素磺酸钠以及聚萘甲醛磺酸钠盐之间相互结合并紧密连接。羧甲基纤维素钠中含有大量亲水的羟基,木质素磺酸钠中的磺酸基团也极具亲水性能,且在聚山梨酯80中含有大量的醇羟基,相互之间亲和,使原本呈均一分散状态的羧甲基纤维素钠和木质素磺酸钠相互结合形成网状结构,从而将C.I.分散红74染料分子包覆并牢固连接在网状结构上。该网状结构上仍然携带有大量羟基,与织物纤维接触后,可与其所携带的羟基产生优异的亲和效果,从而使网状结构携带相互结合后的染料牢固地与织物纤维表面结合,使织物纤维具有优异的色牢度。且C.I.分散红74染料分子外部包覆有木质素磺酸钠和木质素形成的保护膜,防止形成的混合染料在处理织物后通过织物危害人体健康,且排出的废水中所含的低毒染料的含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对环境的负担。且聚山梨酯80中所携带的大量羟基,使其具有良好的渗透效果,从而渗透进入羧甲基纤维素钠内部,并使其表面产生较为明显的通孔,增加吸附C.I.分散红74染料分子的功能;同时,由于其中的大量亲水型羟基,与织物纤维之间的可相互亲和的羟基更为显露出来,为C.I.分散红74染料分子打开通向织物纤维内部的通道,从而使得织物纤维内部和外部均结合有染料,从而达到较为优异的着色效果。木质素磺酸钠等在水中带负电荷,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中带正电荷,可与C.I.分散红74染料分子结合地更为密切,并保持本申请的正负电平衡,不易产生静电。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木质素磺酸钠的重量份数为10-20份;所述羧甲基纤维素钠的重量份数为10-20份;所述聚山梨酯80的重量份数为5-10份;所述水的重量份数为60-75份。本申请中,木质素磺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以及聚山梨酯80均可迅速分散于水中,并将各自所携带的基团在水中打开,更易使相互亲和的基团之间相互产生作用。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步骤S2中还包括木质素,所述木质素磺酸钠和木质素的重量份数比为1∶1-1.5。木质素中含有大量的醇羟基、酚羟基、共轭双键等活性基团,由于相似相容原理,可与木质素磺酸钠起到良好的亲和作用;在木质素的侧链上还存在长链状结构,且其结构中含有与木质素磺酸钠类似的部分,可与木质素磺酸钠以及C.I.分散红74染料分子之间形成较好的连接作用。由于织物纤维中一般含有大量的羟基,木质素与木质素磺酸钠可将与两者相互结合的三种染料牢固地与织物相互缠绕,将染料牢牢固定于织物纤维上,不易脱落,从而使染色后的织物具有优异的色牢度。并且在木质素中大量的活性基团的作用下,促使羧甲基纤维素钠相互之间交联形成网状结构,使得C.I.分散红74染料分子可被交联形成的网状结构缠绕,从而使C.I.分散红74染料具有更为牢固的结合作用。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步骤S3中还包括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所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包括烷基甘油醚磺酸盐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所述烷基甘油醚磺酸盐的重量份数为4-10份,所述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重量份数为4-10份。烷基甘油醚磺酸盐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呈链状,在两者之间存在大量具有较强吸电子能力的磺酸基团;而相互结合后的C.I.分散红74染料分子中的一些供电子基团和吸电子基团会插入其外表面包覆的木质素磺酸钠保护膜内部,甚至外露于保护膜外部,较强的吸电子基团与供电子基团之间首先会产生结合,从而使烷基甘油醚磺酸盐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中的磺酸基团与外露于保护膜外部的供电子基团相互吸引结合,使链状的烷基甘油醚磺酸盐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先与C.I.分散红74染料分子和保护膜外部产生相互结合,且通过相似相容原理,烷基甘油醚磺酸盐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两者之间还会相互结合形成长链状的交联结构,交织在羧甲基纤维素钠形成的网状结构中,且在两者之间将C.I.分散红74染料分子和保护膜形成的整体结合,增强其整体的粘合强度。进一步优选为:所述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为阳离子聚丙烯酰胺,所述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的重量份数为5-10份。阳离子聚丙烯酰胺为长链结构,其中含有大量酰胺基团,分子链内的酰胺基团相互作用,形成环状结构,从而可将重新形成的C.I.分散红74染料分子包围;在分子链间可相互作用形成结合,从而使其相互之间交联形成较为牢固的网状结构,并可与羧甲基纤维素钠和木质素磺酸钠形成的网状结构相互交织,形成更具连接作用的混合网状结构,并通过氢键使C.I.分散红74染料分子更加牢固地固定于该混合网状结构上,增加C.I.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分散红染料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将C.I.分散红74染料与聚萘甲醛磺酸钠盐进行充分混合;S2、向步骤S1中的混合物中加入木质素磺酸钠后充分混合;S3、向步骤S2中的混合物中加入羧甲基纤维素钠和聚山梨酯80后充分混合;S4、向步骤S3中的混合物中加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后充分混合;S5、向步骤S4中经充分混合后的混合物中缓慢加入水,经砂磨混匀,制得;所述C.I.分散红74染料的重量份数为50‑60份,所述C.I.分散红74染料与聚萘甲醛磺酸钠盐的重量份数比为1∶0.4‑0.6;所述C.I.分散红74染料的分子结构式如(I)所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散红染料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将C.I.分散红74染料与聚萘甲醛磺酸钠盐进行充分混合;S2、向步骤S1中的混合物中加入木质素磺酸钠后充分混合;S3、向步骤S2中的混合物中加入羧甲基纤维素钠和聚山梨酯80后充分混合;S4、向步骤S3中的混合物中加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后充分混合;S5、向步骤S4中经充分混合后的混合物中缓慢加入水,经砂磨混匀,制得;所述C.I.分散红74染料的重量份数为50-60份,所述C.I.分散红74染料与聚萘甲醛磺酸钠盐的重量份数比为1∶0.4-0.6;所述C.I.分散红74染料的分子结构式如(I)所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散红染料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木质素磺酸钠的重量份数为10-20份;所述羧甲基纤维素钠的重量份数为10-20份;所述聚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戚国林
申请(专利权)人:绍兴柯桥滨海飞翔化工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