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卜海平专利>正文

一种通用型空心板梁钢内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779197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12 23: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通用型空心板梁钢内模,其由四个侧模和2个中模,上侧模的下端连接上角板,下侧模的上端均连接下角板,上下角板均连接可调节支杆组合件A,两个可调节支杆组合件A之间通过调节铰链连接,上侧模和上中模以及下侧模和下中模均连接可调节支杆组合件B,两个可调节支杆组合件B之间通过拉杆铰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不同高度的空心板梁通过各级铰链及其可调节支杆组合件来调节一种通用型空心板梁钢内模的高度,同时使用配备的上调节板和下调节板对通用型空心板梁钢内模的高度增减进行对应的调节,通用性强、一模多用,重复利用,且拆装便捷;设有中模,可以增加侧模的刚度及稳定性;且中模拆卸后有较大空间,利于侧模闭合顺畅。

A general type inner die for hollow slab beam steel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universal type hollow beam steel mould, which is composed of four side mode and 2 mode, the lower side of the upper plate connection mode, the upper die side are connected by angle plate, upper and lower angle plate are connected with adjustable support rod assembly A, two adjustable strut assembly between A by connecting the upper mold and the upper adjusting hinge, and a lower die and a lower die die are connected with adjustable support rod assembly B, two adjustable support rod assembly through the pull rod is hinged between B.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 hollow slab with different height and adjustable hinge beam through all levels of support rod assembly to adjust a universal type hollow plate beam steel mould, while using the adjusting plate with and regulating plate height change on universal hollow plate girder steel inner mould of the corresponding the first mock exam, versatility, use, reuse, and convenient disassembly; a mold, can increase the side mold stiffness and stability; and in the mold after the demolition of a large space, conducive to the smooth side of the mold is clos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通用型空心板梁钢内模
本技术涉及一种通用型空心板梁钢内模,属于公路、市政桥梁空心板梁钢内模

技术介绍
在公路、市政桥梁施工中,桥梁单跨或多跨的20米及以下空心板梁,通常采用后张拉预制空心板梁,传统的空心板梁内模常采用充气胶囊内模、木制内模及泡沫塑料空心板内模。其中,充气胶囊内模在使用过程中,充气后气囊容易上浮产生变形,影响梁片形态,不能满足设计几何尺寸和质量要求;其次,木内模装拆不便,容易爆模,重复利用性差;而泡沫板内模强度低、成本高,梁体易产生变形。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既可一模多用,又可重复利用的通用型空心板梁钢内模。