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透镜、光源模组和照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666283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30 13: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透镜、光源模组和照明装置。该透镜包括底表面、内表面、外表面、及用于收容发光组件的第一收容腔,其中,内表面包括一个第一入光面及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入光面,第一入光面为曲面或平面,底表面与第二入光面为相邻面,外表面包括两个构成V形结构的第一反射面、位于第一反射面两侧的第一出光面、及与第一出光面相邻的第二出光面,入射在第一入光面上的光线经折射后被准直,第二入光面和第二出光面构成双曲面结构。该透镜,利用准直加全反射结构和双曲面结构对出射光线进行叠加,来实现出射光线更大角度的分布,并且满足高均匀度的要求,同时,可以通过更少数量的透镜,实现更大体积的灯具的均匀照射面积,降低了成本。

A lens,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lighting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lens, a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a lighting device. The lens comprises a bottom surface, inner surface and outer surface, and for the first accommodation chamber, a light emitting component wherein the inner surface includes a first light incident surface and two opposite second surface, the first light incident surface is a curved surface or plane, the bottom surface and the second surface is adjacent to the outer surface, including two constitute the first reflector, V structure is located on the first reflecting surface on both sides of the first surface, and the first light out of the second adjacent light emitting surface, the light incident on the first light refracted by collimation, second light and second light surface structure of double curved surface. The lens is superimposed on the emitting light with a collimated plus total reflection structure and double curved structure, to achieve the distribution of output light in large angle, and satisfy the high uniformity requirements,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lens less number of lamps to achieve a greater volume of uniform illumination area, reduce the cos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透镜、光源模组和照明装置
本技术属于照明
,特别涉及一种透镜、光源模组和照明装置。
技术介绍
在电视背光、吸顶灯及广告灯箱等显示或照明领域已经普遍应用的透镜,需要兼具大角度出光及均匀出光的双重特性。然而,现有的透镜受其本身形状及材料属性的限制,使得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透镜的二次配光后,出光角度较小,且均匀度不佳,不能有效形成大角度范围出光及高均匀度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大角度范围且均匀出光的透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透镜,包括底表面、内表面、外表面、及用于收容发光组件的第一收容腔,所述第一收容腔的壁面为透镜的内表面,其中,所述透镜为轴对称结构,所述内表面包括一个第一入光面及两个相对设置且为所述第一入光面相邻面的第二入光面,所述第一入光面为曲面或平面,所述第二入光面为沿远离第一收容腔方向凸出的曲面,所述第一入光面和所述第二入光面围成所述第一收容腔,所述底表面与所述第二入光面为相邻面,所述外表面包括两个位于中间顶部区域并彼此相交的第一反射面、位于所述两个第一反射面两侧并分别与相邻第一反射面相交的第一出光面、及两个与所述第一出光面相邻的第二出光面,两个所述第一反射面构成V形结构,所述第二出光面为沿远离第一收容腔方向凸出的曲面。进一步的,入射在第一入光面上的光线经过第一入光面的折射后被准直,然后入射在第一反射面,经第一反射面全反射后,由第一出光面出射,入射在第二入光面的光线折射到第二出光面并被该第二出光面折射后出射。进一步的,所述两个第一反射面相交的棱线距离底表面的高度小于第一出光面和第一反射面相交的棱线距离底表面的高度。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入光面为波浪型曲面或向第一收容腔方向凸出的曲面。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出光面为平面。进一步的,所述透镜具有沿纵长方向拉伸形成的主体部。进一步的,在所述主体部的两侧向外凸出设置有连接部。进一步的,所述透镜为直线型或曲线型的轴对称结构,其延伸方向为纵向、与纵向垂直的方向为横向,其中心轴与该横向和纵向正交,透镜在该纵向上每一点的横截面均相同。进一步的,所述透镜为轴旋转对称结构。进一步的,所述透镜的宽度小于35mm。