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接触供电装置及其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674134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30 17:47
非接触供电装置的控制装置具备:送电线圈,其通过被供给交变电力来输出交变磁通;以及送电控制部,其对供给到送电线圈的交变电力进行控制。送电控制部具备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在该第一模式中,对供给到送电线圈的交变电力进行控制以向受电线圈传输要供给到受电装置的负载的电力,在该第二模式中,对供给到送电线圈的交变电力进行控制以向送电线圈供给比通过第一模式传输的电力小的电力。送电控制部在启动后最初选择第一模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非接触供电装置及其控制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非接触供电装置及其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具备通过磁通来传输电力的送电装置以及接受由送电装置传输的电力的受电装置。送电装置具备通过被供给交变电力来输出交变磁通的送电线圈、接通或断开送电线圈与电源之间的电连接的多个开关元件以及对多个开关元件的动作进行控制的送电控制部。受电装置具备通过交变磁通的交链来产生电力的受电线圈以及被供给受电线圈的电力的负载。根据以往的非接触供电装置,通过控制开关元件来向送电线圈供给交变电力,利用该交变电力来从送电线圈输出交变磁通,该交变磁通与受电线圈进行交链,由此向受电装置的负载供给电力。专利文献1公开了以往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一例。在专利文献1的非接触供电装置中,在送电装置检测到受电装置的情况下,选择用于向受电装置传输要供给到受电装置的负载的电力的第一模式。另一方面,在送电装置检测不到受电装置的情况下,选择输出比第一模式小的电力的第二模式。但是,根据专利文献1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在送电装置启动时检测不到受电装置的情况下,选择第二模式,之后在检测到受电装置时,向多个开关元件输出用于从第二模式切换为第一模式的指令信号。因此,有时从输出指令信号到实际切换为第一模式为止需要时间,存在无法迅速地从送电装置向受电装置传输电力的担忧。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544705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迅速地从送电装置向受电装置供给电力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及其控制装置。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一例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控制装置设置于非接触供电装置,其中,该非接触供电装置具备送电装置和受电装置,该送电装置具有通过被供给交变电力来输出交变磁通的送电线圈,该受电装置具有通过交变磁通来被传输电力的受电线圈,所述控制装置具有对供给到送电线圈的交变电力进行控制的送电控制部。送电控制部具备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在该第一模式中,对供给到送电线圈的交变电力进行控制以向受电线圈传输要供给到受电装置的负载的电力,在第二模式中,对供给到送电线圈的交变电力进行控制以向送电线圈供给比通过第一模式传输的电力小的电力。送电控制部构成为:在启动后最初选择第一模式。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一例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具备如上所述的控制装置。通过如上所述的结构,能够迅速地从送电装置向受电装置供给电力。附图说明图1是使用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电动牙刷和充电座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电动牙刷的前视图。图3是图2的3-3线的剖视图。图4是图1的充电座的剖视图。图5是图1的电动牙刷和充电座的局部剖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控制装置的送电装置的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控制装置的聚磁装置和受电装置的框图。图8是表示在选择了第一模式时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控制装置的送电装置向送电线圈供给的交变电力的波形图。图9表示在选择了第二模式时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控制装置的送电装置向送电线圈供给的交变电力的波形图。图10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控制装置的受电装置的受电线圈中产生的交变电力的波形图。图1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控制装置的送电控制部所执行的送电模式切换处理的流程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控制装置的受电控制部所执行的受电模式切换处理的流程图。图13是表示由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控制装置的送电装置的送电控制部执行的送电模式切换的第一例的时序图。