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759437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09 04: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连接器。在该连接器中,一第一端子的一第一接触部包括沿一插入凸部的一插入方向直线延伸的一第一直线部以及所述第一直线部的一第一末端部;一第二端子的一第一接触部包括沿一插入凸部的一插入方向直线延伸的一第二直线部以及所述第二直线部的一第二末端部;其中,当一插入凸部插入一插入凹部从而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实现一完全对接状态时,所述第二端子的第一接触部的第二直线部的第二末端部位于比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接触部的第一直线部的第一末端部更高的位置,即在插入凸部的插入方向的更前侧。当对接解除时,即使一力施加为使一第二连接器相对一第一连接器在宽度方向倾斜,一第一端子也不会被卷起,这样做使可靠性提高。

Connector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 connector. In the connector, a first contact portion of a first terminal includes a first line along a convex part of the insertion into the direction of a straight line and the first line of a first end part; a second end portion includes a convex portion inserted along a straight line extending into the direction of a straight line and second the second line of a first contact portion of a terminal second; among them, when an insert is inserted to achieve a complete docking convex state inserted into the concave part and the first connector and the second connector, the second end of the first contact part of the second terminal of the second line of higher than in the first end of the first the first line contact part of the first terminal of the position, insert the convex part of the insertion direction more front. When the joint is removed, even if the force is a second connector relative to a first connector tilt in the width direction, a first terminal will not be rolled up, it improves the reliabil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
技术介绍
通常,已使用诸如板对板连接器等连接器将一对平行电路板电连接在一起。这些类型的连接器被安装于成对电路板上的各相互对向的表面且对接在一起从而被连接(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图7是示出一常规连接器的一剖面图。在图中,811是安装于一第一电路板891上的一第一连接器的一第一基座,而911是安装于一第二电路板991上的一第二连接器的一第二基座。第一电路板891和第二电路板991通过将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对接在一起而电连接。此外,一第一端子861安装于第一基座811,而与第一端子861接触的一第二端子961安装于第二基座911。端子861设置有:一第一接触部865和一第二接触部866,两者相互对向;以及一连接部864,用于将第一接触部865和第二接触部866连接。另外,当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对接在一起时,第二端子961被第一接触部865和第二接触部866从两侧挟持,如图所示,这使第一端子861与第二端子961之间维持接触。应注意的是,由于当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之间的对接解除时,第二连接器相对于第一连接器上升,因此存在位于第一端子861的一自由端的第一接触部865将被相对上升的第二端子961的一第一接触部965拖拽并卷起的风险。然而,由于一悬设部813a从上方与第一接触部865重叠,悬设部813a从位于第一基座81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的一岛部813的一上端突出,因此阻止第一接触部865向上移动并因此阻止被卷起。[专利文献1]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号JP2004-119048。然而,在常规连接器的对接解除时,在力施加为使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在宽度方向相对彼此倾斜的一状态下,第二连接器相对第一连接器上升时,第一接触部865可能被卷起。由于当力施加为使第二连接器相对第一连接器在宽度方向倾斜时第二端子961的第一接触部965以一倾斜状态相对上升,因此第一端子861的第一接触部865被斜的第一接触部965提升,且由此受到一非常大的向上的力。因此,从上方与第一接触部865重叠的第一基座811的悬设部813a不能抵抗向上的力,并且变形或破损,因此第一接触部865被卷起。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文的一目的是通过提供一高可靠性的连接器来解决上述的已有问题,其中即使当一力施加为使一第二连接器相对一第一连接器在宽度方向倾斜时,一第一端子也不会卷起。由此,一种连接器设置有:一第一连接器,其包括一第一端子以及一第一基座,所述第一基座形成有一插入凹部,所述第一端子设置于所述插入凹部中;以及一第二连接器,其包括与所述第一端子接触的一第二端子以及一第二基座,所述第二端子设置于所述第二基座中,且一插入凸部形成于所述第二基座,所述插入凸部插入所述插入凹部。其中,所述第一端子包括:一第一接触部,设置于所述插入凹部的一个侧面;以及一第二接触部,设置于所述插入凹部的另一个侧面,所述第一接触部包括沿所述插入凸部的一插入方向直线延伸的一第一直线部以及所述第一直线部的一第一末端部。所述第二端子包括:一第一接触部,设置于所述插入凸部的一个侧面,并且与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接触部接触;以及一第二接触部,设置于所述插入凸部的另一个侧面,并且与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二接触部接触,并且所述第二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包括沿所述插入凸部的插入方向直线延伸的一第二直线部以及所述第二直线部的一第二末端部。而且其中,当所述插入凸部插入所述插入凹部,并且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处于一完全对接状态时,所述第二端子的第一接触部的第二直线部的第二末端部位于比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接触部的第一直线部的第一末端部更高的位置,从而位于所述插入凸部的插入方向的更前侧。