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786908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13 05: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包括基板,包含基板,包含可视区以及非可视区;形成在基板上的触控导电层,其包括复数条相互绝缘的第一方向电极和复数条第二方向电极,每条电极的至少一端均延伸有搭接部,其中第一方向电极和第二方向电极设置于所述可视区,搭接部设置于所述非可视区;折射率匹配层,所述折射率匹配层位于基板和触控导电层之间,所述折射率匹配层的折射率大于等于1.65,且小于等于1.72;装饰层,设置于所述基板的非可视区;暗色油墨,设置于所述基板的非可视区并且覆盖所述搭接部以及装饰层;以及印刷导线,设置于暗色油墨远离基板的表面并且与搭接部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触控面板具有整体视觉效果较好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触控面板
本技术涉及触控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触控面板。
技术介绍
近年来,触控面板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例如智能型手机、平板、笔记型计算机、车用装置等等。触控面板包括触控导电层,触控导电层的边缘设置搭接部,搭接部用于和印刷电路连接,为了遮挡搭接部美化外观,触控面板常配置装饰层覆盖搭接部,装饰层多采用白色油墨,触控导电层为触控面板的可视区域,装饰层为触控面板的非可视区域。然而,印刷电路在装饰层上面走线,印刷电路和装饰层的颜色不匹配导致触控面板在非可视区域的视觉效果不好。进一步的,传统的触控面板的触控导电层通常是由蚀刻一整层的导电层形成的图案化的电极层,由于电极层中有电极的区域(图案部分)和无电极的区域(非图案部分)对光线的折射率不同,使得外部光线入射至电极层再反射出来时,有电极的区域和无电极的区域反射率差异较大,将有可能导致电极图形可见,影响触控面板可视区域的视觉效果。综上两个原因使得现有的触控面板整体视觉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上述传统触控面板整体视觉效果不好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触控面板。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包括:基板,包含可视区以及非可视区;形成在基板上的触控导电层,其包括复数条相互绝缘的第一方向电极和复数条第二方向电极,每条电极的至少一端均延伸有搭接部,其中第一方向电极和第二方向电极设置于所述可视区,搭接部设置于所述非可视区;折射率匹配层,所述折射率匹配层位于基板和触控导电层之间,所述折射率匹配层的折射率大于等于1.65,且小于等于1.72;装饰层,设置于所述基板的非可视区;暗色油墨,设置于所述基板的非可视区并且覆盖所述搭接部以及装饰层;以及印刷导线,设置于暗色油墨远离基板的表面并且与搭接部电性连接。优选的,所述暗色油墨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装饰层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优选的,所述暗色油墨上设置有和所述搭接部对应的通孔以露出搭接部,所述通孔中设置有导电柱,所述第一方向电极以及第二方向电极经过所述导电柱和印刷导线电性连通。优选的,所述通孔的数量为复数个,所述导电柱的数量为复数个,所述导电柱设置于所述通孔内以连接该搭接部与该印刷导线。优选的,所述装饰层与所述搭接部相隔一间隙,所述暗色油墨还包含一延伸部,填入所述间隙内。优选的,所述装饰层包含第一层体和第二层体,所述第二层体设置于该第一层体之上,所述暗色油墨与所述第一层体以及第二层体接触。优选的,所述装饰层包含第一层体以及第二层体,所述第二层体设置于该第一层体之上且包覆该第一层体,所述第二层体与该暗色油墨接触,且该第二层体将该暗色油墨与该第一层体隔绝开来。优选的,所述触控导电层进一步包括一绝缘件,所述绝缘件设置于第一方向电极和第二方向电极之间以使第一方向电极和第二方向电极电性绝缘,所述绝缘件的折射率大于等于1.67,且小于等于1.85。优选的,所述绝缘件包括远离基板的第一表面以及和第一表面连接的侧面,所述第一表面和侧面连接处形成第一边缘,所述第一边缘为一非直线状。优选的,所述非直线状包括椭圆状、凹凸状以及波浪状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本技术提供的触控面板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提供的触控面板包括:基板,包含可视区以及非可视区;形成在基板上的触控导电层,其包括复数条相互绝缘的第一方向电极和复数条第二方向电极,每条电极的至少一端均延伸有搭接部,其中第一方向电极和第二方向电极设置于所述可视区,搭接部设置于所述非可视区;折射率匹配层,所述折射率匹配层位于基板和触控导电层之间,所述折射率匹配层的折射率大于等于1.65,且小于等于1.72;装饰层,设置于所述基板的非可视区;暗色油墨,设置于所述基板的非可视区并且覆盖所述搭接部以及装饰层;以及印刷导线,设置于暗色油墨远离基板的表面并且与搭接部电性连接。以该设计方式,通过增设有高折射率的折射率匹配层使得触控导电层中图案部分和非图案部分的光线反射率一致,使得触控面板中的电极图形可见度降低或不可见,从而改善触控面板可视区VA的视觉外观。进一步的,暗色油墨上走印刷导线,人眼不容易察觉印刷导线的存在,从而使得触控面板的非可视区NA的视觉效果较好。综上,整体改善了触控面板的视觉效果。