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地雨水收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867939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23 07: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坡地雨水收集方法,步骤如下:a、在山坡下部的山坡倾斜雨水流道旁侧布置多个水池,每个水池的面积为1‑10平方米,每个水池由导水管与山坡倾斜雨水流道连通;b、在一个水池的旁侧布置三个以上的相同结构的蓄水单元,所述的蓄水单元包括基台、支承座、蓄水部基体、蓄水部管体、端盖和蓄水部固定机构,所述的支承座和蓄水部固定机构位于基台上方;c、依次在所有的水池的旁侧布置多个上述的蓄水单元。本发明专利技术坡地雨水收集方法采用这样的方式,能对雨水加以利用,降低山地作物灌溉成本,能提高山地作物的产量与品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坡地雨水收集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节水灌溉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坡地雨水收集方法。
技术介绍
由于地球污染越来越严重,清洁的水源越来越少,世界上普遍存在缺水现象。雨水作为一种清洁水源,对其进行科学有效地收集就显得很有意义。山地水资源匮乏,山地作物灌溉成本高,影响山地作物的产量与品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坡地雨水收集方法,该种坡地雨水收集方法能对雨水加以利用,能降低山地作物灌溉成本。要解决该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坡地雨水收集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步骤如下:a、在山坡下部的山坡倾斜雨水流道旁侧布置多个水池,每个水池的面积为1-10平方米,每个水池由导水管与山坡倾斜雨水流道连通;b、在一个水池的旁侧布置三个以上的相同结构的蓄水单元,所述的蓄水单元包括基台、支承座、蓄水部基体、蓄水部管体、端盖和蓄水部固定机构,所述的支承座和蓄水部固定机构位于基台上方,所述的蓄水部基体包括蓄水部基体第一支承段、蓄水部基体中间段、蓄水部基体伸出段和蓄水部基体第二支承段,所述的蓄水部基体中间段位于蓄水部基体第一支承段和蓄水部基体第二支承段之间,所述的蓄水部基体第一支承段中心线的延长线与蓄水部基体第二支承段的中心线重合,所述的蓄水部基体伸出段与蓄水部基体中间段连通,所述的蓄水部基体伸出段与蓄水部管体连接为一体,所述的蓄水部基体第一支承段和蓄水部基体第二支承段置于支承座上,所述的蓄水部基体可绕着蓄水部基体第一支承段中心线旋转;c、依次在所有的水池的旁侧布置多个上述的蓄水单元。每个所述的水池与山坡倾斜雨水流道之间设置有过滤槽。所述的蓄水单元的蓄水部固定机构包括立架、管体固定件和卡箍,所述的卡箍套于蓄水部管体上,所述的管体固定件固接于立架上,当蓄水部管体呈竖直状态时管体固定件与卡箍连接,所述的管体固定件的正下方设置有与蓄水部管体相适应的管体扶持件。本专利技术坡地雨水收集方法采用这样的方式,能对雨水加以利用,降低山地作物灌溉成本,能提高山地作物的产量与品质。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坡地雨水收集方法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图1为山坡雨水收集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第一集水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第一蓄水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的第一蓄水单元的蓄水部管体旋转至竖直状态时的左视图;图5为图3、图4所示的蓄水部基体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在图1、图2、图3、图4、图5中,1、山坡倾斜雨水流道;2、第一集水部;3、第一过滤槽;4、第一导水管;5、第二导水管;6、第二过滤槽;7、第二集水部;8、第一引流件;9、第一蓄水单元;10、第二蓄水单元;11、第二引流件;12、第三引流件;13、第三蓄水单元;14、第四蓄水单元;15、第四引流件;16、第五引流件;17、第五蓄水单元;18、第六蓄水单元;19、第六引流件;20、水池;21、管体固定件;22、管体扶持件;23、蓄水部基体;24、蓄水部管体;25、基台;26、端盖;27、支承座;28、立架;29、卡箍;30、螺纹孔;31、蓄水部基体第一支承段;32、蓄水部基体中间段;33、内螺纹;34、蓄水部基体伸出段;35、蓄水部基体第二支承段。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山坡雨水收集系统有多个相同结构的集水部,每个集水部与山坡倾斜雨水流道连通。