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恒源专利>正文

能源生成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832942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19 17:13
一种能源生成机,包括本体、飞轮、导引结构及惯性体。本体包括偏心轴且界定纵轴。偏心轴设于飞轮。惯性体设于飞轮与导引结构间。释能区起点/储能区终点在第二区域,释能区终点/储能区起点在纵轴位于偏心轴与下引导面之间的部分,当飞轮旋转且导引结构导引座体移动至释能区的起点/储能区的终点时,滑杆完全延伸于通孔外,惯性体与外部地面保持平行并持续至座体移动至第四区域,惯性体释放位能以转成动能驱动飞轮带动偏心轴旋转。当偏心轴为发电机中心轴时,惯性体可搭配其他构件间接发电以及同时自己透过配重块直接发电,提高发电效率。

Energy generating machine

An energy generating machine, including the body, the flywheel, the guide structure and the inertial body. The body consists of an eccentric axis and a definition of the longitudinal axis. The eccentric shaft is located in the flywheel. The inertial body is located between the flywheel and the guide structure. The energy release zone starting point / storage area end point in the second region, the energy release zone / storage area starting point end point on the vertical axis in the eccentric shaft and between the lower part of the guide surface, when the region starting point / rotation of the flywheel and the guiding structure of guide seat body is moved to the release area of the reservoir the end point, the slide bar in the fully extended through hole, the inertia body and external parallel to the floor and continued to move to fourth base area, the inertia body to turn into kinetic energy release can drive the flywheel drives the eccentric shaft rotation. When the eccentric shaft is the central axis of the generator, the inertia body can generate electricity indirectly with other components and generate electricity directly through the counterweight block, so as to improve the power generation efficienc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能源生成机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一种能源生成设备,特别是一种通过惯性体储能释能以不断驱动飞轮带动物体旋转的能源生成机。
技术介绍
