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接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878934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23 15: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管接头结构,包含:底座,具有贯孔与裸露的顶面,该底座包含:第一螺纹部,用以连接连通装置;及第二螺纹部,位于该第一螺纹部之上;罩盖,具有中央通孔;套筒,容置于该罩盖;及第一O型圈,设置于该裸露的顶面且围绕于该贯孔之外;其中该罩盖包含内螺纹结构,该内螺纹结构对应位于该第二螺纹部的外侧壁的螺纹。借此,用户可依据该管接头结构裸露的顶面准确地裁切出适当长度的水冷管,并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确定水冷管是否完全被插入底座及容易插歪的问题,降低流体漏出的风险。

Pipe joint structur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pipe joint structure, comprising: a base top surface is provided with a through hole and bare, the base comprises a first threaded portion, for connecting the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two threads, the first thread is located above; cover with a central through hole; the sleeve, is arranged in the cover; and the first O ring, is arranged on the top surface of the bare and around the through hole; wherein the cover contains an internal thread structure, the lateral wall of the inner screw thread in the thread structure of the corresponding part of the second. Therefore, the user can accurately cut out the proper length of the water cooling pipe according to the exposed top surface of the pipe joint structure, and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 that the water cooling tube is not completely inserted into the base and easy to be crooked in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so as to reduce the risk of fluid leakag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管接头结构
本技术关于一种管接头结构,更特别的是关于一种包含具有裸露顶面的底座的管接头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信息科技的高度发展,硬盘、主板、中央处理器等电子设备与组件,其使用的芯片越来越趋复杂,并运算处理数据愈来愈大,相对处理的速度愈来愈快,使电子设备与组件的集成电路(芯片)的操作温度容易过高。若无法适时将热量进行散逸,必定会影响这些电子设备与组件的正常运作,导致执行速度降低甚或影响其使用寿命。现今协助芯片散热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利用风扇产生强制对流、利用散热鳍片增加散热面积、利用散热鳍片加风扇以增加散热面积及产生强制对流,或利用水冷管传送的液态水带走热量等,其中以利用水冷管传送的液态水带走热量的散热效率较佳。一般而言,须使用管接头来连接水冷管。图1为现有技术中采用管接头100’连接水冷管90’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的管接头100’包含底座10’、旋盖20’及O型圈40’。当欲将水冷管90’连接于连通装置(例如水冷排)时,首先将该底座10’旋转固定于该连通装置,接着将该旋盖20’套入该水冷管90’,最后将该水冷管90’穿过该O型圈40’并插入该底座10’内,再将该旋盖20’锁于该底座10’上,即完成通过该管接头100’将该水冷管90’与该连通装置连接。然而,由于该管接头100’底座10’内部的顶面被其螺纹部15’所遮蔽,使用者无法依据该底座10’所占据的空间准确地裁切出适当长度的水冷管90’。此外,使用者将该水冷管90’插入该底座10’时容易插歪,且较难确定该水冷管90’是否完全被插入该底座10’中,而前述组装过程也不易在狭小的空间中进行。这些问题都有可能造成流通于该水冷管90’中的液体漏出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包含具有裸露顶面的底座的管接头结构,能有效解决采用现有技术的管接头所带来的问题。为达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本技术提出一种管接头结构,包含:底座,具有贯孔与裸露的顶面,所述底座包含:第一螺纹部,用以连接连通装置;及第二螺纹部,位于所述第一螺纹部之上;罩盖,具有中央通孔;套筒,容置于该罩盖;及第一O型圈,设置于该裸露的顶面且围绕于所述贯孔之外;其中所述罩盖包含内螺纹结构,该内螺纹结构对应位于所述第二螺纹部的外侧壁的螺纹。于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套筒与罩盖为一体成型。于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管接头结构还包含:第二O型圈,设置于套筒与罩盖之间。于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管接头结构还包含:至少一个内O型圈,设置于套筒的内侧壁。于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管接头结构还包含:外O型圈,设置于第一螺纹部与第二螺纹部连接之处的外侧壁,且外O型圈裸露第一螺纹部的螺纹。于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管接头结构还包含:两个凹槽,对称地位于贯孔的周围且由裸露的顶面向底座的内部凹陷。于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罩盖具有粗糙的外侧壁。