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胃瘫的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736587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08 14: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治疗胃瘫的口服液,以及该口服液的制备方法。该口服液由茯苓、猪苓、白术、泽泻、桂枝、干姜、生姜、半夏、厚朴、甘草、砂仁、陈皮、童参、大黄煎制而成。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治疗胃瘫的口服液,其具有温阳化气,利水渗湿,同时兼行气导滞的功效,对于在治疗术后胃肠瘫方面,具有疗效可靠、经济、有利于患者尽早恢复消化道功能的恢复,疗程相对较短等优点。是一种能够有效治疗胃瘫的口服液。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治疗胃瘫的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用配制品
,特别涉及一种口服液,以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术后胃瘫(PGS)是指以术后胃肠排空障碍、胃肠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征象的一种胃肠动力紊乱综合征,是腹部手术后一种常见的早期并发症。根据国内外报道,其发生率为5%~13%,多发生于上腹部手术后,如胃切除术、肝脏胆囊手术等,也可由下腹部手术如妇产科手术、结直肠手术等引起。PGS的发生使病人术后出现营养摄取障碍,导致恢复时间延长,医疗费用明显增加,并可能诱发粘连性肠梗阻等其他并发症,甚至危及病人生命。目前国内外西医治疗PGS的主要方法有:1.基础治疗禁食、持续胃肠减压,间断用3%高渗温盐水洗胃,以尽快减轻胃壁水肿,增加胃血流量,同时进一步改善内环境,减轻吻合口水肿,促进胃张力恢复。2.营养支持PGS早期可能出现水电解质酸碱失衡,此时可首先通过肠外途径进行营养支持,既可以满足身体的基本需求,又可以抑制消化液的分泌,使胃肠道得到较好的休息。3.促进胃动力药物胃瘫的药物治疗主要为应用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目前临床常用的促胃动力药物包括:(1)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如甲氧氯普胺(metoclopramide)和多潘立酮(domperidone);(2)胃动素受体激动剂,如红霉素及其衍生物,其主要通过激活胃平滑肌的胃动素受体,促进胃收缩,同时也可直接作用于支配胃的节前胆碱能神经,加强胃收缩,促进胃排空;(3)5-HT4受体激动剂,如西沙必利、莫沙必利等,通过作用于胃肠肌间神经丛节前运动神经元,促进胆碱能神经纤维释放乙酰胆碱,从而促进平滑肌收缩,加快胃排空和胃肠运动的协调。4内镜治疗胃镜不仅可诊断胃瘫,并且对胃瘫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尤其是术后2周后,可能与胃镜注气扩张胃腔,机械刺激胃肠平滑肌及使近端局部压力增高激发有效蠕动形成有关。5胃电起搏胃电起搏(gastricelectricalstimulation,GES)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治疗胃瘫的方法。通过外科手术或超声内镜将起搏装置植于胃壁肌层,通过电刺激调节胃肠道肌电活动异位起搏点,增强胃慢波运动,促进胃排空,常应用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胃瘫。6心理干预腹部手术后发生PGS的病人伴随频繁的呕吐、腹胀,心理上缺乏准备,同时长期留置胃管导致不适,病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担忧、紧张、烦躁和焦虑情绪,迷走神经处于抑制状态,胃肠功能不易恢复,并由此造成恶性循环。7.对于胃瘫症状持续时间较长的病人,可考虑胃造口手术,从而减轻病人腹胀及疼痛。近年来STURN等对514例胃瘫患者应用促胃肠动力药物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发现,红霉素(EM)在改善胃排空及其症状方面均优于西沙必利、多潘立酮或甲氧氯普胺。尽管国外较多报道了EM对胃食管反流、胃瘫、假性肠梗阻等都有效,但是,EM的副作用较大且频率较高(恶心、呕吐、腹泻)长期运用易引起菌群失调;胃镜虽不仅有助于诊断,同时对胃壁也有刺激作用,有利于胃动力恢复,但专利技术者认为,严重胃瘫患者,胃腔内充满液体,胃镜操作很难成功也很难促效,同时病人也要忍受极大的痛苦;胃电起搏。