传统的机械动力系统中,包含转轴、飞轮以及多个惯性体。转轴设于飞轮的轴孔,所述多个惯性体沿着飞轮的轴心辐射分布。通过水力、风力等流体力、马达等机械力或人力、兽力等力量驱动飞轮旋转,以在储能或释能中或安定运转状态。飞轮的转速取决于惯性体的质量以及与轴心的距离,符合杠杆原理。换言之,改变惯性体的质量或是与轴心的距离,皆可改变飞轮的转速。一般而言,飞轮所储存的能量和它的质量成正比,也和旋转的速度平方成正比,所以只要不断的提升飞轮的转速,其所储存的能量就能不断的增加。进一步地说,惯性体在储能加速时,通过离心力使渐渐伸展至最长,以渐渐获得较大的惯性力矩,进而加大惯性质量。在释能时因速度降低而使惯性体往轴心推回而减少其惯性质量,进而减少惯性体的速度对储能或释能时的变化。惯性体在释能的阶段中,最理想的状态是一直保持在伸展至最长的状态。如此一来,惯性体保持在提供最大惯性力矩的时间将可达到最长久,所释放出的位能最大,飞轮所获得的动能最大,飞轮以及转轴的转速能达到最高。当转轴作为发电机的中心轴时,发电机产生的电能可达到最理想值。但是实际上,现有技术的惯性体在释能阶段中,保持在伸展至最长的状态的时间十分短暂,导致其保持在提供最大惯性力矩的时间很短,无法让惯性体在释能时一直保持在提供最大惯性力矩的状态。换句话说,现有技术的惯性体通过重力释放出的实际位能与前述最理想的状态时所释放出的位能(也就是,最大位能)相比,明显差一大截。是以,现有技术的飞轮所获得的动能与前述最理想的状态时所获得的动能(也就是,最大动能)相比,差异十分显著;使得飞轮以及转轴的转速与前述最理想的状态时的转速(也就是,最高转速)相比,明显偏低。当转轴作为发电机的中心轴时,发电机产生的电能明显比预期的最理想值低上许多。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源生成机,惯性体所释出的位能接近甚至达到最大位能,使飞轮获得接近甚至达到最大动能,使飞轮及偏心轴的转速接近甚至达到最高转速。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源生成机,当偏心轴作为发电机的中心轴时,惯性体能够搭配偏心轴、飞轮及导引结构以间接产生电能,同时自己也能够透由配重块产生电能,提高发电效率。为了达成前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将提供一种能源生成机,包括一本体、一飞轮、一导引结构以及多个惯性体。所述本体的内壁围构一容置空间且包括一偏心轴,所述本体的内壁沿着所述偏心轴的顺时针方向依序界定一上引导面、一第一侧引导面、一下引导面以及一第二侧引导面,所述上引导面位于所述偏心轴的上方,所述下引导面位于所述偏心轴的下方,所述第一侧引导面、第二侧引导面分别连接于所述上引导面、下引导面的二侧之间,所述第一侧引导面与所述偏心轴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侧引导面与所述偏心轴之间的距离,将通过且垂直于所述上引导面及所述偏心轴的一延伸线界定为一纵轴,将通过且垂直于所述第一侧引导面、所述第二侧引导面及所述偏心轴的一延伸线界定为一横轴,所述纵轴与所述横轴将所述容置空间分成四个区域,所述容置空间的右上方的区域界定为一第一区域,所述容置空间的左上方的区域界定为一第二区域,所述容置空间的左下方的区域界定为一第三区域,所述容置空间的右下方的区域界定为一第四区域。所述飞轮设于所述容置空间且包括二表面且开设一贯穿所述二表面的轴孔,所述偏心轴插设于所述飞轮的轴孔。所述导引结构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各惯性体包括一座体、一滑杆及一配重块,所述座体可活动地设于所述飞轮的其中一表面与所述导引结构之间并且开设一通孔,所述滑杆分别滑设于所述通孔且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所述配重块分别设于所述滑杆的第一端且外径大于所述通孔的内径而外露于所述通孔之外。其中,一释能区的起点/一储能区的终点位在所述第二区域,一释能区的终点/一储能区的起点位在所述纵轴位于所述偏心轴与所述下引导面之间的部分,从所述释能区的起点/所述储能区的终点算起往顺时针方向至所述释能区的终点/所述储能区的起点之间的区域界定为一释能区,从所述释能区的终点/所述储能区的起点算起往顺时针方向至所述释能区的起点/储能区的终点之间的区域界定为一储能区。其中,当所述飞轮往顺时针方向旋转且所述导引结构导引各座体移动至所述释能区的起点/所述储能区的终点时,各滑杆通过一离心力完全延伸于各通孔之外,各惯性体与外部地面保持平行并且持续至各座体移动至所述第四区域,在这段期间,各惯性体提供一最大惯性力矩并且通过重力释放出位能以转换成动能驱动所述飞轮往顺时针方向旋转,所述飞轮驱动所述偏心轴往顺时针方向旋转。