本技术通过下述方案实现:一种通用型空心板梁钢内模,其由左上侧模、左下侧模、右上侧模、右下侧模、上中模及下中模,所述左上侧模、所述左下侧模、所述右上侧模、所述右下侧模、上中模及下中模相互对接构成中空筒状结构,所述左上侧模和所述右上侧模的外侧下端连接上角板,所述左下侧模和所述右下侧模的外侧上端均连接下角板,所述上角板的下端以及所述下角板的上端均连接可调节支杆组合件A,两个所述可调节支杆组合件A之间通过调节铰链连接,所述左上侧模、所述右上侧模、所述上中模的下端以及所述左下侧模、所述右下侧模、所述下中模的上端均连接可调节支杆组合件B,上下对应的两个所述可调节支杆组合件B之间通过拉杆铰接,不同高度的空心板梁通过各级铰链及其可调节支杆组合件来调节通用型空心板梁钢内模的高度,同时使用配备的上调节板和下调节板对通用型空心板梁钢内模的高度增减进行对应的调节。所述上角板和所述下角板以及连接所述上角板和所述下角板的可调节支杆组合件A和调节铰链形成上下模的调节控制机构,所述可调节支杆组合件B和拉杆形成上下模的调节控制机构,启闭调节控制机构、调节控制机构与所述左上侧模、所述左下侧模、所述右上侧模、所述右下侧模、上中模及下中模形成整体,所述上角板和所述下角板的连接处为启闭端部。所述上调节板紧贴在所述左上侧模和所述右上侧模的启闭端部的内侧,所述下调节板紧贴在所述左下侧模和所述右下侧模的启闭端部的内侧,所述上调节板和所述下调节板在顺梁长方向上设置。所述上调节板和所述下调节板分别通过活动螺杆顶紧固定在所述上角板和所述下角板上,所述活动螺杆在顺梁长方向上间隔设置,不同高度的梁选用不同的上调节板和所述下调节板,所述上调节板的下端和所述下调节板的上端活动连接。所述上调节板和所述下调节板连接在通用型空心板梁钢内模的内侧。所述可调节支杆组合件A和所述可调节支杆组合件B均包括固定杆、活动杆以及连接固定杆和活动杆的铰链。所述上中模连接在所述左上侧模和所述右上侧模之间,并与所述左上侧模和所述右上侧模通过楔形结构对接,截面为45度,所述下中模连接所述左下侧模和所述右下侧模之间,并与左下侧模和所述右下侧模通过楔形结构对接,截面为45度。所述通用型空心板梁钢内模的两端设有用于通用型空心板梁钢内模与外模固定的固定端板,所述固定端板通过螺栓固定。所述拉杆在顺梁长方向分段安装,并在所述拉杆两端有拉环,所述可调节支杆组合件A、所述调节铰链、可调节支杆组合件B及所述拉杆是顺梁长方向间隔布置在同一横截面。所述通用型空心板梁钢内模的外轮廓为中间大,两端小,且不同高度空心板梁钢内模其高度不同,宽度一样。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技术一种通用型空心板梁钢内模设有各级铰链及其可调节支杆组合件来调节种通用型空心板梁钢内模的高度,通用性强,达到一模多用和重复利用的目的,同时使用配备的上调节板和下调节板对通用型空心板梁钢内模的高度增减进行对应的调节,使得内模与外模的接触面平整,光滑,且上调节板和下调节板能够跟随内模整体拖出梁外,当上角板和下角板刚好密闭连接时,则无需设置上调节板和下调节板;2、本技术一种通用型空心板梁钢内模设有中模,可以支撑左右上下侧模,增加侧模的刚度及稳定性;且中模拆卸后有较大空间,利于左右上下侧模闭合顺畅;3、本技术一种通用型空心板梁钢内模的控制机构使得左右上下侧模,中模以及调节侧板开启闭合顺畅,控制简便省力,只需要用卷扬机钩子勾住左右上下侧模、中模的拉杆向外拉动,则通过各自拉杆及其可调节支杆组合件就会在安装时展开,拆卸时闭合,达到展开闭合自如;4、本技术一种通用型空心板梁钢内模的外轮廓为中间大,两端小形成的空心板梁结构强度高;5、本技术一种通用型空心板梁钢内模分段安装,梁两端头设有固定端板,用于空心板梁钢内模与外模固定,从而增加空心板梁钢内模整体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通用型空心板梁钢内模的横向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通用型空心板梁钢内模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左上侧模,2为左下侧模,3为右上侧模,4为右下侧模,5为上中模,6为下中模,7为上角板,8为下角板,9为可调节支杆组合件A,10为调节铰链,11为可调节支杆组合件B,12为拉杆,13为上调节板,14为下调节板,15为固定端板,16为螺栓,17为拉环,18为活动螺杆,19为启闭端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图1-3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但本技术保护范围不局限所述内容。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且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率,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为了清楚,不描述实际实施例的全部特征,在下列描述中,不详细描述公知的功能和结构,因为它们会使本技术由于不必要的细节而混乱,应当认为在任何实际实施例的开发中,必须做出大量实施细节以实现开发者的特定目标,例如按照有关系统或有关商业的限制,由一个实施例改变为另一个实施例,另外,应当认为这种开发工作可能是复杂和耗费时间的,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仅仅是常规工作。