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系统、发送装置以及接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67425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30 17:52
通信装置(100)和通信装置(200)中的任意一方的装置具备直流电源(110),其从经由电源线(510)和共用线(530)从交流电源(600)被供给的交流电力产生串行通信用的直流电流,使产生的直流电流流过电流环路。通信装置(100)和通信装置(200)中的任意一方的装置具备调整部(160),其根据信号线(520)与共用线(530)之间的电压来对信号线(520)与共用线(530)之间的阻抗进行调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通信系统、发送装置以及接收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使用电流环路来进行串行通信的通信系统、发送装置以及接收装置。
技术介绍
已知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的多个通信装置通过使用了光电耦合器的串行通信来相互进行通信。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所谓的分离型的空气调节机,该空气调节机的多个室内机经由一对商用电源线(电源线以及共用线)和信号线并联地连接于室外机。在该空气调节机中,室外机与多个室内机通过使用了包括信号线和共用线的电流环路的串行通信来相互进行通信。在此,对于各室内机,为了在电源误连接于信号线的情况下对各室内机所具备的电路元件进行保护,在电流环路上设置大的电阻值(几kΩ~几十kΩ左右)的电阻。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294850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中,例如,在室内机的台数少的情况下,信号线与共用线之间的阻抗变大。在该情况下,在室外机使电流环路的状态成为切断状态(不流过电流的状态)时,在信号线与共用线之间产生的感应电压变大,该感应电压所引起的噪声电流也变大。而且,当该噪声电流变大时,室内机有可能会对数据进行误检测。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提高串行通信中的抗噪声性的通信系统、发送装置以及接收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通信系统具备:发送装置,通过对在信号线与共用线串联地连接而构成的电流环路流过的电流进行控制而发送数据;以及接收装置,通过所述信号线、所述共用线以及电源线连接于所述发送装置,通过对在所述电流环路流过的电流进行检测而接收数据,所述发送装置和所述接收装置中的任意一方的装置具备直流电源,该直流电源从经由所述电源线和所述共用线从交流电源被供给的交流电力生成串行通信用的直流电流,使所生成的直流电流流过所述电流环路,所述发送装置和所述接收装置中的任意一方的装置具备调整部,该调整部根据所述信号线与所述共用线之间的电压,对所述信号线与所述共用线之间的阻抗进行调整。在本专利技术中,根据信号线与共用线之间的电压来对信号线与共用线之间的阻抗进行调整。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串行通信中的抗噪声性提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通信系统的结构图。图2是示出调整部的等效电路的图。图3是示出信号线与共用线之间的线间电压、与调整部的阻抗的关系的图。图4是示出信号线与共用线之间的线间电压、与流过调整部的电流的关系的图。图5是用于说明在通信系统不具有调整部的情况下发生误检测数据的理由的图。(A)是示出光电耦合器121的状态变化的情形的时序图。(B)是示出信号线与共用线之间的线间电压变化的情形的时序图。(C)是示出控制部260所具备的PI端子的电压变化的情形的时序图。图6是用于说明在通信系统具有调整部的情况下不发生误检测数据的理由的图。(A)是示出光电耦合器121的状态变化的情形的时序图。(B)是示出信号线与共用线之间的线间电压变化的情形的时序图。(C)是示出控制部260所具备的PI端子的电压变化的情形的时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通信系统的结构图。符号说明50:电容器;60:电源;100、101、200、201、300、400:通信装置;110:直流电源;111、122、132、150、161、164、165、210、242、252:电阻;112、192、193、220:二极管;113、230:齐纳二极管;114:电解电容器;120、240:发送部;121、131、241、251:光电耦合器;121a、131a、241a、251a:发光二极管;121b、131b、241b、251b:光电晶体管;130、250:接收部;140、260:控制部;160:调整部;162、163:晶体管;163r:阻抗;181、182、183、184、185、281、282、283、381、382、383、481、482、483:端子;190、290:电源端子;191、291:接地端子;510、531:电源线;520:信号线;530、532:共用线;600:交流电源;1000、1001:通信系统。