其中,在各配重块接触到所述本体的内壁的下引导面之后,各配重块推动各滑杆逐渐向各通孔内部移动并且持续至各座体移动至所述释能区的终点/所述储能区的起点为止,在这段期间,各惯性体渐渐往顺时针方向偏转,但仍持续提供一定的惯性力矩并且通过重力释放出位能以转换成动能驱动所述飞轮往顺时针方向旋转,所述飞轮驱动所述偏心轴往顺时针方向旋转。其中,当所述飞轮往顺时针方向旋转且所述导引结构导引各座体从所述释能区的终点/所述储能区的起点移动至所述释能区的起点/所述储能区的终点时,各惯性体持续累积位能。较佳地,所述释能区的起点/所述储能区的终点位在所述第二区域且位在所述纵轴的逆时针方向的45~75度之间。较佳地,当所述飞轮往顺时针方向旋转且所述导引结构导引各座体移动至所述释能区的起点/所述储能区的终点时,各滑杆通过所述离心力完全延伸于各通孔之外,各惯性体与外部地面保持平行并且持续至各座体移动至所述第四区域且位于所述纵轴的顺时针方向130~160度之间为止。较佳地,当所述偏心轴作为一发电机的中心轴时,各配重块包含一定子、一转子及多个线圈组,所述定子具有呈放射状配置的多个第一磁铁,所述转子具有多个对应所述多个第一磁铁的第二磁铁,每个第一磁铁与每个第二磁铁之间具有一磁力,所述多个线圈组对称地设于所述定子,各第一磁铁、第二磁铁包括一壳体、一磁芯及一护环,所述磁芯的一端设于所述壳体,所述磁芯的另一端套设于所述护环。较佳地,每个第二磁铁的磁极方向与其相对配置的每个第一磁铁的磁极方向相同或者相反。较佳地,所述飞轮的其中一表面开设多个开孔;其中,所述导引结构呈板状且开设一轴孔,所述本体包括一固定轴,所述固定轴穿固于所述导引结构的轴孔,所述导引结构面向所述飞轮的一侧的表面形成一环状轨道,所述环状轨道绕着所述偏心轴跨越所述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三区域和第四区域;其中,各惯性体包括一插销及一枢轴,各座体开设一插孔及一枢孔,所述插销设于所述插孔且延伸至所述环状轨道中并且沿着所述环状轨道移动,所述枢轴枢设于所述枢孔与其中一开孔。较佳地,所述环状轨道在所述第四区域中朝向所述偏心轴的方向内凹形成一U形段,所述U形段包含一前段、一中段及一后段,所述中段呈弯折状且位于所述前段与所述后段之间且其中点等于所述释能区的终点/所述储能区的起点;其中,当各插销移动于所述U形段的前段时,各座体逐渐往顺时针方向偏转,直到各插销移动至所述U形段的中段的中点为止,此时,各惯性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纵轴重迭;其中,当各插销移动于所述U形段的后段时,各座体继续往顺时针方向偏转。较佳地,各枢孔沿着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能源生成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能源生成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本体,其内壁围构一容置空间且包括一偏心轴,所述本体的内壁沿着所述偏心轴的顺时针方向依序界定一上引导面、一第一侧引导面、一下引导面以及一第二侧引导面,所述上引导面位于所述偏心轴的上方,所述下引导面位于所述偏心轴的下方,所述第一侧引导面、第二侧引导面分别连接于所述上引导面、下引导面的二侧之间,所述第一侧引导面与所述偏心轴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侧引导面与所述偏心轴之间的距离,将通过且垂直于所述上引导面及所述偏心轴的一延伸线界定为一纵轴,将通过且垂直于所述第一侧引导面、所述第二侧引导面及所述偏心轴的一延伸线界定为一横轴,所述纵轴与所述横轴将所述容置空间分成四个区域,所述容置空间的右上方的区域界定为一第一区域,所述容置空间的左上方的区域界定为一第二区域,所述容置空间的左下方的区域界定为一第三区域,所述容置空间的右下方的区域界定为一第四区域;一飞轮,设于所述容置空间且包括二表面且开设一贯穿所述二表面的轴孔,所述偏心轴插设于所述飞轮的轴孔;一导引结构,设于所述容置空间;以及多个惯性体,各包括一座体、一滑杆及一配重块,所述座体可活动地设于所述飞轮的其中一表面与所述导引结构之间并且开设一通孔,所述滑杆分别滑设于所述通孔且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所述配重块分别设于所述滑杆的第一端且外径大于所述通孔的内径而外露于所述通孔之外;其中,一释能区的起点/一储能区的终点位在所述第二区域,一释能区的终点/一储能区的起点位在所述纵轴位于所述偏心轴与所述下引导面