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绿色屋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804191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16 03: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绿色屋顶,所述屋顶上依次铺设有蓄排水层、隔离承重层及基质层,所述蓄排水层中设置有多条通风道,所述通风道呈网格排列且与屋顶接触,通风道的高度从屋顶两侧向屋顶中部逐渐降低;所述隔离承重层与基质层之间设置有透水土工布层。所述每条通风道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空心凸起,空心凸起相互之间相连通,且空心凸起的高度从屋顶两侧向屋顶中部逐渐降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的蓄排水层,具有一定容积的蓄水空间,可在降雨强度和降雨量较大时收集一定量的雨水供干旱时植物吸收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有效降雨的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绿色屋顶
本技术属于绿色建筑
,具体涉及一种绿色屋顶结构。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由于开发与建设模式主要以地面固化和硬化为主,城市的不透水地面面积所占城市总面积的比例也逐渐增大。环境问题日益显现,城市内涝频发、雨水径流污染、热岛效应等问题日益严重。绿色屋顶作为低影响开发设施和绿色建筑的一种技术,在削减屋面雨水径流、延迟峰值时间的同时能一定程度上控制雨水径流污染,并在减少建筑能耗、净化空气、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传统绿色屋顶建造多以建筑物顶部为载体,包括防水层、阻根层、排水层、种植基质层等必不可少的基本构造。现有绿色屋顶土壤厚度多大于0.6m,屋面荷载增大,导致建设海绵城市和绿色建筑等的成本相应增加,给政府带来很大的财政负担。现今常用的通风复式屋顶,空间变化小,气候调节与缓解热岛效应效果不明显。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绿色屋顶结构,能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更好更多地节约水资源,便于施工和拆除。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绿色屋顶,所述屋顶上依次铺设有蓄排水层、隔离承重层及基质层,所述蓄排水层中设置有多条通风道,所述通风道呈网格排列且与屋顶接触,通风道的高度从屋顶两侧向屋顶中部逐渐降低;所述隔离承重层与基质层之前设置有透水土工布层。所述每条通风道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空心凸起,空心凸起相互之间相连通,且空心凸起的高度从屋顶两侧向屋顶中部逐渐降低。所述空心凸起呈矩形。所述基质层与蓄排水层之间设置有导流无纺布。所述蓄排水层中设置有排水沟,排水沟呈相互垂直交叉。所述基质层包括第一基质层和第二基质层,第一基质层位于第二基质层上,第一基质层包括粒径2mm~5mm的粗砂,厚度40mm~50mm,第二基质层包括粒径5mm~10mm的砾石,厚度40mm~50mm。所述蓄排水层高度80mm~100mm。所述蓄排水层和排水沟的外表面均设置有保温层。所述保温层的材料包括聚氨酯板。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1、本技术设置的蓄排水层,具有一定容积的蓄水空间,可在降雨强度和降雨量较大时收集一定量的雨水供干旱时植物吸收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有效降雨的量。2、本技术绿色屋顶蓄排水层与基质层高度均为0.1m,所以导流无纺布的毛细效应能够将蓄排水层的水分导流至基质层供植物吸收利用。尤其在干旱期,可节约浇水量33%。3、本技术的屋顶模块实用性广,只需经过简单改造即可应用于地面绿地。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绿色屋顶示意图(为清楚显示内部结构,透水土工布层等各部分均为部分示意)。图2是本技术绿色屋顶A-A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绿色屋顶B-B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绿色屋顶C-C剖视图。图中各标号的含义为:1—蓄排水层,2—隔离承重层,3—基质层,4—通风道,5—透水土工布层,6—导流无纺布,7—排水沟,8—侧壁,9—保温层。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内容作进一步详细解释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给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以下具体实施例,凡在本申请技术方案基础上做的等同变换均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技术绿色屋顶只需经过简单改造即可应用于地面绿地。