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河道污染底泥生态修复方法
技术介绍
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已成为我国的重大环境问题。重金属通过大气沉降、废水排放、雨水淋溶与冲刷进入水体,再通过吸附、络合、沉淀等作用沉积到底泥中。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重金属极易再次进入水体,形成二次污染。同时,底栖生物的主要生活场所和食物来源也是底泥,所以底泥中的重金属不仅对底栖生物或上覆水中的生物产生致毒致害作用,还会通过食物链的生物富集等作用,进一步影响人类健康。国内外众多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严重,有效减轻河流底泥的重金属污染已迫在眉睫,同时采用合适的修复技术去除或降低底泥中的重金属具有重要的意义。现有的重金属污染底泥的修复技术可以分为原位修复技术和异位修复技术。两者都有较为明显的缺陷。原位处理如中国文献CN105668965A公开的《一种用于地表水体黑臭底泥修复的原位组合方法》,提出了硝酸盐注入、锆改性沸石添加、沸石/锆改性沸石混合物覆盖、土工布包裹专用吸附剂材料覆盖组合技术。但是该方法通过搅拌或水力扰动的方式将底泥与锆改性沸石混合到一起,底泥中的重金属仍存在得不到有效吸附而释放的问题;另外,采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改性沸石的原位处理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河道污染底泥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是:在河道岸边设置底泥堆放区,对底泥堆放区的底部及四周进行防渗处理,将河道中挖出的受重金属污染底泥加入固化剂,堆填在底泥堆放区内;在底泥堆放区和河道水流通道之间设置隔离区,隔离区中至少设置一道隔离墙;在疏浚后的河道水流通道中设置原位覆盖区,隔离区的底部和原位覆盖区的底部均铺设有第一覆盖层,原位覆盖区的第一覆盖层上还设置有第二覆盖层和第三覆盖层,第一覆盖层的填料为粘土和固化剂混合物,第二覆盖层为砂粒,第三覆盖层为卵石及天然沸石。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道污染底泥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是:在河道岸边设置底泥堆放区,对底泥堆放区的底部及四周进行防渗处理,将河道中挖出的受重金属污染底泥加入固化剂,堆填在底泥堆放区内;在底泥堆放区和河道水流通道之间设置隔离区,隔离区中至少设置一道隔离墙;在疏浚后的河道水流通道中设置原位覆盖区,隔离区的底部和原位覆盖区的底部均铺设有第一覆盖层,原位覆盖区的第一覆盖层上还设置有第二覆盖层和第三覆盖层,第一覆盖层的填料为粘土和固化剂混合物,第二覆盖层为砂粒,第三覆盖层为卵石及天然沸石。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污染底泥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底泥堆放区中堆填的底泥上种植重金属富集植物,对底泥中的重金属进行富集吸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污染底泥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污染底泥的防渗处理是在底泥堆放区的底部及四周铺设一层隔离毯,所述隔离毯由下至上依次为底层、下层、上层和表层,底层为非织造土工布,下层为重金属固化填料层,上层为改性膨润土层,表层为编织土工布;重金属固化填料层中的填料为膨润土、海泡石和石灰石按质量比1-1.5:1-1.5:2的混合物;所述重金属固化填料层的厚度为0.5-1cm,改性膨润土层的厚度为0.1-0.5cm。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河道污染底泥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是:所述非织造土工布和所述编织土工布中的最大空隙小于0.2mm。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河道污染底泥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改性膨润土按以下方法制备:(1)将腐植酸按质量比1:3-5的比例溶于浓度0.1mol/L的NaOH溶液中,充分搅拌后过滤,滤除不溶杂质,配成腐植酸溶液;(2)调节腐植酸溶液pH值为1.0-3.0,在50℃-60℃加热1小时-3小时;(3)将加热过程中沉淀的腐植酸离心分离,完成一次腐殖酸的纯化过程;(4)重复上述步骤(1)、步骤(2)、步骤(3),直到得到纯度95%以上的纯化腐植酸;(5)将纯化腐植酸在40℃-50℃条件下干燥8-12小时;(6)将天然钠基膨润土原矿经晾晒及破碎后过50-150目筛制成天然钠基膨润土粉料;(7)将纯化后的腐植酸按质量比1:5-10的比例溶于浓度0.1mol/L的NaOH溶液中,配成纯化腐植酸溶液,在纯化腐植酸溶液中加入天然钠基膨润土粉料,天然钠基膨润土粉料与纯化腐植酸溶液的质量比为1:3-5,配成混合液;将混合液的pH值调节为5.0-6.0,然后将混合液振荡12-18小时;(8)将振荡后的混合物于60-70℃烘干,过50-100目筛,获得的颗粒即为腐植酸改性的天然钠基膨润土。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污染底泥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污染底泥加入固化剂是在污染底泥中加入占底泥体积3%-5%的固化剂,搅拌混合,堆填在底泥堆放区内稳定30-45天;所述固化剂为羟基磷灰石和硅藻土按质量比为1-1.5:2的混合物。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污染底泥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底泥堆放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彦浩,曹国勋,张志斌,孙翠珍,夏四清,朱广伟,史会剑,张昊晗,李海翔,崔万里,王宇辰,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建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