一种通用型空心板梁钢内模,其由左上侧模1、左下侧模2、右上侧模3、右下侧模4、上中模5及下中模6,左上侧模1、左下侧模2、右上侧模3、右下侧模4、上中模5及下中模6相互对接构成中空筒状结构,左上侧模1和右上侧模3的外侧下端连接上角板7,左下侧模2和右下侧模4的外侧上端均连接下角板8,上角板7的下端以及下角板8的上端均连接可调节支杆组合件A9,两个可调节支杆组合件A9之间通过调节铰链10连接,左上侧模1、右上侧模3、上中模5的下端以及左下侧模2、右下侧模4、下中模6的上端均连接可调节支杆组合件B11,上下对应的两个可调节支杆组合件B11之间通过拉杆12铰接,不同高度的空心板梁通过各级铰链及其可调节支杆组合件来调节通用型空心板梁钢内模的高度,同时使用配备的上调节板13和下调节板14对通用型空心板梁钢内模的高度增减进行对应的调节。上角板7和下角板8以及连接上角板7和下角板8的可调节支杆组合件A9和调节铰链10形成上下模的启闭调节控制机构,可调节支杆组合件B11和拉杆12形成上下模的调节控制机构,启闭调节控制机构、调节控制机构与左上侧模1、左下侧模2、右上侧模3、右下侧模4、上中模5及下中模6形成整体,上角板7和下角板8的连接处为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通用型空心板梁钢内模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通用型空心板梁钢内模,其特征在于:其由左上侧模(1)、左下侧模 (2)、右上侧模(3)、右下侧模(4)、上中模(5)及下中模(6),所述左上侧模(1)、所述左下侧模(2)、所述右上侧模(3)、所述右下侧模(4)、上中模(5)及下中模(6)相互对接构成中空筒状结构,所述左上侧模(1)和所述右上侧模(3)的外侧下端连接上角板(7),所述左下侧模(2)和所述右下侧模(4)的外侧上端均连接下角板(8),所述上角板(7)的下端以及所述下角板(8)的上端均连接可调节支杆组合件A(9),两个所述可调节支杆组合件A(9)之间通过调节铰链(10)连接,所述左上侧模(1)、所述右上侧模(3)、所述上中模(5)的下端以及所述左下侧模(2)、所述右下侧模(4)、所述下中模(6)的上端均连接可调节支杆组合件B(11),上下对应的两个所述可调节支杆组合件B(11)之间通过拉杆(12)铰接,不同高度的空心板梁通过各级铰链及其可调节支杆组合件来调节通用型空心板梁钢内模的高度,同时使用配备的上调节板(13)和下调节板(14)对通用型空心板梁钢内模的高度增减进行对应的调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通用型空心板梁钢内模,其特征在于:其由左上侧模(1)、左下侧模(2)、右上侧模(3)、右下侧模(4)、上中模(5)及下中模(6),所述左上侧模(1)、所述左下侧模(2)、所述右上侧模(3)、所述右下侧模(4)、上中模(5)及下中模(6)相互对接构成中空筒状结构,所述左上侧模(1)和所述右上侧模(3)的外侧下端连接上角板(7),所述左下侧模(2)和所述右下侧模(4)的外侧上端均连接下角板(8),所述上角板(7)的下端以及所述下角板(8)的上端均连接可调节支杆组合件A(9),两个所述可调节支杆组合件A(9)之间通过调节铰链(10)连接,所述左上侧模(1)、所述右上侧模(3)、所述上中模(5)的下端以及所述左下侧模(2)、所述右下侧模(4)、所述下中模(6)的上端均连接可调节支杆组合件B(11),上下对应的两个所述可调节支杆组合件B(11)之间通过拉杆(12)铰接,不同高度的空心板梁通过各级铰链及其可调节支杆组合件来调节通用型空心板梁钢内模的高度,同时使用配备的上调节板(13)和下调节板(14)对通用型空心板梁钢内模的高度增减进行对应的调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用型空心板梁钢内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角板(7)和所述下角板(8)以及连接所述上角板(7)和所述下角板(8)的可调节支杆组合件A(9)和调节铰链(10)形成上下模的启闭调节控制机构,所述可调节支杆组合件B(11)和拉杆(12)形成上下模的调节控制机构,启闭调节控制机构、调节控制机构与所述左上侧模(1)、所述左下侧模(2)、所述右上侧模(3)、所述右下侧模(4)、上中模(5)及下中模(6)形成整体,所述上角板(7)和所述下角板(8)的连接处为启闭端部(19)。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通用型空心板梁钢内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调节板(13)紧贴在所述左上侧模(1)和所述右上侧模(3)的启闭端部(19)的内侧,所述下调节板(14)紧贴在所述左下侧模(2)和所述右下侧模(4)的启闭端部(1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卜海平程宝国耿学军谢荣震
申请(专利权)人:卜海平中建一局集团第二建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