有报道对经传统保守治疗仍未缓解的难治性PGS患者,可通过外科手术将起搏器植入胃浆膜下,用外源电刺激促进胃肠动力恢复研究发现,外源性电刺激频率、强度不同,其治疗效果也不同。低频(接近或稍高于胃慢波频率)高能电刺激不仅可以恢复慢波,还可改善胃排空,缓解症状;高频(至少4倍于慢波频率)低能的电刺激改善恶心呕吐等症状效果明显,对胃排空作用有限。但目前尚无此方面的临床对照研究,故胃电起搏的疗效仍无定论,还需大量研究以阐明其作用机制和疗效。综上所述,单纯西医在治疗术后胃瘫方面治疗疗程较长、副作用大,同时胃肠道外营养(TPN)所需时间长患者花费昂贵,也不利于患者整体功能的恢复(因TPN也有副作用)。手术治疗风险更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特效治疗胃瘫的中成药口服液,在治疗术后胃肠瘫方面,具有疗效可靠、经济、有利于患者尽早恢复消化道功能的恢复,疗程相对较短等优点。一种治疗胃瘫的口服液,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组分煎制而成:茯苓15~40份、猪苓15~40份、白术15~40份、泽泻10~25份、桂枝10~25份、干姜6~14份、生姜2~8份、半夏6~14份、厚朴15~25份、甘草6~14份、砂仁6~14份、陈皮6~14份、童参15~25份、大黄6~14份。上述治疗胃瘫的口服液的制备方法是取中药组分并添加其总重量份6倍的水进行煎制。其中,大黄为后下组分,在煎制的最后5~10分钟加入。本专利技术公开的治疗胃瘫的口服液,其具有温阳化气,利水渗湿,同时兼行气导滞的功效,对于在治疗术后胃肠瘫方面,具有疗效可靠、经济、有利于患者尽早恢复消化道功能的恢复,疗程相对较短等优点。是一种能够有效治疗胃瘫的口服液。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技术或条件者,按照本领域内的文献所描述的技术或条件或者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购获得的常规产品。茯苓、猪苓、泽泻,三味药健脾化湿、渗湿利水消除胃内胀满。白术、厚朴补脾健胃燥湿除满。半夏、干姜燥湿化痰,降逆止呕。腹胀明显者再加童参又称太子参,益气生津,更偏于补阴。枳实,破结行气,导滞消痞,具有推墙倒壁之力。大黄,苦寒沉降、气味俱厚,猛善走,荡涤胃肠积滞。实施例1:一种治疗胃瘫的口服液的制备方法,由以下中药组分煎制而成:茯苓30g、猪苓30g、白术30g、泽泻15g、桂枝15g、干姜10g、生姜6片、半夏10g、厚朴20g、甘草10g、砂仁10g、陈皮10g、童参20g,加水1350ml煎煮,并煎制的最后10分钟加入大黄10g,滤渣后所得药液高压灭菌,得到治疗胃瘫的口服液。实施例2: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中药组分的配比为:茯苓40g、猪苓40g、白术40g、泽泻25g、桂枝25g、干姜14g、生姜8g、半夏14g、厚朴25g、甘草14g、砂仁14g、陈皮14g、童参25g、大黄14g;加水1880ml煎制。胃的正常运动功能包括容纳食物、调节胃内压、推进搅拌、研磨食物等。其动力是由胃壁肌肉的收缩和括约肌的协调性开闭完成的,胃有独特的两个功能区域近端胃和远端胃。近端胃借助容受性舒缩,接纳、储存食物并调节胃内压力,维持胃与十二指肠间的压力梯度和控制胃体的排空;远端胃借助向幽门方向的蠕动将在胃远端存留的食物与胃充分混合、研磨成直径小于1mm的食糜,并推动食糜进入十二指肠,以及防止肠内容物返流。胃瘫病因研究目前尚无明确,多数学者认为属多因素致病。专利技术者认为平素表现为脾胃虚寒,是好发胃瘫的重要诱因,手术野的扩大化造成腹腔迷走神经破坏以及肠麻痹尤其是术中探查十二指肠造成十二指肠麻痹、水肿的患者是好发胃瘫的直接原因。所述治疗胃瘫的口服液能够温阳化气,利水渗湿,同时兼行气导滞,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治疗胃瘫的口服液,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组分煎制而成:茯苓15~40份、猪苓15~40份、白术15~40份、泽泻10~25份、桂枝10~25份、干姜6~14份、生姜2~8份、半夏6~14份、厚朴15~25份、甘草6~14份、砂仁6~14份、陈皮6~14份、童参15~25份、大黄6~14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治疗胃瘫的口服液,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组分煎制而成:茯苓15~40份、猪苓15~40份、白术15~40份、泽泻10~25份、桂枝10~25份、干姜6~14份、生姜2~8份、半夏6~14份、厚朴15~25份、甘草6~14份、砂仁6~14份、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峰谢海青陈净莹刁伟霞欧阳林静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