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器人集成显示屏散热支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789206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13 07: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散热支撑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机器人集成显示屏散热支撑结构,包括,支撑框体的顶板和侧板上部均设置螺纹孔和固定螺栓,固定螺栓设置在螺纹孔内,固定螺栓外端设置圆形手柄;支撑框体的底板自下而上依次设置循环制冷装置、冷却水层和送风室;循环制冷装置和冷却水层通过循环管连通,冷却水层和循环管内充满冷却水;制冷循环装置包括循环泵和制冷装置;送风室侧壁下端设置进风口,送风室顶部开口,送风室内设置散热风扇;支撑框体的底板前侧面设置散热按钮,散热按钮与循环泵、制冷装置和散热风扇电性相连;支撑框体的底板底部设置固定柱安装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调适应性强,散热性好,散热操作简单,且便于安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机器人集成显示屏散热支撑结构
本技术涉及散热支撑结构
,具体涉及一种机器人集成显示屏散热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人正逐渐走入平常百姓的生活,因此,可以和人进行互动、能够用于社交的机器人成为未来家用机器人的一个发展方向。这样的机器人通常需要具有一个拟人化的头部,该头部通常需要部署一些诸如可显示或可动作的电子部件,以及用于计算或控制的集成电路芯片。在实现上述技术方案的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为了使机器人的头部小巧,这样的机器人头部显示屏会要求有比较高的集成度,这就给机器人头部显示屏的散热问题带来了挑战。然而目前的大部分散热器,是以单独在发热部位贴合散热片的方式来进行散热的,这种散热方式比较单一、体型大、利用率低,不适于这样密集度较高的场合。另外,现有的散热器也不具备支撑骨架的作用,仅仅起到散热的作用,而机器人头部显示屏不仅有散热需求,还要求整个结构设计更加优化,例如机器人头部显示屏有散热需求的同时还需要被支撑,显然现有的散热器也不具备支撑骨架的作用。如中国专利号CN201620684017.8,申请日为2016年07月01日,公告日为2017年02月15日的技术专利中公开了一种散热支撑结构,其包括用于容纳发热源的壳体,所述壳体的面向所述发热源的壁面为内壁,所述壳体的背离所述发热源的壁面为外壁,所述发热源固定在导热部件上,所述导热部件固定在所述内壁上,在所述外壁上设有散热鳍,该技术采用增大散热面积的方式加强散热,但该技术的可调性差,被动散热方式的散热效果也差。
技术实现思路
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机器人集成显示屏散热支撑结构,能够有效地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可调适应性差和散热性差的问题。技术方案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机器人集成显示屏散热支撑结构,包括,所述支撑框体的顶板和侧板上部均设置螺纹孔和固定螺栓,所述固定螺栓设置在所述螺纹孔内,所述固定螺栓外端设置圆形手柄;所述支撑框体的底板自下而上依次设置循环制冷装置、冷却水层和送风室;所述循环制冷装置和所述冷却水层通过循环管连通,所述冷却水层和所述循环管内充满冷却水;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包括循环泵和制冷装置;所述送风室侧壁下端设置进风口,所述送风室顶部开口,所述送风室内设置散热风扇;所述支撑框体的底板前侧面设置散热按钮,所述散热按钮与所述循环泵、所述制冷装置和所述散热风扇电性相连;所述支撑框体的底板底部设置固定柱安装孔。更进一步地,所述圆形手柄表面设置带有防滑纹路的橡胶保护垫圈。更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框体的底板厚度大于顶板厚度。更进一步地,所述制冷装置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和蒸发器,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冷却水相接触。更进一步地,所述进风口内表面最低点与所述冷却水层的底部在同一平面上,所述冷却水层与所述送风室接触的顶板为导热性良好的金属板。更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柱安装孔与机器人底座上的固定柱结构相匹配,所述循环泵为WKY型液体循环泵。有益效果采用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知的公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散热效果好,能够快速降温散热。