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触式钢筋绑扎夹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762340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09 06: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将直角交叉的上部筋与下部筋绑扎的绑扎夹子,更详细地涉及结构简单,制造容易,从钢筋中不脱离,设置容易的一触式绑扎夹子。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包括:一对的侧部件,以规定间隔相互隔开,与上部筋倾斜成规定角度;上部部件,形成有半径与上部筋的半径相同的半圆形的上部筋结合槽,上述上部筋结合槽的下部开放;以及下部部件,形成有半径与下部筋的半径相同的半圆形的下部筋结合槽,上述下部筋结合槽的上部开放,对于连接上述上部筋结合槽的上部与下部筋结合槽的下端的线而言,垂直距离等于上部筋直径与下部筋直径之和,并与上部筋的长度方向垂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一触式钢筋绑扎夹子
本专利技术涉及将直角交叉的上部筋与下部筋绑扎的绑扎夹子,更详细地涉及结构简单,制造容易,从钢筋中不脱离,设置容易的一触式绑扎夹子。
技术介绍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物的内部布置钢筋,通常沿着不同方向交叉地布置钢筋。一般而言,利用钢筋绑扎件,用钢丝等绑扎线,捆绑钢筋交叉部来进行绑扎。这种工作存在需要较多时间,工作繁琐,绑扎状态不均匀的问题。并且,如图1的(a)所示,提供如下的钢筋支架,绑扎交叉布置的钢筋,在一侧形成下位钢筋支架,使得钢筋从模板底部配置于规定高度,并成为倒U字形的板体。但是,对于如上所述的钢筋支架而言,由于下部筋向钢筋支架的一侧倾斜地绑扎,因此钢筋支架不平衡而倾斜,由此钢筋有可能从钢筋支架中脱离。据此,如图1的(b)所示,揭示一种在钢筋支架后方具有弹性翼部来防止钢筋脱离的钢筋支架(授权专利10-1129961号),但是随着具有弹性的材质弹性翼部结合,结构随之变复杂,制造不易,因此制造成本不得不上涨。并且,由于这种钢筋支架也是下部筋倾向于一侧,因此钢筋支架向一侧倾斜,根据钢筋的厚度或重量,弹性翼部扛不住其重量,会发生变形,由此存在从钢筋中脱离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的一触式钢筋绑扎夹子,均衡地支撑垂直交叉的上下部筋的绑扎部,使其位于中间,不脱离地绑扎钢筋,无需弹性翼部,结构简单,通过过盈配合方式坚固地绑扎上下部筋。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优选实施例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的一触式钢筋绑扎夹子,用于绑扎直角交叉的上部筋与下部筋,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对的侧部件,以规定间隔相互隔开,与上部筋倾斜成规定角度;上部部件,用于连接上述侧部件的上端,并形成有半径与上部筋的半径相同的半圆形的上部筋结合槽,上述上部筋结合槽的下部开放,使得上部筋插入结合在上述上部筋结合槽的下部前端;以及下部部件,垂直地突出形成在上述侧部件的下部一侧端,并形成有半径与下部筋的半径相同的半圆形的下部筋结合槽,上述下部筋结合槽的上部开放,使得下部筋沿着与上部筋垂直的方向插入结合在上述下部筋结合槽的上部对于连接上述上部筋结合槽的上部与下部筋结合槽的下端的线而言,垂直距离等于上部筋直径与下部筋直径之和,并与上部筋的长度方向垂直。在其他优选实施例的本专利技术中,提供如下的一触式钢筋绑扎夹子,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下部部件的端部,向上部突出形成用于防止下部筋脱离的挡止部。在其他优选实施例的本专利技术中,提供如下的一触式钢筋绑扎夹子,其特征在于,对于上述挡止部而言,下端开放,截面呈倒U字形状。在其他优选实施例的本专利技术中,提供如下的一触式钢筋绑扎夹子,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上部筋结合槽的上部后端具有与上部筋的上面相紧贴地倾斜的翼部。在其他优选实施例的本专利技术中,提供如下的一触式钢筋绑扎夹子,其特征在于,上述上部筋结合槽由两个并排形成。在其他优选实施例的本专利技术中,提供如下的一触式钢筋绑扎夹子,其特征在于,上述一触式钢筋绑扎夹子根据上部筋及下部筋结合槽的直径,颜色不同。在其他优选实施例的本专利技术中,提供如下的一触式钢筋绑扎夹子,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一触式钢筋绑扎夹子的一侧附着无线射频识别(RFID)芯片。专利技术的效果仅通过一触式的简单的工作过程,过盈配合于直交的上下部筋,固定上下部筋的绑扎部,使其可固定于钢筋绑扎夹子的中间。由此,即使受到外部冲击,也不会从钢筋中脱离,可稳定而坚固地固定。并且,根据钢筋的不同直径或者不同组合,采用不同颜色,由此可容易确认钢筋布置状态。而且,当内装无线射频识别(RFID)芯片时,可快速确认所布置的钢筋的信息,混凝土施工后,也可以无受损地全面确认钢筋的种类及布置位置等,由此可进行非破坏性检查。附图说明图1为表示以往钢筋支架的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触式钢筋绑扎夹子的立体图。图3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触式钢筋绑扎夹子的紧固顺序的侧视图。图4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触式钢筋绑扎夹子的紧固状态的立体图。图5为表示具有挡止部的本专利技术的一触式钢筋绑扎夹子的紧固顺序的侧视图。图6为表示具有下端开放的挡止部的本专利技术的一触式钢筋绑扎夹子的立体图。图7为表示具有翼部的本专利技术的一触式钢筋绑扎夹子的立体图。图8为图7的侧视图。