山坡倾斜雨水流道1的旁侧具有第一集水部2、第一过滤槽3、第一导水管4、第二集水部7、第二导水管5和第二过滤槽6,第一集水部2通过第一导水管4与山坡倾斜雨水流道1连通,第一集水部2与山坡倾斜雨水流道1之间具有第一过滤槽3,第二集水部7通过第二导水管5与山坡倾斜雨水流道1连通,第二集水部7与山坡倾斜雨水流道1之间具有第二过滤槽6。第二集水部7与第一集水部2的结构相同。第一集水部2包括水池20、第一蓄水单元9、第二蓄水单元10、第三蓄水单元13、第四蓄水单元14、第五蓄水单元17和第六蓄水单元18,水池20具有第一引流件8、第二引流件11、第三引流件12、第四引流件15、第五引流件16和第六引流件19,水池20通过第一引流件8为第一蓄水单元9供水,水池20通过第二引流件11为第二蓄水单元10供水,水池20通过第三引流件12为第三蓄水单元13供水,水池20通过第四引流件15为第四蓄水单元14供水,水池20通过第五引流件16为第五蓄水单元17供水,水池20通过第六引流件19为第六蓄水单元18供水,第二蓄水单元10、第三蓄水单元13、第四蓄水单元14、第五蓄水单元17和第六蓄水单元18与第一蓄水单元9的结构均相同。第一蓄水单元包括基台25、支承座27、蓄水部基体23、蓄水部管体24、端盖26和蓄水部固定机构,支承座27和蓄水部固定机构位于基台25上方,蓄水部基体23包括蓄水部基体第一支承段31、蓄水部基体中间段32、蓄水部基体伸出段34和蓄水部基体第二支承段35。蓄水部基体中间段32位于蓄水部基体第一支承段31和蓄水部基体第二支承段35之间,蓄水部基体第一支承段中心线的延长线与蓄水部基体第二支承段的中心线重合,蓄水部基体伸出段34与蓄水部基体中间段32连通,蓄水部基体伸出段34与蓄水部管体24连接为一体,蓄水部基体第一支承段31和蓄水部基体第二支承段35置于支承座27上,蓄水部基体第一支承段31上开有螺纹孔30,蓄水部基体23可绕着蓄水部基体第一支承段中心线旋转。蓄水部固定机构包括立架28、管体固定件21和卡箍29,卡箍29套于蓄水部管体24上,管体固定件21固接于立架28上,当蓄水部管体24呈竖直状态时管体固定件21与卡箍29连接,管体固定件21的正下方设置有与蓄水部管体24相适应的管体扶持件22,当蓄水部管体24呈竖直状态时与管体扶持件22相接,蓄水部管体24的端盖采用旋转导通再旋转关闭的结构。坡地雨水收集方法,步骤如下:a、在山坡下部的山坡倾斜雨水流道旁侧布置多个水池,每个水池的面积为1-10平方米,每个水池由导水管与山坡倾斜雨水流道连通;b、在一个水池的旁侧布置三个以上的相同结构的蓄水单元,所述的蓄水单元采用上述的结构;c、依次在所有的水池的旁侧布置多个上述的蓄水单元。雨水经山坡倾斜雨水流道注入多个水池,每个水池周边的蓄水单元旋转至与其相关联的水池连通,每个蓄水单元的蓄水部管体的端盖旋转至导通状态,当水池满了,每个蓄水单元盛满水。当多日晴天,水池的水位降低,可将每个蓄水单元的蓄水部管体的端盖旋转至关闭状态,以防止水分蒸发。也可将每个蓄水单元的蓄水部管体旋转至垂直状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坡地雨水收集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坡地雨水收集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步骤如下:a、在山坡下部的山坡倾斜雨水流道旁侧布置多个水池,每个水池的面积为1‑10平方米,每个水池由导水管与山坡倾斜雨水流道连通;b、在一个水池的旁侧布置三个以上的相同结构的蓄水单元,所述的蓄水单元包括基台、支承座、蓄水部基体、蓄水部管体、端盖和蓄水部固定机构,所述的支承座和蓄水部固定机构位于基台上方,所述的蓄水部基体包括蓄水部基体第一支承段、蓄水部基体中间段、蓄水部基体伸出段和蓄水部基体第二支承段,所述的蓄水部基体中间段位于蓄水部基体第一支承段和蓄水部基体第二支承段之间,所述的蓄水部基体第一支承段中心线的延长线与蓄水部基体第二支承段的中心线重合,所述的蓄水部基体伸出段与蓄水部基体中间段连通,所述的蓄水部基体伸出段与蓄水部管体连接为一体,所述的蓄水部基体第一支承段和蓄水部基体第二支承段置于支承座上,所述的蓄水部基体可绕着蓄水部基体第一支承段中心线旋转;c、依次在所有的水池的旁侧布置多个上述的蓄水单元。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坡地雨水收集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步骤如下:a、在山坡下部的山坡倾斜雨水流道旁侧布置多个水池,每个水池的面积为1-10平方米,每个水池由导水管与山坡倾斜雨水流道连通;b、在一个水池的旁侧布置三个以上的相同结构的蓄水单元,所述的蓄水单元包括基台、支承座、蓄水部基体、蓄水部管体、端盖和蓄水部固定机构,所述的支承座和蓄水部固定机构位于基台上方,所述的蓄水部基体包括蓄水部基体第一支承段、蓄水部基体中间段、蓄水部基体伸出段和蓄水部基体第二支承段,所述的蓄水部基体中间段位于蓄水部基体第一支承段和蓄水部基体第二支承段之间,所述的蓄水部基体第一支承段中心线的延长线与蓄水部基体第二支承段的中心线重合,所述的蓄水部基体伸出段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季东升
申请(专利权)人:芜湖拓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