由于绿地无需考虑负荷问题,故可将基质层和蓄排水层高度增加至300~500mm以期获得更大的雨水收集存储空间。并且,由于地面绿地一般面积较大,故将模块式绿地平面尺寸增加为2m×2m。地面式绿地无需考虑建筑屋面通风的问题,故取消通风道。由于地面雨水管网完善,将排水沟直接与市政雨水管网连接将多余雨水排放,直接将其安装于土基之上即可。实施例1:遵从上述技术方案,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给出一种绿色屋顶,屋顶上依次铺设有蓄排水层1、隔离承重层2及基质层3,蓄排水层1中设置有多条通风道4,通风道4呈网格排列且与屋顶接触,通风道4的高度从屋顶两侧向屋顶中部逐渐降低,通风道4的设计结构类似于倒扣的鸡蛋蛋托,倒扣的鸡蛋蛋托上面为蓄排水作用,下面起通风作用,蓄排水层1凹凸相间的结构使得留出了通风道4,有利于屋顶的通风隔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建筑能耗。隔离承重层2与基质层3之间设置有透水土工布层5,透水土工布层5铺设在隔离承重层2上面,防止泥沙透过隔离承重层2在蓄排水层1沉淀淤积。每条通风道4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空心凸起,空心凸起相互之间相连通,且空心凸起的高度从屋顶两侧向屋顶中部逐渐降低,空心凸起呈矩形。本实施例中蓄排水层1内蓄水空间由外向内的高度80mm、60mm、40mm等不等,蓄水空间的高度决定了最高蓄水高度由外向内依次为80mm、60mm和40mm。基质层3与蓄排水层1之间设置有导流无纺布6,当蓄排水层1与基质层3高度相等,本实施例均取0.1m,导流无纺布的毛细效应能够将蓄排水层1的水分导流至基质层3供植物吸收利用,无纺布生产用纤维主要是丙纶、涤纶。此外,还有锦纶、粘胶纤维、腈纶、乙纶、氯纶。蓄排水层1中设置有排水沟7,排水沟7呈相互垂直交叉,排水沟7使各层链接组合,保证整体稳定性。同时,将雨水排至屋顶排水天沟。基质层3包括第一基质层和第二基质层,第一基质层位于第二基质层上,第一基质层包括粒径2mm~5mm的粗砂,厚度40mm~50mm,第二基质层包括粒径5mm~10mm的砾石,厚度40mm~50mm,第二基质层对上层基质和颗粒污染物进行过滤,防止堵塞蓄排水层1。蓄排水层1和排水沟7的外表面均设置有保温层8,保温层8的材料包括聚氨酯板,综合考虑重量、使用温度及适用条件等多方面因素,选择聚氨酯板作为保温材料。由于蓄排水层1和排水沟7处在冬季有冰冻的风险,故将保温材料敷设于蓄排水层1和连接排水沟7的外表面。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在蓄排水层1中设置有导流无纺布6,使得蓄排水层1内有积水时能够更快将水分导流至基质层3供植物根系吸收利用。降雨充足时蓄排水层1可储存一定量的水,多余的水通过排水沟7排出;干旱缺水时,蓄排水层1内的水可通过导流无纺布6蒸发作用传导至基质层3供植物重新利用,减少灌溉次数、节约水资源并同时降低建筑能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绿色屋顶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绿色屋顶,所述屋顶上依次设置有蓄排水层(1)、隔离承重层(2)及基质层(3),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排水层(1)为屋顶与隔离承重层(2)形成的封闭空腔,蓄排水层(1)中设置有多条通风道(4),所述通风道(4)呈网格排列且与屋顶接触,通风道(4)的高度从屋顶两侧向屋顶中部逐渐降低;所述隔离承重层(2)与基质层(3)之间设置有透水土工布层(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绿色屋顶,所述屋顶上依次设置有蓄排水层(1)、隔离承重层(2)及基质层(3),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排水层(1)为屋顶与隔离承重层(2)形成的封闭空腔,蓄排水层(1)中设置有多条通风道(4),所述通风道(4)呈网格排列且与屋顶接触,通风道(4)的高度从屋顶两侧向屋顶中部逐渐降低;所述隔离承重层(2)与基质层(3)之间设置有透水土工布层(5)。2.如权利要求1所述绿色屋顶,其特征在于,所述每条通风道(4)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空心凸起,空心凸起相互之间相连通,且空心凸起的高度从屋顶两侧向屋顶中部逐渐降低。3.如权利要求2所述绿色屋顶,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凸起呈矩形。4.如权利要求1所述绿色屋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质层(3)与蓄排水层(1)之间设置有导流无纺布(6)。5.如权利要求1所述绿色屋顶,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勇翔朱艺林朱利刘强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