图9为表示具有一对的上部筋结合槽的本专利技术的一触式钢筋绑扎夹子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实现如上所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触式钢筋绑扎夹子,用于绑扎直角交叉的上部筋与下部筋,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对的侧部件,以规定间隔相互隔开,与上部筋倾斜成规定角度;上部部件,用于连接上述侧部件的上端,并形成有半径与上部筋的半径相同的半圆形的上部筋结合槽,上述上部筋结合槽的下部开放,使得上部筋插入结合在上述上部筋结合槽的下部前端;以及下部部件,垂直地突出形成在上述侧部件的下部一侧端,并形成有半径与下部筋的半径相同的半圆形的下部筋结合槽,上述下部筋结合槽的上部开放,使得下部筋沿着与上部筋垂直的方向插入结合在上述下部筋结合槽的上部,对于连接上述上部筋结合槽的上部与下部筋结合槽的下端的线而言,垂直距离等于上部筋直径与下部筋直径之和,并与上部筋的长度方向垂直。以下,根据附图及优选实施例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图2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触式钢筋绑扎夹子的立体图,图3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触式钢筋绑扎夹子的紧固顺序的侧视图,图4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触式钢筋绑扎夹子的紧固状态的立体图。如图2至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用于绑扎直角交叉的上部筋100与下部筋200,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对的侧部件11,以规定间隔相互隔开,与上部筋100倾斜成规定角度;上部部件12,用于连接上述侧部件11的上端,并形成有半径与上部筋100的半径相同的半圆形的上部筋结合槽121,上述上部筋结合槽121的下部开放,使得上部筋100插入结合在上述上部筋结合槽121的下部前端;以及下部部件13,垂直地突出形成在上述侧部件11的下部一侧端,并形成有半径与下部筋200的半径相同的半圆形的下部筋结合槽131,上述下部筋结合槽131的上部开放,使得下部筋200沿着与上部筋100垂直的方向插入结合在上述下部筋结合槽131的上部,对于连接上述上部筋结合槽121的上部与下部筋结合槽131的下端的线而言,垂直距离d3等于上部筋直径d1与下部筋直径d2之和,并与上部筋100的长度方向垂直。一对的上述侧部件11以规定间隔隔开设置,使得上述上部筋100从下部插入。上述侧部件11与上述上部筋100、下部筋200相结合时,以规定角度倾斜于垂直线,使得上述上部筋结合槽121及上述下部筋结合槽131的中心线与上部筋100、下部筋200的结合位置成一致。此时,上述侧部件11的角度根据所结合的上部筋100、下部筋200的直径,有可能分别不同。上述上部部件12用于连接上述一对的侧部件11的上端,在下部形成有供上部筋100插入的上部筋结合槽121。上述上部筋结合槽121的下部开放,上述上部筋结合槽121形成为与上述上部筋100相同的直径的半圆形,供上述上部筋100插入的同时上部筋100的上部紧贴地形成。上述下部部件13分别与上述一对的侧部件11一侧垂直地平行,即,与上部筋100平行地突出形成,在各下部部件13上面形成与下部筋200的半径相同的半圆形的下部筋结合槽131,上述下部筋结合槽131的上部开放,与上述上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触式钢筋绑扎夹子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一触式钢筋绑扎夹子,用于绑扎直角交叉的上部筋(100)与下部筋(200),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对的侧部件(11),以规定间隔相互隔开,与上部筋(100)倾斜成规定角度;上部部件(12),用于连接上述侧部件(11)的上端,并形成有半径与上部筋(100)的半径相同的半圆形的上部筋结合槽(121),上述上部筋结合槽(121)的下部开放,使得上部筋(100)插入结合在上述上部筋结合槽(121)的下部前端;以及下部部件(13),垂直地突出形成在上述侧部件(11)的下部一侧端,并形成有半径与下部筋(200)的半径相同的半圆形的下部筋结合槽(131),上述下部筋结合槽(131)的上部开放,使得下部筋(200)沿着与上部筋(100)垂直的方向插入结合在上述下部筋结合槽(131)的上部,对于连接上述上部筋结合槽(121)的上部与下部筋结合槽(131)的下端的线而言,垂直距离(d3)等于上部筋直径(d1)与下部筋直径(d2)之和,并与上部筋(100)的长度方向垂直。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3.20 KR 10-2015-00388641.一种一触式钢筋绑扎夹子,用于绑扎直角交叉的上部筋(100)与下部筋(200),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对的侧部件(11),以规定间隔相互隔开,与上部筋(100)倾斜成规定角度;上部部件(12),用于连接上述侧部件(11)的上端,并形成有半径与上部筋(100)的半径相同的半圆形的上部筋结合槽(121),上述上部筋结合槽(121)的下部开放,使得上部筋(100)插入结合在上述上部筋结合槽(121)的下部前端;以及下部部件(13),垂直地突出形成在上述侧部件(11)的下部一侧端,并形成有半径与下部筋(200)的半径相同的半圆形的下部筋结合槽(131),上述下部筋结合槽(131)的上部开放,使得下部筋(200)沿着与上部筋(100)垂直的方向插入结合在上述下部筋结合槽(131)的上部,对于连接上述上部筋结合槽(121)的上部与下部筋结合槽(131)的下端的线而言,垂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亨燮韩受益
申请(专利权)人:蜘蛈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