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温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785396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13 03: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均温板,该均温板包括板体、金属块以及毛细组织。该板体内部呈中空状而形成一第一腔室,且该板体具有向该板体的外面突出的一突出部,其中,该突出部的内部形成一第二腔室。金属块设置于该第二腔室中且具有面向第一腔室的一第一表面。毛细组织暴露于第一腔室中,其设置于板体的内面上以及金属块的该第一表面上。藉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加速传导来自发热源的热量,优化均温板的热传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均温板
本技术涉及热传导
,尤其是涉及一种均温板。
技术介绍
现有的均温板为一种板状热管,于内部真空的环境内注入工作液体,藉由工作流体的液气相变化执行热交换的功能。现有的均温板具有板状外形,其一般由两相盖合的盖板所组成,利用大表面积的两板面分别作为受热端和散热端。均温板的内部则一般设有毛细组织(wickstructure)以加速工作流体的汽化和流动。中国台湾专利号I524047揭露一种具有复合毛细结构的均温板,复合毛细结构分别具有储液、传输和支撑功能。美国专利号6,082,443则揭露于均温板内设置金属网状的结构于两盖板之间以增加工作流体于气态时的辐射面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均温板,其内置贴近发热源的金属块,能够加速传导来自发热源的热量。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均温板,包括板体、金属块以及毛细组织,该板体内部呈中空状而形成一第一腔室,且该板体具有向该板体的外面突出的一突出部,其中,该突出部的内部形成一第二腔室;该金属块设置于该第二腔室中且具有面向该第一腔室的一第一表面;该毛细组织暴露于该第一腔室中,其设置于该板体的内面上以及该金属块的该第一表面上。较佳地,该金属块的该第一表面形成有与该毛细组织结合的多个呈平行或网状的沟槽、或多个柱状突起结构。较佳地,该多个沟槽或柱状突起结构以蚀刻方式形成。较佳地,该金属块以烧结方式或硬焊方式与该突出部结合,并且固定于该第二腔室中。较佳地,该毛细组织包括具有一第一毛细孔径的一第一毛细部和具有一第二毛细孔径的一第二毛细部,该第一毛细孔径和该第二毛细孔径相同或相异。较佳地,该第一毛细部和该第二毛细部为层叠地或相邻并排地设置于该板体的内面和该金属块的该第一表面上。较佳地,该第一毛细部和该第二毛细部为相邻并排时,该第二毛细部设置于该金属块的该第一表面上且该第一毛细部包围该第二毛细部并设置于该板体的内面,该第一毛细孔径大于该第二毛细孔径。较佳地,该板体由一第一盖板和具有该突出部的一第二盖板相对盖合,该第一毛细部贴附于该第一盖板的内面上并且该第二毛细部贴附于该第二盖板的内面上和该金属块的该第一表面上。较佳地,该第一毛细孔径大于该第二毛细孔径。较佳地,该均温板还包括分布于该第一腔室中并抵顶于该第一盖板和该第二盖板之间的支撑柱结构。较佳地,该支撑柱结构为一毛细结构或一实心结构或毛细结构与实心结构的结合。较佳地,该毛细组织为一编织网或由粉末烧结或部分为编织网部分由粉末烧结。较佳地,该均温板还于该第一腔室内设有工作流体,该毛细组织接触该工作流体。较佳地,该金属块以铜或金为材料。较佳地,该均温板还包括分布于该第一腔室中并抵顶于该板体的内面的多个支撑柱。较佳地,该多个支撑柱接触该毛细组织,且任一该支撑柱为一毛细结构或一实心结构或毛细结构与实心结构的结合。本技术均温板,其内置一金属块于贴近发热源的盖板中,从而加速传导来自发热源的热量,且均温板的两盖板内面和腔室中的支撑柱皆可覆有毛细结构或组织,盖板内面的毛细组织可具有相异的毛细孔径,以进一步优化均温板的热传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均温板的部分结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均温板的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均温板的另一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均温板的又一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均温板的再一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方便说明,本技术图式中的均温板的各结构、组织或部件不依其应用时的比例,而依据说明需要进行不等比例的放大,此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均温板的实施。本技术以下所称的金属块,是指具有连续、实心的固体结构,且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较佳地,以铜或金为材料的铜块或金块为主。其次,金属块的几何形状依据欲放置处的均温板的板体形状而定,其一或多个表面可以适当的方式,例如蚀刻的方式,形成呈平行或网状的沟槽、或多个柱状突起结构以加强和其它结构或组织结合、固定或利于其它结构或组织的形成。本技术以下所称的板体,是指外观上有相对的两个表面,且该两个表面的面积远大于两表面之间的侧壁面积,其一般可利用相盖合的两盖板组合而成。