此外,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具有一大体J形的形状,并且所述第一接触部的第一直线部的第一末端部是在完全对接状态下不与所述第二端子的第一接触部接触的一自由端。此外,在又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包括与所述第一直线部的第一末端部的相反侧的一端部连接的一弯曲部,并且所述第一基座包括与所述弯曲部接触或接近的一悬设部。此外,在再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包括:一第一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插入凹部的一底部,用于将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连接;所述第二端子包括:一第二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插入凸部的一顶部,用于将所述第二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连接;并且在完全对接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彼此分离。所述连接器提供了高可靠性,从而当对接解除时,即使一力施加为使第二连接器相对第一连接器在宽度方向倾斜,第一端子也不会卷起。附图说明图1是从一对接面侧观察到的一立体图,其为本实施例的一第一连接器的一立体图。图2是从一对接面侧观察到的一立体图,其为本实施例的一第二连接器的一立体图。图3是示出在一连接器对接过程中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一立体图。图4是示出本实施例的连接器对接过程的完成状态的一视图。图5是示出本实施例的连接器对接完成的一状态的一剖面图,且是示出沿图4中的线A-A作出的一剖面的一视图。图6(a)和图6(b)是示出图5中的左侧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一对视图,并示出当本实施例中的连接器被倾斜移出时的一状态,其中图6(a)是示出一第一端子和一第二端子的一完全对接状态的一视图,以及图6(b)是示出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开始倾斜移出时的一视图。图7是示出一常规连接器的一剖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连接器11、811:第一基座12:凹部12a、113:凹槽部13:第一凸部13a、14a:上表面13b、813a:悬设部14:侧壁部15a:第一端子收容内侧腔15b:第一端子收容外侧腔21:第一突出端部21b:端壁部21c:侧壁延长部22:对接凹部26:第一支架保持凹部51:第一增强支架52:第一本体部53:连接臂部54:侧方引导部55:接触臂部56:板连接部61、861:第一端子62、162:尾部63:被保持部64:下侧连接部65、165、865、965:第一接触部65a、165a:弯曲部65b、165b:第一直线部、第二直线部65c、165c:下端部66、166、866:第二接触部67:上侧连接部68:内侧连接部101:第二连接器111、911:第二基座112:第二凸部122:第二突出端部151:第二增强支架152:第二本体部154:侧方覆盖部155:接触侧板部156:板连接部157:中央覆盖部158:保持用突出片161、961:第二端子163:本体部164、864:连接部168:过渡表面部813:岛部891:第一电路板991:第二电路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从一对接面侧观察到的一立体图,其为本实施例的一第一连接器的一立体图。在图中,1是本实施例的一连接器,且是作为一对板对板连接器之一的一第一连接器。第一连接器1是一表面安装型连接器,其安装于作为一安装部件的一第一板(在图中未示出)的表面上,且与后述的作为一配对(counterpart)连接器的一第二连接器101对接。此外,第二连接器101是这对板对板连接器中的另一连接器,且是一表面安装型连接器,其安装于作为一安装部件的一第二板(在图中未示出)的表面。应注意的是,尽管第一连接器1和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连接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器,包括:一第一连接器,其包括一第一端子以及一第一基座,所述第一基座形成有一插入凹部,所述第一端子设置于所述插入凹部;以及一第二连接器,包括与所述第一端子接触的一第二端子以及一第二基座,所述第二端子设置于所述第二基座,且一插入凸部形成于所述第二基座以插入所述插入凹部;其中,所述第一端子包括:一第一接触部,设置于所述插入凹部的一个侧面;以及一第二接触部,设置于所述插入凹部的另一个侧面,且所述第一接触部包括沿所述插入凸部的一插入方向直线延伸的一第一直线部以及所述第一直线部的一第一末端部,所述第二端子包括:一第一接触部,设置于所述插入凸部的一个侧面,并且与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接触部接触;以及一第二接触部,设置于所述插入凸部的另一个侧面,并且与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二接触部接触,并且所述第二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包括沿所述插入凸部的插入方向直线延伸的一第二直线部以及所述第二直线部的一第二末端部,而且其中,当所述插入凸部插入所述插入凹部而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处于一完全对接状态时,所述第二端子的第一接触部的第二直线部的第二末端部在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接触部的第一直线部的第一末端部的上方,从而位于所述插入凸部的插入方向的更前侧。...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5.13 JP 2016-0970461.一种连接器,包括:一第一连接器,其包括一第一端子以及一第一基座,所述第一基座形成有一插入凹部,所述第一端子设置于所述插入凹部;以及一第二连接器,包括与所述第一端子接触的一第二端子以及一第二基座,所述第二端子设置于所述第二基座,且一插入凸部形成于所述第二基座以插入所述插入凹部;其中,所述第一端子包括:一第一接触部,设置于所述插入凹部的一个侧面;以及一第二接触部,设置于所述插入凹部的另一个侧面,且所述第一接触部包括沿所述插入凸部的一插入方向直线延伸的一第一直线部以及所述第一直线部的一第一末端部,所述第二端子包括:一第一接触部,设置于所述插入凸部的一个侧面,并且与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接触部接触;以及一第二接触部,设置于所述插入凸部的另一个侧面,并且与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二接触部接触,并且所述第二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包括沿所述插入凸部的插入方向直线延伸的一第二直线部以及所述第二直线部的一第二末端部,而且其中,当所述插入凸部插入所述插入凹部而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处于一完全对接状态时,所述第二端子的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泽望
申请(专利权)人:莫列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美国,US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