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竹篾编织机的上料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林机械
,具体讲是一种竹篾编织机的上料设备。
技术介绍
在施工工地上,经常需要用到钢管扣件式脚手架,而脚手架的踏脚板则一般是由竹篾经纬编织而成。上述的编织是由工人手工完成的,速度慢、效率差、编织出的成品质量也难以保证,所以人们迫切希望能设计出一款能自动编织竹篾的自动编织机。然而,要实现竹篾的自动编织,就需要解决编织机的自动上料问题,也就是说,首先需要将一根完整的竹筒破开成多块竹篾,然后将破开的竹篾收集归整起来,再将竹篾的节头去掉,然后使去节后的竹篾有序的进入编织机的入口同步带内。现有技术其实存在简单的破竹机,它包括一个用于放置竹筒的托架,托架后端设有气缸,托架前端设有轮辐式刀头,轮辐式刀头包括支撑外环和内锥顶头,支撑外环和内锥顶头之间沿周向均匀分布有多块刀片。操作时,工人将竹筒放在托架上,驱动气缸前推竹筒,使得竹筒前端套在轮辐式刀头的内锥顶头上以实现竹筒的定位,然后继续前推气缸,使得竹筒在前进过程中被轮辐式刀头的放射状刀片切开,变成多片竹篾,实现破竹。然而,现有技术的破竹机结构简单,功能单一,仅仅实现破竹,而破竹后竹篾散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竹篾编织机的上料设备,它包括破竹机构,破竹机构包括轮辐式刀头(1)、用于推移竹筒(2)的顶推气缸(3)和用于支承竹筒(2)的托架(4),轮辐式刀头(1)和顶推气缸(3)分别位于托架(4)的前后两端;其特征在于:破竹机构还包括一个中空的转盘(5)和一个弧形通道(6),该转盘(5)位于轮辐式刀头(1)后端且两者同心,转盘(5)上沿周向分布有多个用于抓握住由竹筒(2)破开后形成的竹篾(7)的第一气动手指(8);弧形通道(6)包括同心的上弧形板(6.1)和下弧形板(6.2),两弧形板之间构成供竹篾(7)逐一下滑的通道,弧形通道(6)的上开口位于转盘(5)的放料工位(5.1)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竹篾编织机的上料设备,它包括破竹机构,破竹机构包括轮辐式刀头(1)、用于推移竹筒(2)的顶推气缸(3)和用于支承竹筒(2)的托架(4),轮辐式刀头(1)和顶推气缸(3)分别位于托架(4)的前后两端;其特征在于:破竹机构还包括一个中空的转盘(5)和一个弧形通道(6),该转盘(5)位于轮辐式刀头(1)后端且两者同心,转盘(5)上沿周向分布有多个用于抓握住由竹筒(2)破开后形成的竹篾(7)的第一气动手指(8);弧形通道(6)包括同心的上弧形板(6.1)和下弧形板(6.2),两弧形板之间构成供竹篾(7)逐一下滑的通道,弧形通道(6)的上开口位于转盘(5)的放料工位(5.1)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竹篾编织机的上料设备,其特征在于:破竹机构还包括支架(25),顶推气缸(3)、托架(4)和轮辐式刀头(1)均安装在支架(25)上;上弧形板(6.1)和下弧形板(6.2)之间设有一块弧形连接板(6.3),弧形连接板(6.3)后面经一连接梁与支架(25)固定;支架(25)上还设有主电动机(26),主电动机(26)的输出齿轮与转盘(5)外圆周面的传动齿啮合;转盘(5)的后环面固定有外径小于转盘(5)直径的连接套筒(27),连接套筒(27)后端设有径向外凸的凸环(28),支架(25)上还固定有连接环(29),连接环(29)的内圆周面设有半圆弧槽(30),连接套筒(27)后端的凸环(28)可转动配合于连接环(29)的半圆弧槽(30)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竹篾编织机的上料设备,其特征在于:破竹机构还包括用于搁置多根竹筒(2)的水平同步带(9)、斜同步带(10)和中间低两边缘高的凹坑(11),斜同步带(10)的下端与水平同步带(9)后端连通,斜同步带(10)的上端与凹坑(11)边缘连通,斜同步带(10)两侧设有两个用于将位于水平同步带(9)后端的竹筒(2)沿斜同步带(10)向上搬运的托板(12),托架(4)位于凹坑(11)底部;托架(4)与凹坑(11)底板之间设有阻尼式弹簧(1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竹篾编织机的上料设备,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破节机构,破节机构包括与弧形通道(6)下开口连通的破节传送带(14)和位于破节传送带(14)末端的破节器(15),弧形通道(6)下开口处设有用于阻挡通道内竹篾(7)连续掉落的活门(6.4);每个破节器(15)包括两个侧安装板(15.1)、主动压辊(1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学昌,高学军,金超,高学敏,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