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状接触体元件及包括其的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690196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02 05: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网状接触体元件及包括其的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其中,该网状接触体元件包括:扇形主体,由承载有微生物的树脂纤维丝构成的立体网状扇形结构;以及板状体,由合成树脂制备而成,埋设在扇形主体的内部。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该网状接触体元件包括扇形主体和板状体,其中板状体由合成树脂制备而成,埋设在扇形主体的内部,因为合成树脂制备的板状体设置在扇形主体的内部,能够极大的改善扇形主体的力学性能,从而可以较大提高网状接触体元件的承重性能及使用寿命。

Reticulated contact element and its rotating circular mesh contact

The present invention discloses a mesh contact element and a rotating circular mesh contact body including it. Among them, the mesh contact element includes fan body, a three-dimensional net fan structure consisting of resin fiber threads carrying microbes, and plate-like body, which is made of synthetic resin and embedded in the inner part of the fan body. The technical scheme of the invention, the network element comprises a fan body and a contact plate body, the plate body made of synthetic resin prepared, buried in the internal sector of the subject, because the internal plate of synthetic resin prepared set in the fan-shaped body,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main fan thus,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bearing performance and service life of reticulate contact body elemen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网状接触体元件及包括其的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
本专利技术涉及接触式生物废水处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网状接触体元件及包括其的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
技术介绍
目前,已知有一种装置,其将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安装于接触槽的主轴,将该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一部分浸渍于接触槽内并进行旋转,通过附着于网状接触体的纤维丝表面的微生物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具体参看日本注册技术第3064723号。该专利文件中公开有将圆盘分割为6个部分的扇形形状的网状接触体元件。若将6个网状接触体元件配置成圆形状并进行固定,则可获得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多片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将其一部分浸渍于生物反应槽内并进行旋转来使用。若在生物反应槽内导入含有机物的废水,则通过附着于网状接触体元件的主体内部的网状纤维的微生物(杆菌)等进行有机物的分解和反硝化。通过有机物的分解促进微生物的代谢增殖,使微生物的绝对量增加。结果,附着于网状接触体元件内部的纤维的微生物的重量增加,对微生物的重量负荷增加。网状接触体元件的强度被设计成可承受该附着的微生物的重量,因此只要是稳定运行,则不会导致网状接触体元件和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的损坏。这是因为,从使用了该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的有机物分解的机构的方面来看,通过附着于网状纤维的微生物的自我消化而能够在实质上不存在剩余污泥的状态下运行。如此,基于自我消化的方法使得实质上不存在污泥的产生,固然是较好的方法,但由于该装置内的微生物的活性极高而有时还会使自我消化率变低,有时还加重污泥增殖,导致剩余污泥的增加。这种情况下,相当于所增殖的微生物的重量成为网状纤维的负荷,若较长时间持续有机物分解的处理,则可能导致网状接触体元件的主体的损坏。因此,期待一种即使附着于网状接触体元件的微生物的重量增加,也不会损坏且能够维持强度的网状接触体元件及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网状接触体元件及包括其的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以提高网状接触体元件的承重性能及使用寿命。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网状接触体元件。该网状接触体元件包括:扇形主体,由承载有微生物的树脂纤维丝构成的立体网状扇形结构;以及板状体,由合成树脂制备而成,埋设在扇形主体的内部。进一步地,板状体为多个。进一步地,扇形主体的中心侧形成有用于设置旋转轴的中心切口端部,在扇形主体的右侧形成有扇形右侧端部,在扇形主体的左侧形成有扇形左侧端部,在距扇形主体的中心切口端部最远的位置形成有扇形圆弧部,中心切口端部、扇形右侧端部、扇形左侧端部及扇形圆弧部经过压缩而粘接成扁平状。进一步地,在扇形主体的扇形圆弧部侧沿着扇形圆弧部形成有用于插穿加固棒的多个贯穿孔,并且贯穿孔的周围经过压缩而粘接成扁平状。进一步地,板状体埋设在扇形圆弧部与扇形右侧端部所交叉的第一角部及扇形圆弧部与扇形左侧端部所交叉的第二角部。进一步地,第一角部和第二角部分别设置有用于插穿加固棒的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板状体分别沿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的切线方向并朝向中心切口端部设置。进一步地,在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中间沿着虚拟圆弧线形成有中间贯穿孔,在中间贯穿孔的至少一侧朝向中心切口端部设置有板状体。进一步地,板状体朝向扇形圆心。进一步地,第一角部和第二角部分别设置有用于插穿加固棒的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板状体分别自第一角部和第二角部朝向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设置。进一步地,扇形主体的树脂纤维丝与板状体通过粘结剂粘结在一起。进一步地,板状体上设置有加强筋。进一步地,加强筋沿板状体的长边方向设置。进一步地,板状体上设置有贯穿孔。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该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包括多个上述网状接触体元件,多个网状接触体元件呈放射状配置并固定。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该网状接触体元件包括扇形主体和板状体,其中板状体由合成树脂制备而成,埋设在扇形主体的内部,因为合成树脂制备的板状体设置在扇形主体的内部,能够极大的改善扇形主体的力学性能,从而可以较大提高网状接触体元件的承重性能及使用寿命。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网状接触体元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II-II线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III-III线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网状接触体元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网状接触体元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7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板状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网状接触体元件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9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由网状接触体元件构成的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的废水处理装置的切出主要部分的概略侧视结构示意图。符号说明1-网状接触体元件,101-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2-扇形主体,20-中心切口端部,21-扇形右侧端部,22-扇形左侧端部,23-扇形圆弧部,25-树脂纤维丝,200-合成树脂纤维块体,3-贯穿孔,30-扁平部,6-板状体,7-发热体,A-扇形圆弧部23与扇形右侧端部21所交叉的角部,B-扇形圆弧部23与扇形左侧端部22所交叉的角部,50-接触槽,51-散气管,52-罩,53-检查口,55-间隔物,56-轴承,57-支承板,58-驱动源,59-马达,60-动力传递机构。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网状接触体元件。该网状接触体元件包括:扇形主体,由承载有微生物的树脂纤维丝构成的立体网状扇形结构;以及板状体,由合成树脂制备而成,埋设在扇形主体的内部。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该网状接触体元件包括扇形主体和板状体,其中板状体由合成树脂制备而成,埋设在扇形主体的内部,因为合成树脂制备的板状体设置在扇形主体的内部,能够极大的改善扇形主体的力学性能,从而可以较大提高网状接触体元件的承重性能及使用寿命。优选的,板状体为多个。根据本专利技术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扇形主体的中心侧形成有用于设置旋转轴的中心切口端部,在扇形主体的右侧形成有扇形右侧端部,在扇形主体的左侧形成有扇形左侧端部,在距扇形主体的中心切口端部最远的位置形成有扇形圆弧部,中心切口端部、扇形右侧端部、扇形左侧端部及扇形圆弧部经过压缩而粘接成扁平状。优选的,在扇形主体的扇形圆弧部侧沿着扇形圆弧部形成有用于插穿加固棒的多个贯穿孔,并且贯穿孔的周围经过压缩而粘接成扁平状。本专利技术中可以在网状接触体元件运行过程中负重最大处埋设板状体,目的是避免接触体破损,延长接触体寿命。根据本专利技术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板状体埋设在扇形圆弧部与扇形右侧端部所交叉的第一角部及扇形圆弧部与扇形左侧端部所交叉的第二角部。这样,板状体的设置会强化扇形主体,延长接触体寿命。根据本专利技术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第一角部和第二角部分别设置有用于插穿加固棒的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板状体分别沿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网状接触体元件及包括其的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

