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主体外壳、端子装置、开关装置及控制装置
本技术涉及覆盖端子装置的壳体主体的主体外壳、具备该主体外壳的端子装置、具备该端子装置的开关装置、以及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在按钮开关、选择开关、显示灯等装置中使用安装于操作部的端子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连结于按钮操作部的背后的端子装置、亦即接触部。该接触部中,设置有从外壳主体的左右两侧朝向前方突出的一对弹性体的卡合片。在接触部连结于按钮操作部时,该一对卡合片插入于在按钮操作部的左右两侧的侧面形成的一对槽部,在各卡合片的前端部朝向内侧设置的爪部卡止于按钮操作部的侧面。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12927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在将专利文献1的接触部从按钮操作部拆下时,需要使卡合片的前端部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移动来解除爪部的卡止。在按钮操作部安装于门或墙面上的情况下,由于无法从接触部的前侧朝向爪部与按钮操作部之间插入一字螺丝刀等,因此,例如利用从接触部的后侧拆卸用的专用夹具,来解除爪部的卡止。或者,在卡合片的前端部设置: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突出且后端部从卡合片的外侧面离开的返回部;将一字螺丝刀等通用工具从后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主体外壳,其覆盖端子装置的端子主体部,所述主体外壳的特征在于,包括:外壳部,该外壳部覆盖所述端子装置的所述端子主体部;和一对外壳卡止部,该一对外壳卡止部从所述外壳部的左右方向的两侧部朝向前方突出,通过在一对外壳卡止部之间夹着安装对象物而将所述外壳部固定于所述安装对象物,所述一对外壳卡止部分别包括:臂部,该臂部从所述外壳部的左右方向的两侧部朝向前方突出;爪部,该爪部从所述臂部的前端部朝向左右方向的内侧突出,并卡止于所述安装对象物;外侧凸部,该外侧凸部从所述臂部的前端部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突出;以及前端突起部,该前端突起部从所述外侧凸部的下表面突出至比所述臂部的下表面更靠下方 ...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5.30 JP 2016-1073041.一种主体外壳,其覆盖端子装置的端子主体部,所述主体外壳的特征在于,包括:外壳部,该外壳部覆盖所述端子装置的所述端子主体部;和一对外壳卡止部,该一对外壳卡止部从所述外壳部的左右方向的两侧部朝向前方突出,通过在一对外壳卡止部之间夹着安装对象物而将所述外壳部固定于所述安装对象物,所述一对外壳卡止部分别包括:臂部,该臂部从所述外壳部的左右方向的两侧部朝向前方突出;爪部,该爪部从所述臂部的前端部朝向左右方向的内侧突出,并卡止于所述安装对象物;外侧凸部,该外侧凸部从所述臂部的前端部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突出;以及前端突起部,该前端突起部从所述外侧凸部的下表面突出至比所述臂部的下表面更靠下方的位置,所述前端突起部的左右方向的内侧面的后端部位于:比所述臂部的左右方向的外侧面更靠左右方向的外侧的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体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突起部的所述内侧面整体位于:比所述臂部的所述外侧面更靠左右方向的外侧的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体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突起部的所述内侧面包含随着从后侧朝向前侧而朝向左右方向上的内侧的倾斜面,所述倾斜面与所述臂部的所述外侧面所成的角度为45°以下。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体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突起部的所述内侧面包含随着从后侧朝向前侧而朝向左右方向上的内侧的倾斜面,所述倾斜面与所述臂部的所述外侧面所成的角度为45°以下。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主体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突起部的所述内侧面的后端与所述内侧面的左右方向的内端之间的左右方向的距离为:所述臂部的左右方向的内侧面与所述爪部的左右方向的内端之间的左右方向的距离以上。6.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主体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外壳卡止部还分别包括后方突出部,该后方突出部包含:从所述臂部的所述外侧面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离开且从所述外侧凸部的后端部朝向后方突出的部位。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主体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外壳卡止部还分别包括后方突出部,该后方突出部包含:从所述臂部的所述外侧面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离开且从所述外侧凸部的后端部朝向后方突出的部位。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主体外壳,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部的左右方向的侧面设置有主体凸部,该主体凸部在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后方突出部并列,并突出至比所述臂部的所述外侧面更靠左右方向的外侧的位置。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主体外壳,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部的左右方向的侧面设置有主体凸部,该主体凸部在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后方突出部并列,并突出至比所述臂部的所述外侧面更靠左右方向的外侧的位置。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主体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部的所述侧面之中的在所述主体凸部的下侧且在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前端突起部并列的区域位于:比所述臂部的所述外侧面更靠左右方向的内侧的位置或者在左右方向上与所述臂部的所述外侧面相同的位置。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主体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部的所述侧面之中的在所述主体凸部的下侧且在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前端突起部并列的区域位于:比所述臂部的所述外侧面更靠左右方向的内侧的位置或者在左右方向上与所述臂部的所述外侧面相同的位置。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主体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部的所述侧面之中的在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前端突起部并列的区域整体位于:比所述臂部的所述外侧面更靠左右方向的内侧的位置或者在左右方向上与所述臂部的所述外侧面相同的位置。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主体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部的所述侧面之中的在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前端突起部并列的区域整体位于:比所述臂部的所述外侧面更靠左右方向的内侧的位置或者在左右方向上与所述臂部的所述外侧面相同的位置。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主体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突起部从所述外侧凸部的下侧连续至所述后方突出部的下侧,所述前端突起部的所述内侧面包括:第一倾斜面,该第一倾斜面从所述后方突出部的下表面朝向下方突出,并随着从后侧朝向前侧而朝向左右方向上的内侧;和第二倾斜面,该第二倾斜面从所述外侧凸部的所述下表面朝向下方突出,并随着从后侧朝向前侧而朝向左右方向上的内侧,所述第二倾斜面与所述臂部的所述外侧面所成的角度为45°以下,所述第一倾斜面与所述臂部的所述外侧面所成的角度比所述第二倾斜面与所述臂部的所述外侧面所成的角度要小。15.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主体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突起部从所述外侧凸部的下侧连续至所述后方突出部的下侧,所述前端突起部的所述内侧面包括:第一倾斜面,该第一倾斜面从所述后方突出部的下表面朝向下方突出,并随着从后侧朝向前侧而朝向左右方向上的内侧;和第二倾斜面,该第二倾斜面从所述外侧凸部的所述下表面朝向下方突出,并随着从后侧朝向前侧而朝向左右方向上的内侧,所述第二倾斜面与所述臂部的所述外侧面所成的角度为45°以下,所述第一倾斜面与所述臂部的所述外侧面所成的角度比所述第二倾斜面与所述臂部的所述外侧面所成的角度要小。16.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主体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突起部从所述外侧凸部的下侧连续至所述后方突出部的下侧,所述前端突起部的所述内侧面包括:第一倾斜面,该第一倾斜面从所述后方突出部的下表面朝向下方突出,并随着从后侧朝向前侧而朝向左右方向上的内侧;和第二倾斜面,该第二倾斜面从所述外侧凸部的所述下表面朝向下方突出,并随着从后侧朝向前侧而朝向左右方向上的内侧,所述第二倾斜面与所述臂部的所述外侧面所成的角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西康夫,境井贵行,川口健一,石见崇,
申请(专利权)人:IDEC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