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密封物漏出的马达内盖及马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672947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30 17:20
一种防止密封物漏出的马达内盖,包括盖环和第一突缘,所述第一突缘设置在所述盖环的外圆周边缘处并沿轴向突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马达内盖,通过第一突缘的设置,使内盖与马达外壳间形成有效的第一密封面,防止树脂从内盖与马达间的缝隙间流出,与前端盖黏着,导致拆卸时的不便和耗时,也防止拆卸过程中对马达部件产生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止密封物漏出的马达内盖及马达
本技术涉及一种马达部件以及马达,尤其涉及一种防止密封物漏出的马达部件以及马达。
技术介绍
由于马达定子卷线通电发热会导致马达效率降低,为了更好地散热,在定子与马达外壳、马达前端盖之间的空隙中,以及定子铁芯、定子卷线的空隙中,通常会填充导热性优良的树脂。在填充树脂前,通常会在前端盖内壁上固定一内盖,再将前端盖和内盖的整体固定在定子的一端,然后将内芯治具(即模具)放入定子内,最后填充树脂。树脂填充时与该内盖接触并黏着,树脂填充后卸下前端盖,然后安装转子。现有技术中的内盖存在以下问题:内盖与马达外壳间的密封不稳定,填充树脂时容易导致树脂从内盖与马达外壳间的缝隙、或从内盖与内芯治具间的缝隙等位置流出,与前端盖黏着,在树脂填充后,前端盖难以拆卸,不仅耗时低效,还有可能在拆卸过程中对马达部件产生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效防止树脂漏出、组装方便的防止密封物漏出的马达内盖及马达。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止密封物漏出的马达内盖,包括盖环和第一突缘,所述第一突缘设置在所述盖环的外圆周边缘处并沿轴向突出。本技术的马达内盖,通过第一突缘的设置,使内盖与马达外壳间形成有效的第一密封面,防止树脂从内盖与马达间的缝隙间流出,与前端盖黏着,导致拆卸时的不便和耗时,也防止拆卸过程中对马达部件产生损坏。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突缘,其设置在所述盖环的内圆周边缘处并沿轴向突出。上述进一步的方案中,通过第二突缘的设置,使内盖与内芯治具的外壁间形成有效的第二密封面,防止树脂从内盖与内芯治具的外壁间的缝隙流出,与前端盖黏着。进一步地,所述盖环沿轴向突起多个中空部,形成突帽,所述突帽沿着所述盖环的圆周方向等间距分布。进一步地,所述突帽中位于外侧的侧壁为外侧壁,所述外侧壁与所述第一突缘同向延伸,形成第一凹陷部。进一步地,所述突帽中位于内侧的侧壁为内侧壁,所述内侧壁与所述第二突缘同向延伸,形成第二凹陷部。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防止密封物漏出的马达,包括外壳、定子、转子、转轴、前轴承、后轴承、前端盖、后端盖和轴承盖;所述转子套设在所述转轴外,所述定子套设在所述转子外,所述外壳套设在所述定子外;所述前轴承和后轴承分别套设在所述转轴的两端;所述前端盖和后端盖分别盖设在所述前轴承和后轴承上,所述轴承盖盖设在所述后轴承上;所述前端盖的内壁上设有一内盖,所述定子内、以及定子的一端面与所述内盖间填充有密封物;所述内盖包括盖环和第一突缘,所述第一突缘设置在所述盖环的外圆周边缘处并沿轴向突出;所述第一突缘抵在所述外壳的内壁上,形成密封面。进一步地,所述内盖还包括第二突缘,其设置在所述盖环的内圆周边缘处并沿轴向突出。进一步地,所述盖环沿轴向突起多个中空部,形成突帽,所述突帽沿着所述盖环的圆周方向等间距分布;所述前端盖的内壁上设有多个与所述突帽对应的凹槽,所述突帽设置在所述凹槽内。进一步地,所述突帽中位于外侧的侧壁为外侧壁,所述外侧壁与所述第一突缘同向延伸,形成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一凹陷部朝向所述前端盖,与所述前端盖的内壁形成第一环形空间。进一步地,所述突帽中位于内侧的侧壁为内侧壁,所述内侧壁与所述第二突缘同向延伸,形成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二凹陷部朝向所述前端盖,与所述前端盖的内壁形成第二环形空间。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马达的局部剖视图;图2A和2B分别为本技术的内盖的正视图和A-O-B处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马达的加工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其为本技术的马达的局部剖视图。本技术的马达包括外壳11、定子12、转子13、转轴14、前轴承151、后轴承152、前端盖161、后端盖162和轴承盖17、密封物18和内盖20。所述转子13套设在所述转轴14外,所述定子12套设在所述转子13外,所述外壳11套设在所述定子12外;所述前轴承151和后轴承152分别套设在所述转轴14的两端;所述前端盖161和后端盖162分别盖设在所述前轴承151和后轴承152上,所述轴承盖17盖设在所述后轴承152上。