于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第二螺纹部的直径大于第一螺纹部的直径。借此,由于本技术所提出的管接头结构,其底座具有裸露的顶面,使用者可依据裸露的顶面准确地裁切出适当长度的水冷管,且不需要以插入的方式将水冷管连接于本技术的管接头,能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确定水冷管是否完全被插入底座及容易插歪的问题,降低流体漏出的风险。此外,本技术的管接头也适用于狭小的空间中,即本技术所提出的管接头结构可应用的范围更为广泛。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采用管接头连接水冷管的示意图。图2A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管接头结构从一角度的分解示意图。图2B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管接头结构从另一角度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管接头结构的分解示意图。符号说明:100’管接头10’底座15’螺纹部20’旋盖40’O型圈90’水冷管100管接头结构10底座11贯孔13裸露的顶面131凹槽15第一螺纹部150螺纹17第二螺纹部170螺纹19环形凹槽20罩盖22中央通孔24内螺纹结构30套筒35内O型圈37外O型圈40第一O型圈50第二O型圈具体实施方式为充分了解本技术,兹借由下述具体的实施例,并配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详细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及功效。须注意的是,本技术可通过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悖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与变更。另外,本技术附图仅为简单示意说明,并非依实际尺寸的描绘。以下的实施方式将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相关
技术实现思路
,但所公开的内容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的技术范围。说明如后:图2A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管接头结构100从一角度的分解示意图。图2B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管接头结构100从另一角度的分解示意图。如图2A、图2B所示,管接头结构100包含底座10、罩盖20、套筒30及第一O型圈40。底座10具有贯孔11与裸露的顶面13。罩盖20具有中央通孔22。套筒30可分离地容置于罩盖20。第一O型圈40设置于裸露的顶面13且围绕于贯孔11之外。在本实施例中,底座10包含第一螺纹部15及第二螺纹部17。第一螺纹部15用以连接连通装置(未绘示),而第二螺纹部17位于第一螺纹部15之上。举例来说,连通装置例如为水冷排,底座10可透过位于第一螺纹部15之外侧壁的螺纹150锁固于水冷排上,以与水冷排连通。在此,第二螺纹部17的直径大于第一螺纹部15的直径。然而,本技术并未限定于此。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二螺纹部17的直径也可小于第一螺纹部15的直径,端视设计需求而定。此外,罩盖20包含内螺纹结构24,内螺纹结构24对应位于第二螺纹部17之外侧壁的螺纹170。如图2A与图2B所示,套筒30可独立于底座10与罩盖20之外,也就是,套筒30可与底座10与罩盖20分开。在此实施例中,管接头结构100可进一步包含第二O型圈50,第二O型圈50可设置于套筒30与罩盖20之间。当使用者欲将水冷管借由本技术实施例的管接头结构100连通连通装置(例如水冷排)时,可依以下步骤进行。首先,通过底座10第一螺纹部15将底座10锁固于连通装置。在一实施例中,管接头结构100还包含两个凹槽131,凹槽131对称地位于贯孔11的周围且由裸露的顶面13向底座10的内部凹陷。凹槽131可容置例如硬币等锁固工具,便于让使用者通过这些锁固工具将底座10锁固于连通装置上。同时,将第一O型圈40设置于裸露的顶面13且围绕于贯孔11之外。如图2A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可于裸露的顶面13上形成围绕于贯孔11之外的环形凹槽19,并将第一O型圈40设置于环形凹槽19中。要注意的是,将第一O型圈40设置于环形凹槽19中后,第一O型圈40仍突出于裸露的顶面13,以达到防漏的效果。由于底座10具有裸露的顶面13,此时裸露的顶面13即为水冷管连接的接触面,因而使用者可基于裸露的顶面13而准确地裁切出适当长度的水冷管。接着,将套筒30、第二O型圈50与罩盖20套设于水冷管,并将水冷管置放于底座10裸露的顶面13上。在此,被容置于罩盖20内的套筒30用于稳固水冷管,而位于套筒30与罩盖20之间的第二O型圈50同样具有防漏的效果。最后,利用罩盖20的内螺纹结构24对应位于第二螺纹部17的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管接头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管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底座,具有贯孔与裸露的顶面,所述底座包含:第一螺纹部,用以连接连通装置;及第二螺纹部,位于所述第一螺纹部之上;罩盖,具有中央通孔;套筒,容置于所述罩盖;及第一O型圈,设置于所述裸露的顶面且围绕于所述贯孔之外;其中所述罩盖包含内螺纹结构,所述内螺纹结构对应位于所述第二螺纹部的外侧壁的螺纹。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2.15 TW 1062021661.一种管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底座,具有贯孔与裸露的顶面,所述底座包含:第一螺纹部,用以连接连通装置;及第二螺纹部,位于所述第一螺纹部之上;罩盖,具有中央通孔;套筒,容置于所述罩盖;及第一O型圈,设置于所述裸露的顶面且围绕于所述贯孔之外;其中所述罩盖包含内螺纹结构,所述内螺纹结构对应位于所述第二螺纹部的外侧壁的螺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与所述罩盖为一体成型。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第二O型圈,设置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培熙
申请(专利权)人:曜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