2、提供的暗色油墨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装饰层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暗色油墨于该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该装饰层于该基板上的正投影,可以提升触控面板的非可视区NA的光密度,弥补装饰层光密度较低的问题。3、所述通孔的数量为复数个,所述导电柱的数量为复数个,所述导电柱设置于所述通孔内以连接该搭接部与该印刷导线。多个通孔的设置,使得成型的导电柱有多个,当其中一导电柱的结构断裂或制程不佳而无法电性连接搭接部与印刷导线时,可以透过其它的导电柱而维持搭接部与印刷导线电性连接,以提高电性连接可靠度。4、该装饰层包含一第一层体以及一第二层体,该第二层体设置于该第一层体之上且包覆该第一层体,该第二层体与该暗色油墨接触,且该第二层体将该暗色油墨与该第一层体隔绝开来。该设计方式可使得第二层体上表面更平整,方便后续在第二层体上形成暗色油墨。5、所述触控导电层进一步包括一绝缘件,所述绝缘件设置于第一方向电极和第二方向电极之间以使第一方向电极和第二方向电极电性绝缘,所述绝缘件的折射率大于等于1.67,且小于等于1.85。由于采用具有较高折射率的绝缘件,使得绝缘件和触控导电层的光线反射率相等或基本相等,则光线在入射绝缘件和触控导电层后,经过绝缘件和触控导电层折射后返回人眼时具有较小的反射率差值,降低绝缘件和触控导电层的视觉差异。6、所述绝缘件包括远离基板的第一表面以及和第一表面连接的侧面,所述第一表面和侧面连接处形成第一边缘,所述第一边缘为一非直线状。该设计方式也可以有效减少绝缘件的波浪形曲线和凹凸形曲线边缘反射回人眼的光线的数量和强度,有效降低绝缘件边缘的可见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上视示意图。图2是图1中Ⅰ-Ⅰ的剖面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第一导电单元、第二导电单元、绝缘件以及桥架的连接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层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3所示的绝缘件的一种变形设计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3所示的绝缘件的一种变形设计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所示的绝缘件的一种第一边缘的示意图。图8是图6所示的绝缘件的另一种第一边缘的示意图。图9是图6所示的绝缘件的另一种第一边缘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触控面板非可视区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触控面板非可视区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触控面板非可视区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本技术第五实施例的触控面板非可视区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本技术第六实施例的触控面板非可视区的结构示意图。图15是本技术第七实施例的触控面板非可视区的结构示意图。图16是本技术第八实施例的触控面板非可视区的结构示意图。图17是本技术第九实施例的触控面板非可视区的结构示意图。图18是本技术第十实施例的触控面板非可视区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触控面板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包含可视区以及非可视区;形成在基板上的触控导电层,其包括复数条相互绝缘的第一方向电极和复数条第二方向电极,每条电极的至少一端均延伸有搭接部,其中第一方向电极和第二方向电极设置于所述可视区,搭接部设置于所述非可视区;折射率匹配层,所述折射率匹配层位于基板和触控导电层之间,所述折射率匹配层的折射率大于等于1.65,且小于等于1.72;装饰层,设置于所述基板的非可视区;暗色油墨,设置于所述基板的非可视区并且覆盖所述搭接部以及装饰层;以及印刷导线,设置于暗色油墨远离基板的表面并且与搭接部电性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包含可视区以及非可视区;形成在基板上的触控导电层,其包括复数条相互绝缘的第一方向电极和复数条第二方向电极,每条电极的至少一端均延伸有搭接部,其中第一方向电极和第二方向电极设置于所述可视区,搭接部设置于所述非可视区;折射率匹配层,所述折射率匹配层位于基板和触控导电层之间,所述折射率匹配层的折射率大于等于1.65,且小于等于1.72;装饰层,设置于所述基板的非可视区;暗色油墨,设置于所述基板的非可视区并且覆盖所述搭接部以及装饰层;以及印刷导线,设置于暗色油墨远离基板的表面并且与搭接部电性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暗色油墨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装饰层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暗色油墨上设置有和所述搭接部对应的通孔以露出搭接部,所述通孔中设置有导电柱,所述第一方向电极以及第二方向电极经过所述导电柱和印刷导线电性连通。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数量为复数个,所述导电柱的数量为复数个,所述导电柱设置于所述通孔内以连接该搭接部与该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俊何加友连少芳
申请(专利权)人:宸鸿科技平潭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