【技术保护点】
一种网状接触体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扇形主体,由承载有微生物的树脂纤维丝构成的立体网状扇形结构;以及板状体,由合成树脂制备而成,埋设在所述扇形主体的内部。

【技术特征摘要】
2016.12.01 CN 20161108949021.一种网状接触体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扇形主体,由承载有微生物的树脂纤维丝构成的立体网状扇形结构;以及板状体,由合成树脂制备而成,埋设在所述扇形主体的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状接触体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体为多个。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状接触体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形主体的中心侧形成有用于设置旋转轴的中心切口端部,在所述扇形主体的右侧形成有扇形右侧端部,在所述扇形主体的左侧形成有扇形左侧端部,在距所述扇形主体的所述中心切口端部最远的位置形成有扇形圆弧部,所述中心切口端部、所述扇形右侧端部、所述扇形左侧端部及所述扇形圆弧部经过压缩而粘接成扁平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状接触体元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扇形主体的扇形圆弧部侧沿着所述扇形圆弧部形成有用于插穿加固棒的多个贯穿孔,并且所述贯穿孔的周围经过压缩而粘接成扁平状。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网状接触体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体埋设在所述扇形圆弧部与所述扇形右侧端部所交叉的第一角部及所述扇形圆弧部与所述扇形左侧端部所交叉的第二角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网状接触体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角部和所述第二角部分别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柴建中
申请(专利权)人:青海洁神环境能源产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青海,6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