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岩溶漏斗水库及其井式泄洪建筑物和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利工程
,具体的为一种岩溶漏斗水库及其井式泄洪建筑物和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我国岩溶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岩溶地貌区之一。我国主要的岩溶地貌区同时也是大气降水丰富的地区,但是由于地表储水条件较差,多数降水通过岩溶漏斗等集中进入地下岩溶系统,使得岩溶地貌地区的地表水资源并不丰富,有很多地区甚至存在突出的季节性缺水问题,严重影响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技术经济进步,需要在岩溶地区修建水库解决当地季节性缺水问题。大型岩溶漏斗在地形上具有较好的汇水条件,且水质好,若将岩溶漏斗的天然排水通道进行科学封堵,可形成岩溶漏斗水库。作为水库,泄洪建筑物是必须的组成部分。岩溶漏斗水库是一种新型水库,如何设计泄洪建筑物也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岩溶漏斗水库及其井式泄洪建筑物和施工方法,能够满足水库泄洪的要求。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井式泄洪建筑物,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岩溶漏斗的周边岩体内的竖井,所述竖井的顶部设有溢流堰,所述竖井的下方设有泄洪隧洞,所述泄洪隧洞的上部进水端与所述竖井相连通、下部出水端与岩溶漏斗的天然排水通道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井式泄洪建筑物,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岩溶漏斗的周边岩体内的竖井,所述竖井的顶部设有溢流堰,所述竖井的下方设有泄洪隧洞,所述泄洪隧洞的上部进水端与所述竖井相连通、下部出水端与岩溶漏斗的天然排水通道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式泄洪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堰呈内径从上至下逐渐减小的喇叭状环形结构,且所述溢流堰的顶面外缘位于同一水平面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井式泄洪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竖井为竖直设置的圆柱形井。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井式泄洪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堰最底端的内径与所述竖井的内径相等。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式泄洪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泄洪隧洞的下部出水端的底面高程不低于岩溶漏斗的天然排水通道的高程。6.一种岩溶漏斗水库,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封堵岩溶漏斗天然排水通道的封堵建筑物,所述封堵建筑物与位于其上部的岩溶漏斗的周边岩体之间形成用于储水并经防渗漏处理的储水区;所述储水区内设有用于取水的取水建筑物、用于放空储水区的放空建筑物和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井式泄洪建筑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俊杰,李施衡,张慧萍,杨洋,刘明维,梁越,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