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固结构及加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812978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16 08: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钢筋混凝土梁加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加固结构及加固方法。加固结构包括纵向钢板和碳纤维布条,纵向钢板粘贴于钢筋混凝土梁的底面,碳纤维布条粘贴于钢筋混凝土梁与纵向钢板的外侧。加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根据钢筋混凝土梁的规格,用纵向钢板等效代替纵向钢筋,用碳纤维布条等效代替箍筋,计算需要粘贴的钢板截面积和需要粘贴的碳纤维布条截面积;B、根据钢板截面积和碳纤维布条截面积,设计加工对应尺寸的纵向钢板和碳纤维布条;C、将纵向钢板粘贴于钢筋混凝土梁的底面;D、将碳纤维布条粘贴于纵向钢板和钢筋混凝土梁的外侧。纵向钢板与碳纤维布条的配合设置,对使用空间影响较小,使得整体施工工序简单高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加固结构及加固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钢筋混凝土梁加固
,尤其涉及一种加固结构及加固方法。
技术介绍
钢筋混凝土梁是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制成的梁。钢筋混凝土梁既可作成独立梁,也可与钢筋混凝土板组成整体的梁-板式楼盖,或与钢筋混凝土柱组成整体的单层或多层框架。钢筋混凝土梁形式多种多样,是房屋建筑、桥梁建筑等工程结构中最基本的承重构件,应用范围极广。当钢筋混凝土梁结构承受荷载增大,承载力无法满足继续使用的要求时,需要对其进行加固。目前钢筋混凝土梁加固方法主要有:增大截面加固、增设支撑加固、粘钢加固、粘贴碳纤维布加固等。其中,增大截面加固和增设支撑加固可以较大幅度提高梁的承载力,但会较大程度影响使用空间,造成使用不便。其中,粘钢加固对使用空间影响较小,但是对混凝土构件表面的强度和平整度要求较高,施工前必须对纵向钢板和混凝土表面进行清洗,施工工序复杂,施工难度大,施工质量难以保证。其中,粘贴碳纤维布加固基本不影响使用空间,施工步骤简单,施工周期短,施工便捷,加固效果有保障,但是对结构承载力的提高有限,工程当中采用碳纤维布加固梁的承载力一般不会超过20%。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强度调节范围高、对使用空间影响较小并且施工工序简单高效的加固结构。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固方法,其强度调节范围高、对使用空间影响较小并且施工工序简单高效。为达第一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加固结构,用于对架设于两个侧壁之间的钢筋混凝土梁进行加固,包括:纵向钢板,粘贴于所述钢筋混凝土梁的底面,所述纵向钢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顶靠于两个所述侧壁;碳纤维布条,粘贴于所述钢筋混凝土梁与所述纵向钢板的外侧。作为优选,所述碳纤维布条包括多个宽纤维条和多个窄纤维条,所述宽纤维条的宽度大于所述窄纤维条的宽度,所述宽纤维条和所述窄纤维条分别垂直于所述纵向钢板设置;所述钢筋混凝土梁沿长度方向划分为三个区段,多个所述宽纤维条均匀粘贴于靠近所述侧壁的区段上,多个所述窄纤维条均匀粘贴于位于中间的区段上。上述宽纤维条和窄纤维条的配合设置,针对性地保障了整体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弯承载力,从而提高了本专利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作为优选,本专利技术的加固结构还包括碳纤维压条,所述碳纤维压条沿所述钢筋混凝土梁长度方向设置,粘贴于所述宽纤维条和所述窄纤维条的外侧,用于使得所述宽纤维条和所述窄纤维条的末端贴紧所述钢筋混凝土梁。上述碳纤维压条的设置,使得宽纤维条和窄纤维条的固定更加安全可靠,从侧提高了整体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弯承载力。作为优选,所述碳纤维压条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碳纤维压条分别设置于所述钢筋混凝土梁的两个侧面,所述碳纤维压条两端分别顶靠于两个所述侧壁。作为优选,所述宽纤维条与所述侧壁间隔设置。上述设置,避免了钢筋混凝土梁变形对宽纤维条的影响,提高了本专利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达另一目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加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根据钢筋混凝土梁的规格,用纵向钢板等效代替纵向钢筋,用碳纤维布条等效代替箍筋,计算需要粘贴的钢板截面积和需要粘贴的碳纤维布条截面积;B、根据钢板截面积和碳纤维布条截面积,设计加工对应尺寸的纵向钢板和碳纤维布条;C、将纵向钢板粘贴于钢筋混凝土梁的底面;D、将碳纤维布条粘贴于纵向钢板和钢筋混凝土梁的外侧。作为优选,在步骤B和步骤C之间,还设置有步骤:E、根据钢筋混凝土梁的规格,设计加工对应尺寸的碳纤维压条;在步骤D之后,还设置有步骤:F、将碳纤维压条粘贴于碳纤维布条的外侧。作为优选,在步骤E和步骤C之间,还设置有步骤:G、对钢筋混凝土梁进行表面处理。作为优选,在步骤F之后,还设置有步骤:H、在纵向钢板和碳纤维布条表面涂抹保护涂层。作为优选,所述碳纤维布条和所述碳纤维压条配合设置有多层时,对于每层所述碳纤维布条和所述碳纤维压条分别实施步骤D和步骤F。