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开口复合芯模的空心楼盖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714997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05 14: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开口复合芯模的空心楼盖施工方法,所述复合芯模由网格状的骨架、面层和至少三个脚支撑构成,面层与骨架共同围合成几何体,几何体为空心且底部有开口,所述的脚支撑位于开口的下侧,露于面层之外。关键步骤在于在肋间空隙处按照设计要求放置开口复合芯模后浇筑第一次混凝土,其混凝土浇筑至开口复合芯模的开口处,并振捣养护。随后浇筑第二次混凝土,将混凝土浇筑至网格状肋与空腔构件整体覆盖,之后进行养护、拆模,形成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本相对于传统空腔的施工工艺复杂,施工难度大的弊端,该发明专利技术能有效的缩短施工周期,降低施工难度。大大的节约了人工成本,也便于产品的运输和存放。

A construction method of hollow floor with open composite core mold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hollow floor construction method using composite mould opening, the composite core by mesh skeleton, surface layer and at least three foot support structure, the surface layer and the skeleton Wai synthesis of geometry, geometry and hollow bottom openings, wherein the support is located in the foot the opening of the lower side, exposed on the outside surface. The key step is to place the opening compound core mold according to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in the intercostal space, and then pour the first concrete. The concrete is poured into the opening of the open composite core mold and vibrated and maintained. Then the second concrete pouring, the concrete pouring to grid rib and cavity components of the overall coverage, after curing, demoulding, formation of cast-in-situ concrete hollow floor. The invention can effectively shorten the construction period and reduce the construction difficulty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cavit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the difficulty of construction difficult. It greatly saves the labor cost, and also facilitates the transportation and storage of the produc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开口复合芯模的空心楼盖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空心楼盖生产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应用开口复合芯模的空心楼盖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建筑越来越满足不了人们对空间的需求,城市建筑正努力向着多、高层拓展。城市建设的加快也促成了建筑技术诸多革命性的突破,而其中之一的空心楼盖技术以其独特优势而引人注目。空心楼盖技术源于1960-1970年代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预制板,之后采用埋设空心圆管芯模再浇注混凝土的方法成为空心楼盖的第二代产品,最后发展到现阶段埋设空心箱体再现浇的第三代技术,而第三代产品的显著优点则体现在能满足建筑物对大跨度大荷载的要求,最大限度减少了砼用量,防水性能及抗震性能好,而这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印证。目前,空心楼盖技术的施工方法虽各不相同,但基本大同小异,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几个步骤:1.支模;2.安装空腔芯模;3.铺设面筋;4.浇筑混凝土、养护。而在这一系列的施工过程中,其空腔芯模的安装是最为繁琐的一个施工环节。因为传统空腔芯模均为一个内部空心的箱体结构,因其材质有所不同(比如塑料、泡沫亦或混凝土等等),其重量也不同。例如塑料、泡沫材质的空腔虽自重轻,但是在浇灌混凝土时容易出现上浮,这样就不能控制整个楼板的混凝土用量,如若控制不当会造成整个楼板的垮塌。又如混凝土材质的空腔自重大,在浇灌混凝土时不易上浮,但是也因其自重大,在安装过程中进展缓慢,也不易进行高层或超高层运输。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的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五面体开口复合芯模,该芯模可克服传统施工方法中的空腔芯模容易上浮必须采取抗浮措施的麻烦,以及传统空腔自重大、造价高的弊端。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应用开口复合芯模的空心楼盖施工方法,所述复合芯模由网格状的骨架、面层和至少三个脚支撑构成,面层与骨架共同围合成几何体,几何体为空心且底部有开口,所述的脚支撑位于开口的下侧,露于面层之外。一种应用开口复合芯模的空心楼盖施工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a.支模,按照设计要求,在暗密肋楼盖的底部或者只在肋的底部支设模板;b.放线,通过在模板上画线用来精确定位肋的位置;c.放置并绑扎肋中的钢筋或安放板底钢筋或钢筋网片;d.放置开口复合芯模,在肋间空隙处按照设计要求放置开口复合芯模;e.浇筑第一次混凝土,其混凝土浇筑至开口复合芯模的开口处,并振捣养护。f.浇筑第二次混凝土,将混凝土浇筑至网格状肋与空腔构件整体覆盖,之后进行养护、拆模,形成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作为优选,所述的脚支撑是骨架的局部或全局纵向立杆的延伸;或所述脚支撑是单独设置的金属、塑料、塑木、木质材质的材料;或所述脚支撑是和骨架的纵向立杆连接而成的,所述的连接方式为焊接、套筒连接、螺口连接、企口或榫口连接。