之间的部分,从所述释能区的起点/所述储能区的终点算起往顺时针方向至所述释能区的终点/所述储能区的起点之间的区域界定为一释能区,从所述释能区的终点/所述储能区的起点算起往顺时针方向至所述释能区的起点/储能区的终点之间的区域界定为一储能区;其中,当所述飞轮往顺时针方向旋转且所述导引结构导引各座体移动至所述释能区的起点/所述储能区的终点时,各滑杆通过一离心力完全延伸于各通孔之外,各惯性体与外部地面保持平行并且持续至各座体移动至所述第四区域,在这段期间,各惯性体提供一最大惯性力矩并且通过重力释放出位能以转换成动能驱动所述飞轮往顺时针方向旋转,所述飞轮驱动所述偏心轴往顺时针方向旋转;其中,在各配重块接触到所述本体的内壁的下引导面之后,各配重块推动各滑杆逐渐向各通孔内部移动并且持续至各座体移动至所述释能区的终点/所述储能区的起点为止,在这段期间,各惯性体渐渐往顺时针方向偏转,但仍持续提供一定的惯性力矩并且通过重力释放出位能以转换成动能驱动所述飞轮往顺时针方向旋转,所述飞轮驱动所述偏心轴往顺时针方向旋转;其中,当所述飞轮往顺时针方向旋转且所述导引结构导引各座体从所述释能区的终点/所述储能区的起点移动至所述释能区的起点/所述储能区的终点时,各惯性体持续累积位能。...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6.13 TW 105118513;2016.09.14 TW 1051299901.一种能源生成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本体,其内壁围构一容置空间且包括一偏心轴,所述本体的内壁沿着所述偏心轴的顺时针方向依序界定一上引导面、一第一侧引导面、一下引导面以及一第二侧引导面,所述上引导面位于所述偏心轴的上方,所述下引导面位于所述偏心轴的下方,所述第一侧引导面、第二侧引导面分别连接于所述上引导面、下引导面的二侧之间,所述第一侧引导面与所述偏心轴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侧引导面与所述偏心轴之间的距离,将通过且垂直于所述上引导面及所述偏心轴的一延伸线界定为一纵轴,将通过且垂直于所述第一侧引导面、所述第二侧引导面及所述偏心轴的一延伸线界定为一横轴,所述纵轴与所述横轴将所述容置空间分成四个区域,所述容置空间的右上方的区域界定为一第一区域,所述容置空间的左上方的区域界定为一第二区域,所述容置空间的左下方的区域界定为一第三区域,所述容置空间的右下方的区域界定为一第四区域;一飞轮,设于所述容置空间且包括二表面且开设一贯穿所述二表面的轴孔,所述偏心轴插设于所述飞轮的轴孔;一导引结构,设于所述容置空间;以及多个惯性体,各包括一座体、一滑杆及一配重块,所述座体可活动地设于所述飞轮的其中一表面与所述导引结构之间并且开设一通孔,所述滑杆分别滑设于所述通孔且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所述配重块分别设于所述滑杆的第一端且外径大于所述通孔的内径而外露于所述通孔之外;其中,一释能区的起点/一储能区的终点位在所述第二区域,一释能区的终点/一储能区的起点位在所述纵轴位于所述偏心轴与所述下引导面之间的部分,从所述释能区的起点/所述储能区的终点算起往顺时针方向至所述释能区的终点/所述储能区的起点之间的区域界定为一释能区,从所述释能区的终点/所述储能区的起点算起往顺时针方向至所述释能区的起点/储能区的终点之间的区域界定为一储能区;其中,当所述飞轮往顺时针方向旋转且所述导引结构导引各座体移动至所述释能区的起点/所述储能区的终点时,各滑杆通过一离心力完全延伸于各通孔之外,各惯性体与外部地面保持平行并且持续至各座体移动至所述第四区域,在这段期间,各惯性体提供一最大惯性力矩并且通过重力释放出位能以转换成动能驱动所述飞轮往顺时针方向旋转,所述飞轮驱动所述偏心轴往顺时针方向旋转;其中,在各配重块接触到所述本体的内壁的下引导面之后,各配重块推动各滑杆逐渐向各通孔内部移动并且持续至各座体移动至所述释能区的终点/所述储能区的起点为止,在这段期间,各惯性体渐渐往顺时针方向偏转,但仍持续提供一定的惯性力矩并且通过重力释放出位能以转换成动能驱动所述飞轮往顺时针方向旋转,所述飞轮驱动所述偏心轴往顺时针方向旋转;其中,当所述飞轮往顺时针方向旋转且所述导引结构导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恒源彭顗榕
申请(专利权)人:刘恒源彭顗榕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