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冷器及冷凝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753558 阅读: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09 01: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过冷器及冷凝器,过冷器包括:壳体,壳体内限定出过冷腔;隔板,隔板设在过冷腔内以将过冷腔分隔成先冷腔和后冷腔,隔板的两端分别设有连通先冷腔和后冷腔的换向口。其中,先冷腔内设有第一支撑板,第一支撑板上设有用于支撑换热管的装配孔。冷凝器包括:左管板和右管板,左管板和右管板间隔开相对设置,左管板和右管板上分别设有朝向彼此的套筒;过冷器,过冷器的两端分别套在左管板和右管板上的套筒内。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过冷器,结构简单、制造方便并且能够吸收较大的冷量。

Supercooler and condenser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subcooler condenser and cooler, which comprises a shell defining a cooling cavity; partition, partition is arranged in the cold chamber to cooling cavity into the first cavity after the cold and cold cavity baffle are respectively arranged at both ends of the first connecting cavity and the cavity after the cold cold reversing port. The first support plate is provided with the first support plate, and an assembly hole for supporting the heat transfer tube is provided on the first support plate. The condenser includes the left tube plate and the right tube plate, and the left tube plate and the right tube plate are spaced apart, and the left tube plate and the right tube plate are respectively provided with sleeves facing to each other. The two ends of the supercooler are respectively sleeved on the sleeve of the left tube plate and the right tube plate. The supercooling device based on the practical example of the utility model is simple in structure, convenient in manufacture and can absorb large amount of cool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过冷器及冷凝器
本技术涉及制冷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过冷器及冷凝器。
技术介绍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用户对于冷水机组的能效要求也来越高。提高冷水机组能效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提高压缩机效率、优化两器设计、提高蒸发温度、降低冷凝温度等等。增加冷凝器过冷度也是提高冷水机组能效的一种常用手段,通常,冷凝器过冷度提高1度,机组能力能够提升1%,机组能效也会有很大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过冷器,该过冷器结构简单、制造方便并且能够吸收较大的冷量。本技术还旨在提出一种具有上述过冷器的冷凝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过冷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限定出过冷腔;隔板,所述隔板设在所述过冷腔内以将所述过冷腔分隔成先冷腔和后冷腔,所述隔板的两端分别设有连通所述先冷腔和所述后冷腔的换向口;其中,所述壳体上设有连通所述先冷腔的进口以及连通所述后冷腔的出口,所述先冷腔内设有对应所述进口设置以将从所述进口流入的冷媒分流的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设有用于支撑换热管的装配孔。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过冷器,通过设置隔板和第一支撑板以实现分流,过冷器结构简单,制造方便并且能够实现较大的过冷度。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形成为长条形,所述隔板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具体地,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隔板垂直设置。由此,可有利于将经所述进口流入的冷媒分成较为均匀的两股。可选地,所述过冷器还可以包括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设在所述后冷腔内且对应所述出口设置,所述第二支撑板上设有用于支撑换热管的装配孔。这样的设计可以防止分成两股的冷媒在所述后冷腔的出口汇合时出现冲击导致的冷媒旁通。具体地,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共面且为一体成型件,这样可以使得支撑板的安装较为便捷。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出口设在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过冷器还包括积液板,所述积液板设在所述壳体下且对应所述出口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过冷器还包括两个配合板,所述两个配合板间隔开地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内部位于所述两个配合板之间的部分构成所述过冷腔,所述隔板连接在所述两个配合板之间,每个所述配合板上设有用于支撑换热管的装配孔。