其次,依据相对作用可将两盖板区分成用以接触或贴近发热源的盖板和起散热作用的盖板,两者的几何形状可相同或相异,侧壁则可由两盖板至少之一一体成型地提供,但本技术不限于此。以下虽以平面绘制或说明两盖板,但任一盖板亦可依据需要而设计为弧形或其它形状。再者,板体的内部呈中空状而形成一中空腔室,为方便说明,宏观上由两盖板盖合且介于两板体之间的腔室为以下所称的第一腔室,至于利用任一盖板的板面凹凸轮廓所形成于板体内部的中空空间则为以下所称的第二腔室或第三腔室等等。本技术以下所称的毛细组织或结构,是指组织或结构中具有多个毛细孔或相连通的孔洞空穴,一般为编织网或粉末烧结或结合上述两者所形成,并且可用毛细孔径或毛细密度描述。当编织网具有较松散的交织分布或使用较大颗粒的粉末烧结时,毛细孔径大,毛细密度较低;反之毛细孔径小者,则毛细密度较高。可以理解地,此处的毛细孔径,以统计上的量测得到,可以以一数值或一数值范围表示,并非以每个毛细孔径皆完全相同为必要。图1为本技术的均温板的部分结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均温板的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均温板的另一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请参考图1至图3,均温板10包括一板体20和内置于板体20中的一金属块30,其中板体20包括一第一盖板22和具有一突出部26的一第二盖板24。于一实施例中,相对盖合的第一盖板22和第二盖板24界定了板体20内部的一中空空间,以第一腔室12表示;第二盖板24向板体20的外面突出的突出部26的内部则形成一第二腔室14。突出部26的几何形状、大小、位置和数量可依需求而定,图中仅为例示说明。其次,金属块30被设置于第二腔室14中,金属块30面向第一腔室12的表面于此标示为第一表面31。金属块30可藉由适当的方式,例如以烧结方式或硬焊方式和第二盖板24的突出部26结合,并固定于第二腔室14中。续参考图1至图3,本技术的均温板10在应用时,发热源40一般会接触第二盖板24的突出部26的外表面,故就均温板10来看,第二盖板24可视为受热端;相对地,第一盖板22则为散热端。本技术的均温板10内置金属块30,利用贴近发热源40的金属块30加速传导来自发热源40的热量。再者,图4为本技术的均温板的又一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请参考图2至图4,毛细组织50暴露于第一腔室12中,其设置于第一盖板22和第二盖板24的内面上以及金属块30的第一表面31上。第一腔室12内设有一工作流体(图上未绘),毛细组织50接触工作流体。其次,毛细组织50包括具有一第一毛细孔径的一第一毛细部52和具有一第二毛细孔径的一第二毛细部54,其中,第一毛细孔径和第二毛细孔径相同或相异。于一实施例中,第一毛细部52贴附形成于第一盖板22的内面221上,第二毛细部54则贴附形成于第二盖板24的内面241上和金属块30的第一表面31上,则第一毛细部52和第二毛细部54是层叠地设置于第二盖板24的内面241上和金属块30的第一表面31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均温板

【技术保护点】
一种均温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板体,其内部呈中空状而形成一第一腔室,且该板体具有向该板体的外面突出的一突出部,其中,该突出部的内部形成一第二腔室;金属块,其设置于该第二腔室中且具有面向该第一腔室的一第一表面;及毛细组织,暴露于该第一腔室中,其设置于该板体的内面上以及该金属块的该第一表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4.14 TW 1062052621.一种均温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板体,其内部呈中空状而形成一第一腔室,且该板体具有向该板体的外面突出的一突出部,其中,该突出部的内部形成一第二腔室;金属块,其设置于该第二腔室中且具有面向该第一腔室的一第一表面;及毛细组织,暴露于该第一腔室中,其设置于该板体的内面上以及该金属块的该第一表面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该金属块的该第一表面形成有与该毛细组织结合的多个呈平行或网状的沟槽、或多个柱状突起结构。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该多个沟槽或柱状突起结构以蚀刻方式形成。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该金属块以烧结方式或硬焊方式与该突出部结合,并且固定于该第二腔室中。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该毛细组织包括具有一第一毛细孔径的一第一毛细部和具有一第二毛细孔径的一第二毛细部,该第一毛细孔径和该第二毛细孔径相同或相异。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毛细部和该第二毛细部为层叠地或相邻并排地设置于该板体的内面和该金属块的该第一表面上。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毛细部和该第二毛细部为相邻并排时,该第二毛细部设置于该金属块的该第一表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安智陈志伟郭晋宏郭哲玮刘建富张天曜
申请(专利权)人:双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