作为优选,所述的脚支撑下端还连接有稳定横杆;或所述的稳定横杆为“一”字形、“L”字形、“十”字形、“X”字形或“”字形中的一种。作为优选,所述的面层位于骨架的外表面、内表面或与骨架整体浇筑成一体包裹着骨架;或所述面层与骨架是通过焊接、绑扎、扎带、铆钉或胶凝材料连接固定的。作为优选,所述的面层为金属薄板、无纺布、防水布、塑料布、防水金属板中的至少一种。作为优选,所述开口复合芯模的平面形状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八边形、圆形或椭圆形。作为优选,所述开口复合芯模的立体形状为架空的立方体、架空的半球体、架空的圆柱体或者及其组合的形状。作为优选,所述的骨架为钢筋网、钢丝网、塑料网、纸筋网、木质网格中的至少一种。作为优选,所述的复合芯模内部设置有不少于1个竖向支撑,所述竖向支撑的上端与骨架或/和面层相连,末端和脚支撑底端齐平。专利技术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将传统的空腔构件的结构进行了改造,打破了传统的空芯腔体结构,改为五面体空芯结构。并将传统的施工流程也进行了优化。相对于传统空腔的施工工艺复杂,施工难度大的特点。该专利技术能有效的缩短施工周期,降低施工难度。大大的节约了人工成本,也便于产品的运输、储存。附图说明图1: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图2: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图3:实施例3结构示意图;图4:实施例4结构示意图;图5:实施例5结构示意图;图6:实施例6结构示意图;图7:实施例7结构示意图;图8:实施例8结构示意图;图9:实施例9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1-骨架、2-面层、3-脚支撑、4-开口、5-纵向立杆、6-稳定横杆、7-竖向支撑。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部分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实施例,一种开口复合芯模,所述复合芯模由网格状的骨架1、面层2和四个脚支撑3构成,面层2与骨架1共同围合成几何体,几何体为空心且底部有开口4,所述的脚支撑3位于开口4的下侧,露于面层2之外。该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a.支模,按照设计要求,在暗密肋楼盖的底部或者只在肋的底部支设模板;b.放线,通过在模板上画线用来精确定位肋的位置;c.放置并绑扎肋中的钢筋或安放钢筋网片;d.放置开口复合芯模,在肋间空隙处按照设计要求放置开口复合芯模;e.浇筑第一次混凝土,其混凝土浇筑至开口复合芯模的开口(4)处,并振捣养护。f.浇筑第二次混凝土,将混凝土浇筑至网格状肋与空腔构件整体覆盖,之后进行养护、拆模,形成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如图3所示实施例,所述开口复合芯模的网格状骨架为“十”字形,可折叠组装成五面体。如图4所示实施例,所述开口复合芯模的网格状骨架为“T”字形,可折叠组装成五面体。如图1所示实施例,所述的脚支撑是骨架1的纵向立杆5的延伸,所述脚支撑是单独设置的金属、塑料、塑木、木质材质的材料;脚支撑亦可是和骨架的纵向立杆5通过焊接、套筒连接、螺口连接、企口或榫口等连接方式连接而成。所述的脚支撑下端还连接有稳定横杆6,所述的稳定横杆6为“一”字形、“L”字形、“十”字形、“X”字形或“”字形中的一种。如图1所示实施例,所述面层与骨架是通过焊接、绑扎、扎带、铆钉或胶水连接固定的。所述的面层为金属薄板、无纺布、防水布、塑料布、防水金属板中的一种。如图5所示实施例,所述开口复合芯模的立体形状为架空的圆锥体或者及其组合的各种几何形状。如图6所示实施例,所述开口复合芯模的立体形状为架空的三角柱体或者及其组合的各种几何形状。如图7所示实施例,所述开口复合芯模的立体形状为架空的圆柱体或者及其组合的各种几何形状。如图8所示实施例,所述的复合芯模内部设置有1个竖向支撑7,所述竖向支撑7的上端与骨架1相连,末端和脚支撑3底端齐平。如图9所示实施例,所述的骨架1由面骨架8和周围侧壁骨架9组成,所述面骨架与侧壁骨架的交接处采用焊接、铰接、绑扎或胶凝材料连接。另外所述侧壁骨架可由二部分形拼接组成,两部分之间采用焊接、铰接、绑扎或胶凝材料连接。应理解,上述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此外应理解为在阅读本专利技术的内容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专利技术作各种改动和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应用开口复合芯模的空心楼盖施工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应用开口复合芯模的空心楼盖施工方法,所述复合芯模由网格状的骨架(1)、面层(2)和至少三个脚支撑(3)构成,面层(2)与骨架(1)共同围合成几何体,几何体为空心且底部有开口(4),所述的脚支撑(3)位于开口(4)的下侧,露于面层(2)之外,其步骤为:a.支模,按照设计要求,在暗密肋楼盖的底部或者只在肋的底部支设模板;b.放线,通过在模板上画线用来精确定位肋的位置;c.放置并绑扎肋中的钢筋或安放板底钢筋或钢筋网片;d.放置开口复合芯模,在肋间空隙处按照设计要求放置开口复合芯模;e.浇筑第一次混凝土,其混凝土浇筑至开口复合芯模的开口(4)处,并振捣养护;f.浇筑第二次混凝土,将混凝土浇筑至网格状肋与空腔构件整体覆盖,之后进行养护、拆模,形成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开口复合芯模的空心楼盖施工方法,所述复合芯模由网格状的骨架(1)、面层(2)和至少三个脚支撑(3)构成,面层(2)与骨架(1)共同围合成几何体,几何体为空心且底部有开口(4),所述的脚支撑(3)位于开口(4)的下侧,露于面层(2)之外,其步骤为:a.支模,按照设计要求,在暗密肋楼盖的底部或者只在肋的底部支设模板;b.放线,通过在模板上画线用来精确定位肋的位置;c.放置并绑扎肋中的钢筋或安放板底钢筋或钢筋网片;d.放置开口复合芯模,在肋间空隙处按照设计要求放置开口复合芯模;e.浇筑第一次混凝土,其混凝土浇筑至开口复合芯模的开口(4)处,并振捣养护;f.浇筑第二次混凝土,将混凝土浇筑至网格状肋与空腔构件整体覆盖,之后进行养护、拆模,形成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开口复合芯模的空心楼盖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脚支撑(3)是骨架(1)的局部或全局纵向立杆(5)的延伸;或所述脚支撑(3)是单独设置的金属、塑料、塑木、木质材质的材料;或所述脚支撑(3)是和骨架(1)的纵向立杆(5)连接而成的,所述的连接方式为焊接、套筒连接、螺口连接、企口或榫口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开口复合芯模的空心楼盖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脚支撑(3)下端还连接有稳定横杆(6);或所述的稳定横杆(6)为“一”字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傅礼铭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大成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