2、固定机器人头部显示屏的结构适应性强,可调节尺寸适应机器人头部显示屏大小。3、便于固定安装在机器人底座上。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内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安装了固定柱和显示屏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安装了固定柱和显示屏的底视结构示意图;图中的标号分别代表:1-支撑框体;2-固定螺栓;3-圆形手柄;4-冷却水层;5-送风室;6-循环管;7-冷却水;8-循环泵;9-制冷装置;10-进风口;11-散热风扇;12-散热按钮;13-固定柱安装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实施例本实施例的一种机器人集成显示屏散热支撑结构,包括支撑框体1,支撑框体1的顶板和侧板上部均设置螺纹孔和固定螺栓2,固定螺栓2设置在螺纹孔内,固定螺栓2外端设置圆形手柄3;支撑框体1的底板自下而上依次设置循环制冷装置、冷却水层4和送风室5;循环制冷装置和冷却水层4通过循环管6连通,冷却水层4和循环管6内充满冷却水7;制冷循环装置包括循环泵8和制冷装置9;送风室5侧壁下端设置进风口10,送风室5顶部开口,送风室5内设置散热风扇11;支撑框体1的底板前侧面设置散热按钮12,散热按钮12与循环泵8、制冷装置9和散热风扇11电性相连;支撑框体1的底板底部设置固定柱安装孔13;圆形手柄3表面设置带有防滑纹路的橡胶保护垫圈;支撑框体1的底板厚度大于顶板厚度;制冷装置9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和蒸发器,蒸发器与冷却水7相接触;进风口10内表面最低点与冷却水层4的底部在同一平面上,冷却水层4与送风室5接触的顶板为导热性良好的金属板;固定柱安装孔13与机器人底座上的固定柱结构相匹配,循环泵8为WKY型液体循环泵8。使用时,机器人头部显示屏壳体顶面和左右侧面设置与固定螺栓2相匹配的螺纹孔,将机器人头部显示屏放置在固定螺栓2内端之间的区域,使用固定螺栓2固定机器人头部显示屏的顶部和左右侧面,转动圆形手柄3即可操作。再将机器人底座的固定杆安装在固定柱安装孔13内,将支撑框体1固定在机器人底座上。机器人运行过程中产生热量,当散热困难时,连接外部电源,按下散热按钮12即可启动循环泵8、制冷装置9和散热风扇11运行,送风室5内的空气被来自冷却水层4的冷量快速冷却降温,实现散热。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会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机器人集成显示屏散热支撑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器人集成显示屏散热支撑结构,包括支撑框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体(1)的顶板和侧板上部均设置螺纹孔和固定螺栓(2),所述固定螺栓(2)设置在所述螺纹孔内,所述固定螺栓(2)外端设置圆形手柄(3);所述支撑框体(1)的底板自下而上依次设置循环制冷装置、冷却水层(4)和送风室(5);所述循环制冷装置和所述冷却水层(4)通过循环管(6)连通,所述冷却水层(4)和所述循环管(6)内充满冷却水(7);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包括循环泵(8)和制冷装置(9);所述送风室(5)侧壁下端设置进风口(10),所述送风室(5)顶部开口,所述送风室(5)内设置散热风扇(11);所述支撑框体(1)的底板前侧面设置散热按钮(12),所述散热按钮(12)与所述循环泵(8)、所述制冷装置(9)和所述散热风扇(11)电性相连;所述支撑框体(1)的底板底部设置固定柱安装孔(1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器人集成显示屏散热支撑结构,包括支撑框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体(1)的顶板和侧板上部均设置螺纹孔和固定螺栓(2),所述固定螺栓(2)设置在所述螺纹孔内,所述固定螺栓(2)外端设置圆形手柄(3);所述支撑框体(1)的底板自下而上依次设置循环制冷装置、冷却水层(4)和送风室(5);所述循环制冷装置和所述冷却水层(4)通过循环管(6)连通,所述冷却水层(4)和所述循环管(6)内充满冷却水(7);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包括循环泵(8)和制冷装置(9);所述送风室(5)侧壁下端设置进风口(10),所述送风室(5)顶部开口,所述送风室(5)内设置散热风扇(11);所述支撑框体(1)的底板前侧面设置散热按钮(12),所述散热按钮(12)与所述循环泵(8)、所述制冷装置(9)和所述散热风扇(11)电性相连;所述支撑框体(1)的底板底部设置固定柱安装孔(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钦云关珊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挥朝传动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