图14是表示由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控制装置的送电装置的送电控制部执行的送电模式切换的第二例的时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此外,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实施方式1)参照图1~图5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一例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结构。如图1所示,非接触供电装置1具备电动牙刷10和充电座80。电动牙刷10具备柱状的主体20以及刷头11,该刷头11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主体20的驱动部30(参照图3)的输出轴31(参照图2)。如图2所示,主体20具备壳体21、显示部24、电源按钮25、图3所示的支承体29、驱动部30、电源部40、基板50、受电装置60以及聚磁装置70。驱动部30、电源部40、基板50、受电装置60以及聚磁装置70被支承体29所支承,收容于壳体21的内部。壳体21具备中空的把持部22、塞住把持部22的上部的上盖26以及塞住把持部22的下部的下盖27。把持部22具有随着从上盖26去向下盖27而外径变小的锥形状。如图3所示,在把持部22的背面形成有向把持部22的外方突出的凸部23A。凸部23A沿把持部22的周向延伸。凸部23A在把持部22的周向上是不连续的。把持部22形成有被支承部23,在把持部22的比凸部23A靠下方的部分被支承于充电座80(参照图1)时,充电座80的支承部84覆盖该被支承部23。被支承部23构成为以凸部23A为上端。上盖26被嵌入到把持部22的上部。在上盖26的上表面安装有圆盘形状的弹性构件28A,设置成输出轴31能够从弹性构件28A突出。在上盖26与把持部22的内周之间配设有弹性构件28B。作为弹性构件28B,例如使用O形密封圈。下盖27被嵌入到把持部22的下部。下盖27从下方利用螺丝B安装于支承体29。在下盖27与把持部22的内周之间配设有弹性构件28C。作为弹性构件28C,例如使用O形密封圈。在下盖27与支承体29的底面之间配设有弹性构件28D。如图2所示,显示部24以使用者能够视觉识别的方式安装于主体20。显示部24包括离子显示部24A、驱动模式显示部24B、余量显示部24C以及充电显示部24D。各显示部24A~24D例如由LED构成。离子显示部24A通过点亮来显示正在使刷头11产生离子的意思。驱动模式显示部24B与刷头11的振动的种类相应地点亮。根据驱动部30(参照图3)的驱动方式来设定刷头11的振动的种类。余量显示部24C进行与电源部40的充电池41(参照图3)的电压相应的显示。各显示部24A~24D安装于基板50。把持部22的与各显示部24A~24D相向的部分由光的透过性高的材料形成,使得在各显示部24A~24D点亮时露出光。此外,也可以是,在把持部22形成有孔,使得各显示部24A~24D的至少一部分从把持部22的表面露出。各显示部24A~24D配置于与被支承部23不同的位置。因此,如图1所示,即使在主体20被支承于充电座80(参照图1)时,使用者也能够视觉识别各显示部24A~24D。特别是,能够视觉识别充电显示部24D,由此使用者易于掌握是否处于充电中。电源按钮25以使用者能够操作的方式安装于主体20。电源按钮25以至少一部分从把持部22的表面露出的方式安装于主体20。在电源按钮25被按下时,驱动控制部(省略图示)基于所设定的驱动模式来控制驱动部30(参照图3)。如图3所示,驱动部30以使输出轴31从壳体21的上部突出的方式支承于主体20。驱动部30例如是电动线性致动器。在驱动部30进行驱动时,输出轴31振动。因此,安装于输出轴31的刷头11(参照图1)振动。此外,也能够将驱动部30作为电动马达、将输出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非接触供电装置及其控制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控制装置,使用于非接触供电装置,其中,该非接触供电装置具备送电装置和受电装置,该送电装置具有通过被供给交变电力来输出交变磁通的送电线圈,该受电装置具有通过所述交变磁通来被传输电力的受电线圈,所述控制装置具备对供给到所述送电线圈的所述交变电力进行控制的送电控制部,所述送电控制部具有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在所述第一模式中,对供给到所述送电线圈的所述交变电力进行控制以向所述受电线圈传输要供给到所述受电装置的负载的电力,在所述第二模式中,对供给到所述送电线圈的所述交变电力进行控制以向所述送电线圈供给比通过所述第一模式传输的电力小的电力,所述送电控制部构成为:在启动后最初选择所述第一模式。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4.06 JP 2015-0780561.一种控制装置,使用于非接触供电装置,其中,该非接触供电装置具备送电装置和受电装置,该送电装置具有通过被供给交变电力来输出交变磁通的送电线圈,该受电装置具有通过所述交变磁通来被传输电力的受电线圈,所述控制装置具备对供给到所述送电线圈的所述交变电力进行控制的送电控制部,所述送电控制部具有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在所述第一模式中,对供给到所述送电线圈的所述交变电力进行控制以向所述受电线圈传输要供给到所述受电装置的负载的电力,在所述第二模式中,对供给到所述送电线圈的所述交变电力进行控制以向所述送电线圈供给比通过所述第一模式传输的电力小的电力,所述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岩村则宏岩尾诚一筒井真美北村浩康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