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得换热管安装的更为稳定,而且可以防止冷媒旁通的情况出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冷凝器,包括:左管板和右管板,所述左管板和所述右管板间隔开相对设置,所述左管板和所述右管板上分别设有朝向彼此的套筒;过冷器,所述过冷器为根据本技术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过冷器,所述过冷器的两端分别套在所述左管板和所述右管板上的所述套筒内;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穿过所述过冷器设置。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冷凝器,所述冷凝器结构简单,冷凝温度较低。具体地,所述左管板与所述过冷器的端面之间间隙范围为0-3mmmm,所述右管板与所述过冷器的端面之间间隙范围为0-3mm。预留的间隙可以使得所述过冷器很便捷地装配在所述左管板和所述右管板上,并且保证了装配完毕后,所述过冷器不会出现冷媒旁通的现象。具体地,所述换热管胀接连接在所述过冷器上。这样的连接方式较为简单,不存在较复杂的连接结构,简化了过冷器的结构。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过冷器的立体图,该图中过冷器倒置且隐藏了壳体底部。图2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过冷器的主视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过冷器的局部结构仰视图。图4是图2的沿A-A方向的局部剖视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过冷器的剖视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过冷器的立体图,该图中过冷器倒置且隐藏了壳体底部。图7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冷凝器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冷凝器100、过冷器1、壳体11、进口111、先冷腔112、后冷腔113、换向口114、出口115、隔板12、第一支撑板13、装配孔14、第二支撑板15、积液板16、配合板17、左管板2、右管板3、套筒4。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上”、“下”、“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参考图1-图7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过冷器1及冷凝器100。如图所示1,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过冷器1,包括:壳体11、隔板12和第一支撑板13。如图4所示,壳体11内限定出过冷腔,冷媒沿过冷腔流通并可与过冷腔内换热管进行换热,换热时冷媒可吸收换热管的冷量。隔板12设在过冷腔内并将过冷腔分为两个腔体,冷媒进入过冷腔后先流经的腔体称为先冷腔112,后流经的腔体称为后冷腔113。隔板12的两端分别设有连通先冷腔112和后冷腔113的换向口114,即先冷腔112与后冷腔113通过换向口114连通,冷媒通过换向口114由先冷腔112流入后冷腔113。具体地,如图1-图3所示,壳体11上设有连通先冷腔112的进口111以及连通后冷腔113的出口115,即冷媒从进口111流入过冷腔,从出口115流出过冷腔。如图1、图5所示,先冷腔112内在对应进口111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支撑板13,第一支撑板13可以使从进口111流入过冷器1的冷媒分流。第一支撑板13上设有装配孔14,装配孔14用于支撑换热管(图未示出)。在本技术实施例的过冷器1中,冷媒从进口111流入先冷腔112时,冷媒遇到第一支撑板12后分成两股,两股冷媒分别朝向隔板12的两端流动,并从位于隔板12两端的换向口114分别流入后冷腔113,紧接着两股冷媒相向流动,最后两股冷媒从出口115处流出过冷腔。冷媒在两个迂回的流程中可以充分的与换热管中的液体换热,以实现较高的过冷度。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过冷器1,通过设置隔板12和第一支撑板13以实现分流,能够实现较大的过冷度,有的结构甚至能实现过冷度达到5℃以上。另外,过冷器1制造难度低,生产效率高。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过冷器壳体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过冷器及冷凝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过冷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限定出过冷腔;隔板,所述隔板设在所述过冷腔内以将所述过冷腔分隔成先冷腔和后冷腔,所述隔板的两端分别设有连通所述先冷腔和所述后冷腔的换向口;其中,所述壳体上设有连通所述先冷腔的进口以及连通所述后冷腔的出口,所述先冷腔内设有对应所述进口设置以将从所述进口流入的冷媒分流的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设有用于支撑换热管的装配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过冷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限定出过冷腔;隔板,所述隔板设在所述过冷腔内以将所述过冷腔分隔成先冷腔和后冷腔,所述隔板的两端分别设有连通所述先冷腔和所述后冷腔的换向口;其中,所述壳体上设有连通所述先冷腔的进口以及连通所述后冷腔的出口,所述先冷腔内设有对应所述进口设置以将从所述进口流入的冷媒分流的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设有用于支撑换热管的装配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形成为长条形,所述隔板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隔板垂直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冷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设在所述后冷腔内且对应所述出口设置,所述第二支撑板上设有用于支撑换热管的装配孔。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过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共面且为一体成型件。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设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改芳张要全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