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1)(通信系统1000的结构)首先,参照图1,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通信系统1000的结构。如图1所示,通信系统1000具备通信装置100、通信装置200、通信装置300以及通信装置400。在本实施方式中,通信系统1000为空调系统,通信装置100为室外机,通信装置200、通信装置300以及通信装置400为室内机。通信装置200、通信装置300以及通信装置400利用电源线510、信号线520以及共用线530的每一个来相对于通信装置100相互并联地连接。电源线510是设定于交流电源600的电源电位(L相的电位)的电线。信号线520是流过从直流电源110供给的通信电流的电线。共用线530是设定为交流电源600以及直流电源110的基准电位(N相的电位)的电线,而且是用于使通信电流返回的电线。交流电源600是供给交流电力的交流电源,例如是输出200V的电压的商用电源。以下,具体地说明各构成要素的连接关系。通信装置100具备端子181、端子182、端子183、端子184以及端子185。通信装置200具备端子281、端子282以及端子283。通信装置300具备端子381、端子382以及端子383。通信装置400具备端子481、端子482以及端子483。端子181利用电源线510连接于端子281、端子381以及端子481的每一个。端子182利用信号线520连接于端子282、端子382以及端子482的每一个。端子183利用共用线530连接于端子283、端子383以及端子483的每一个。端子184利用电源线531连接于交流电源600的一端(L相端子)。端子185利用共用线532连接于交流电源600的另一端(N相端子)。也就是说,通信装置100经由端子184和端子185从交流电源600接受交流电力的供给。此外,通信装置200经由端子281和端子283从交流电源600接受交流电力的供给。通信装置300经由端子381和端子383从交流电源600接受交流电力的供给。通信装置400经由端子481和端子483从交流电源600接受交流电力的供给。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源线510、信号线520以及共用线530设为汇总为1根缆线。因此,在电源线510、信号线520以及共用线530之间存在不能忽略的程度的大小的线间电容。例如,在信号线520与共用线530之间存在线间电容。该线间电容与信号线520、共用线530的长度成比例地变大。因信号线520、共用线530的材料不同,该线间电容的大小也不同,例如在信号线520、共用线530的长度为100m左右的情况下,为大致10000pF左右。图1中的电容器50是具有该线间电容的假想的电容器。接下来,说明通过基于通信电流进行的串行通信来传送数据的方法。通信电流是流经通信装置100→信号线520→通信对方的通信装置→共用线530→通信装置100这样的传送路径(以下称为“电流环路”)的电流。此外,通信对方的通信装置是通信装置200、通信装置300以及通信装置400中的至少1个通信装置。在存在多个通信对方的通信装置的情况下,通信电流分支并供给到通信对方的通信装置,之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通信系统、发送装置以及接收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通信系统,具备:发送装置,通过对在信号线与共用线串联地连接而构成的电流环路流过的电流进行控制而发送数据;以及接收装置,通过所述信号线、所述共用线以及电源线连接于所述发送装置,通过对在所述电流环路流过的电流进行检测而接收数据,所述发送装置和所述接收装置中的任意一方的装置具备直流电源,该直流电源从经由所述电源线和所述共用线从交流电源被供给的交流电力生成串行通信用的直流电流,使所生成的直流电流流过所述电流环路,所述发送装置和所述接收装置中的任意一方的装置具备调整部,该调整部根据所述信号线与所述共用线之间的电压,对所述信号线与所述共用线之间的阻抗进行调整。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通信系统,具备:发送装置,通过对在信号线与共用线串联地连接而构成的电流环路流过的电流进行控制而发送数据;以及接收装置,通过所述信号线、所述共用线以及电源线连接于所述发送装置,通过对在所述电流环路流过的电流进行检测而接收数据,所述发送装置和所述接收装置中的任意一方的装置具备直流电源,该直流电源从经由所述电源线和所述共用线从交流电源被供给的交流电力生成串行通信用的直流电流,使所生成的直流电流流过所述电流环路,所述发送装置和所述接收装置中的任意一方的装置具备调整部,该调整部根据所述信号线与所述共用线之间的电压,对所述信号线与所述共用线之间的阻抗进行调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所述调整部连接于所述信号线和所述共用线,是根据所述信号线与所述共用线之间的电压来使基准电流值以下的电流从所述信号线流到所述共用线的电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在所述信号线与所述共用线之间的电压小于基准电压时,所述调整部的阻抗被维持为基准值,在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竹弘晃小泉吉秋向井卓也石原正裕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