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用纵向钢板等效代替纵向钢筋,增加抗弯承载力,用碳纤维布条等效代替箍筋,增强抗剪承载力,对使用空间影响较小,纵向钢板与碳纤维布条的配合设置,克服了单独使用纵向钢板或碳纤维布条使得钢筋混凝土梁加固强度不足的问题,碳纤维布条辅助纵向钢板固定,充分利用碳纤维布条施工的便捷性,使得整体施工工序简单高效。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所述的加固结构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A处截面示意图;图3是图1的B-B处截面示意图。图中:100、钢筋混凝土梁;200、侧壁;300、楼板;1、纵向钢板;2、碳纤维布条;21、宽纤维条;22、窄纤维条;3、碳纤维压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图1-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加固结构,用于对架设于两个侧壁200之间的钢筋混凝土梁100进行加固,该加固结构包括纵向钢板1以及碳纤维布条2。其中,纵向钢板1粘贴于钢筋混凝土梁100的底面,纵向钢板1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顶靠于两个侧壁200。其中,碳纤维布条2粘贴于钢筋混凝土梁100与纵向钢板1的外侧,用于将纵向钢板1捆扎固定于钢筋混凝土梁100上。本专利技术中,用纵向钢板1等效代替纵向钢筋,增加抗弯承载力,用碳纤维布条2等效代替箍筋,增强抗剪承载力,对使用空间影响较小,纵向钢板1与碳纤维布条2的配合设置,克服了单独使用纵向钢板1或碳纤维布条2使得钢筋混凝土梁100加固强度不足的问题,碳纤维布条2辅助纵向钢板1固定,充分利用碳纤维布条2施工的便捷性,使得整体施工工序简单高效。碳纤维布条2包括多个宽纤维条21和多个窄纤维条22。宽纤维条21的宽度大于窄纤维条22的宽度,并且宽纤维条21和窄纤维条22分别垂直于纵向钢板1设置。钢筋混凝土梁100沿长度方向均匀划分为三个区段,靠近侧壁200的区段受到的剪切应力较大,中间的区段受到的剪切应力较小。多个宽纤维条21均匀粘贴于靠近侧壁200的区段上,多个窄纤维条22均匀粘贴于位于中间的区段上。上述宽纤维条21和窄纤维条22的配合设置,针对性地保障了整体钢筋混凝土梁100的抗弯承载力,从而提高了本专利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本专利技术的加固结构还包括碳纤维压条3。碳纤维压条3沿钢筋混凝土梁100长度方向设置,粘贴于所述宽纤维条21和所述窄纤维条22的外侧,用于使得宽纤维条21和窄纤维条22的末端贴紧钢筋混凝土梁100。上述碳纤维压条3的设置,使得宽纤维条21和窄纤维条22的固定更加安全可靠,从侧提高了整体钢筋混凝土梁100的抗弯承载力。具体的,碳纤维压条3设置有两个,两个碳纤维压条3分别设置于钢筋混凝土梁100的两个侧面。并且,碳纤维压条3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顶靠于两个侧壁200,使得碳纤维压条3的粘贴固定更加牢固。更为具体的,宽纤维条21与侧壁200间隔设置。上述设置,避免了钢筋混凝土梁100变形对宽纤维条21的影响,提高了本专利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本实施例中,宽纤维条21、窄纤维条22和碳纤维压条3均由碳纤维布裁剪而得。并且,纵向钢板1、宽纤维条21、窄纤维条22和碳纤维压条3在钢筋混凝土梁100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加固结构及加固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加固结构,用于对架设于两个侧壁(200)之间的钢筋混凝土梁(100)进行加固,其特征在于,包括:纵向钢板(1),粘贴于所述钢筋混凝土梁(100)的底面,所述纵向钢板(1)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顶靠于两个所述侧壁(200);碳纤维布条(2),粘贴于所述钢筋混凝土梁(100)与所述纵向钢板(1)的外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固结构,用于对架设于两个侧壁(200)之间的钢筋混凝土梁(100)进行加固,其特征在于,包括:纵向钢板(1),粘贴于所述钢筋混凝土梁(100)的底面,所述纵向钢板(1)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顶靠于两个所述侧壁(200);碳纤维布条(2),粘贴于所述钢筋混凝土梁(100)与所述纵向钢板(1)的外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布条(2)包括多个宽纤维条(21)和多个窄纤维条(22),所述宽纤维条(21)的宽度大于所述窄纤维条(22)的宽度,所述宽纤维条(21)和所述窄纤维条(22)分别垂直于所述纵向钢板(1)设置;所述钢筋混凝土梁(100)沿长度方向划分为三个区段,多个所述宽纤维条(21)均匀粘贴于靠近所述侧壁(200)的区段上,多个所述窄纤维条(22)均匀粘贴于位于中间的区段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碳纤维压条(3),所述碳纤维压条(3)沿所述钢筋混凝土梁(100)长度方向设置,粘贴于所述宽纤维条(21)和所述窄纤维条(22)的外侧,用于使所述宽纤维条(21)和所述窄纤维条(22)的末端贴紧所述钢筋混凝土梁(10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压条(3)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碳纤维压条(3)分别设置于所述钢筋混凝土梁(100)的两个侧面,所述碳纤维压条(3)两端分别顶靠于两个所述侧壁(200)。5.根据权利要求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轩姜波李永祥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