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修复难降解有机物污染底泥的覆盖毯及其铺设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744524 阅读:1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08 14:49
一种原位修复难降解有机物污染底泥的覆盖毯及其铺设方法,该覆盖毯由下至上依次为底层、下层、上层和表层,底层为非织造土工布,下层为增溶层,上层为吸附填料层,表层为编织土工布,增溶层采用鼠李糖脂改性蒙脱石混合活性炭的填料,吸附填料层采用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八水氧氯化锆改性的有机膨润土;其铺设方法是将覆盖毯直接铺设于污染底泥上,相邻覆盖毯单元之间通过压茬连接,在覆盖毯上加设一层细砂层。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鼠李糖脂改性蒙脱石混合活性炭作为填料,促进了难降解有机物的降解;采用改性的有机膨润土为吸附填料层,对水中有机污染物有较强的吸附能力;铺设方式灵活,施工简便,不破坏底栖生物生活环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原位修复难降解有机物污染底泥的覆盖毯及其铺设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原位修复难降解有机物污染底泥的覆盖材料,属于水体底泥污染修复

技术介绍
底泥是水体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体污染物质最重要的蓄积库,富集了大量的污染物,如重金属、氮磷等营养物以及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等。底泥中的污染物尤其是难降解有机物可通过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等过程,进一步影响陆生生物和人类的健康。因此,对底泥中难降解有机物的修复是目前所迫切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底质中难降解有机物包括多氯联苯(PCB)、多环芳烃(PAHs)、取代苯类以及石油烃类。目前针对含有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底泥的治理技术主要为原位修复与异位修复两种技术。相比于异位修复技术,原位覆盖技术因其操作简便、投资低廉、处理效果较好、生态风险低而引起广泛的关注。现有的针对底泥难降解有机物的原位修复技术存在诸多缺陷,如中国专利文献CN104071957A公开的《一种原位修复受有机物污染黑臭底泥的生物化学联用工艺》,该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原位修复受有机物污染黑臭底泥的生物化学联用工艺。该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首先,向底泥投加乙酸钠,乙酸钠的投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原位修复难降解有机物污染底泥的覆盖毯及其铺设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原位修复难降解有机物污染底泥的覆盖毯,其特征是:由下至上依次为底层、下层、上层和表层,底层为非织造土工布,下层为增溶层,上层为吸附填料层,表层为编织土工布。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原位修复难降解有机物污染底泥的覆盖毯,其特征是:由下至上依次为底层、下层、上层和表层,底层为非织造土工布,下层为增溶层,上层为吸附填料层,表层为编织土工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位修复难降解有机物污染底泥的覆盖毯,其特征是:所述覆盖毯的总厚度为0.5-1.5cm,其中增溶层的厚度为0.5-1cm,吸附填料层的厚度为0.1-0.5c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位修复难降解有机物污染底泥的覆盖毯,其特征是:所述增溶层和吸附填料层通过针刺法固定在非织造土工布和编织土工布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位修复难降解有机物污染底泥的覆盖毯,其特征是:所述非织造土工布和编织土工布中的最大空隙小于0.1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位修复难降解有机物污染底泥的覆盖毯,其特征是:所述增溶层采用鼠李糖脂改性蒙脱石混合活性炭的填料,鼠李糖脂、蒙脱石和活性炭的质量比为1:10-15:5-10。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原位修复难降解有机物污染底泥的覆盖毯,其特征是:所述鼠李糖脂改性蒙脱石混合活性炭的填料的制备方法如下:(1)将鼠李糖脂溶解在50-60℃蒸馏水中,加入蒙脱石和活性炭,得到混合物,其中鼠李糖脂、蒙脱石和活性炭的质量比为1:10-15:5-10;(2)将所得混合物在50-60℃下恒温振荡12-15小时,之后固液分离,得到固体;(3)将所得固体用去离子水冲洗8-10次,在60-70℃下烘干,获得的颗粒即为增溶层所需填料。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位修复难降解有机物污染底泥的覆盖毯,其特征是:所述吸附填料层采用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八水氧氯化锆改性的有机膨润土。8.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彦浩张昊晗张志斌孙翠珍夏四清朱广伟彭岩波李海翔曹国勋崔万里王晓栋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建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