该内盖20设置在前端盖161的内壁上,所述定子12的一端面与所述内盖20间填充有密封物18,另外,该定子12的定子12铁芯、定子12卷线的空隙中也填充有密封物18(图1中45°倾斜线所覆盖位置的相应空隙处),该密封物18具体为导热性优良的树脂。请参阅图2A和2B,其分别为本技术的内盖的正视图和A-O-B处的剖视图。该内盖20具体由橡胶制成,其包括盖环21、突帽22和突缘。该盖环21大致为一圆环片,其沿轴向(并朝向前端盖161)突起多个中空部,形成突帽22。该轴向是指与盖环21的中心轴平行的方向。所述突帽22沿着所述盖环21的圆周方向等间距分布。同时,马达的前端盖161的内壁上设有多个与所述突帽22一一对应的凹槽,所述突帽22设置在所述凹槽内,使内盖20与前端盖161间具有更好的固定效果。该突帽22的剖面大致为一四边形,其中两边是与盖环21形成同心圆的圆上截取的一段圆弧,其中直径较大的一边所在的侧壁为突帽22的外侧壁221,直径较小的一边所在的侧壁为突帽22的内侧壁222。该内侧壁222朝向盖环21的方向延伸而形成延伸面211,该延伸面211在盖环21上形成了一个台阶,将盖环21分成第一环端面212和第二环端面213,该第一环端面212位于直径较大处,该第二环端面213位于直径较小处。该突缘包括第一突缘231和第二突缘232。该第一突缘231设置在该盖环21的外圆周边缘处(也即第一环端面212的外圆周边缘处)并沿轴向突出,其与突帽22的外侧壁221同向延伸(即第一突缘231的突出方向与外侧壁221的延伸方向相同),形成第一凹陷部241。该第一突缘231抵在马达的外壳11的内壁上,形成第一密封面,该第一凹陷部241朝向前端盖161,与前端盖161的内壁形成第一环形空间251,该第一环形空间251可用于固定第一金属密封圈311。该第二突缘232设置在该盖环21的内圆周边缘处(也即第二环端面213的内圆周边缘处)并沿轴向突出,其与突帽22的内侧壁222同向延伸(即第二突缘232的突出方向与内侧壁222的延伸方向相同),形成第二凹陷部242。该第二突缘232可以抵在注入树脂前所安装的内芯治具40(模具)的外壁上,形成第二密封面,该第二凹陷部242朝向前端盖161,与前端盖161的内壁形成第二环形空间252,该第二环形空间252可用于固定第二金属密封圈312。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突缘231也可以与突帽22的外侧壁221反向延伸,第二突缘232与突帽22的内侧壁222反向延伸,则不形成第一凹陷部241和第二凹陷部242,或以其他形式/形状形成第一凹陷部241和第二凹陷部242。本技术的马达的加工工艺如下:请参阅图3,其为本技术的马达的加工示意图。首先将第一金属密封圈311固定在第一环形空间251内,将第二金属密封圈312固定在第二环形空间252内,再将固定好两个金属密封圈的内盖20安装在前端盖161上;其次将定子12安装到马达的外壳11内,将前端盖161和内盖20的整体安装在定子12的一端,使内盖20的第一突缘2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防止密封物漏出的马达内盖及马达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止密封物漏出的马达内盖,其特征在于:包括盖环和第一突缘,所述第一突缘设置在所述盖环的外圆周边缘处并沿轴向突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止密封物漏出的马达内盖,其特征在于:包括盖环和第一突缘,所述第一突缘设置在所述盖环的外圆周边缘处并沿轴向突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密封物漏出的马达内盖,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突缘,其设置在所述盖环的内圆周边缘处并沿轴向突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止密封物漏出的马达内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盖环沿轴向突起多个中空部,形成突帽,所述突帽沿着所述盖环的圆周方向等间距分布。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止密封物漏出的马达内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帽中位于外侧的侧壁为外侧壁,所述外侧壁与所述第一突缘同向延伸,形成第一凹陷部。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止密封物漏出的马达内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帽中位于内侧的侧壁为内侧壁,所述内侧壁与所述第二突缘同向延伸,形成第二凹陷部。6.一种防止密封物漏出的马达,包括外壳、定子、转子、转轴、前轴承、后轴承、前端盖、后端盖和轴承盖;所述转子套设在所述转轴外,所述定子套设在所述转子外,所述外壳套设在所述定子外;所述前轴承和后轴承分别套设在所述转轴的两端;所述前端盖和后端盖分别盖设在所述前轴承和后轴承上,所述轴承盖盖设在所述后轴承上;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殷贤康于文一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松下马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