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入光面的宽度小于两个所述第一出光面相对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收容腔的高度大于所述透镜的高度的二分之一。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入光面具有沿高度方向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出光面也具有沿高度方向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端比第一端更接近底表面,所述两个第一端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端之间的距离。进一步的,所述透镜的形状为环形、弧形或轴旋转对称形。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透镜,包括底表面、内表面、外表面、及用于收容发光组件的第一收容腔,所述第一收容腔的壁面为透镜的内表面,所述内表面包括一个第一入光面及一对相对设置的第二入光面,所述第一入光面大致沿横向连接一对第二入光面的上端缘,所述外表面包括两个位于中间顶部区域并彼此相交的第一反射面、位于所述两个第一反射面两侧并分别与相邻第一反射面相交的第一出光面、及两个与所述第一出光面相邻的第二出光面,两个所述第一反射面构成V形结构,一对所述第二入光面和一对所述第二出光面构成双曲面结构。进一步的,入射在第一入光面上的光线经过第一入光面的折射后被准直,然后入射在第一反射面,经第一反射面全反射后,由第一出光面出射,入射在第二入光面的光线折射到第二出光面并被该第二出光面折射后出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光源模组,其包括发光组件及上述透镜,所述发光组件包括光源板及设置在光源板上的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收容在所述透镜的第一收容腔内。进一步的,所述光源板贴合设置在所述底表面的下方。进一步的,所述光源板为长条形,所述发光单元沿所述光源板的纵长方向排布。进一步的,所述透镜具有沿纵长方向拉伸形成的主体部。进一步的,在所述主体部的两侧向外凸出设置有连接部。进一步的,所述光源模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透镜下方的安装基座,所述透镜可抽取式地组装于所述安装基座。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基座具有安装部,所述连接部可抽取式地收容于所述安装部内。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照明装置,其包括底盘、与底盘连接的面罩、固定在底盘上的光源模组,所述光源模组包括发光组件及上述透镜,所述发光组件包括光源板及设置在光源板上的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收容在所述透镜的第一收容腔内。进一步的,所述底盘为长方形,所述透镜为直条型,所述透镜的两端位于所述底盘横向侧壁的中部位置处,并沿所述底盘纵向侧壁的方向延伸。进一步的,所述底盘的宽度大于550mm。进一步的,所述透镜的宽度与所述底盘的宽度之比小于0.06。有益效果:本技术的透镜,利用准直加全反射结构和双曲面结构对出射光线进行叠加,来实现出射光线更大角度的分布,并且满足高均匀度的要求,同时,可以通过更少数量的透镜,实现更大体积的灯具的均匀照射面积,降低了成本。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照明装置的立体视图。图2为沿图1的A-A线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底盘和光源模组组装后的立体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光源模组的分解图。图5为基于图4的光源模组的组装后的横截面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另一种光源模组的分解图。图7为基于图6的光源模组的组装后的横截面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光源模组内的透镜及发光组件组合的横截面示意图。图9为基于图8的另一部分光路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透镜的横截面图。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3提供的一种透镜的横截面图。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4提供的一种透镜的立体视图。图13为图12的剖面图。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5提供的一种透镜的立体视图。图15为本技术实施例5提供的另一种透镜的立体视图。图16为本技术实施例6提供的一种透镜的立体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图1至图3显示了本技术的一种照明装置100,包括底盘20、与底盘20连接的面罩30、及固定在底盘20上的光源模组10。其中,面罩30和底盘20连接后形成一个第二收容腔40,光源模组10收容在第二收容腔40内。本技术实施例的光源模组10可单独应用于吸顶灯或广告灯箱等灯具内。以下针对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照明装置100内的各个元件及元件之间的连接关系作具体说明。如图1至图3所示,底盘20大致呈长方体状,具有平板状底板21及自底板21四周垂直延伸形成的侧壁22。底盘20的宽度大于550mm,其可采用金属材料、塑料、导热塑料等。底盘20可安装在天花板等安装基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透镜、光源模组和照明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透镜,包括底表面、内表面、外表面、及用于收容发光组件的第一收容腔,所述第一收容腔的壁面为透镜的内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为轴对称结构,所述内表面包括一个第一入光面及两个相对设置且为所述第一入光面相邻面的第二入光面,所述第一入光面为曲面或平面,所述第二入光面为沿远离第一收容腔方向凸出的曲面,所述第一入光面和所述第二入光面围成所述第一收容腔,所述底表面与所述第二入光面为相邻面,所述外表面包括两个位于中间顶部区域并彼此相交的第一反射面、位于所述两个第一反射面两侧并分别与相邻第一反射面相交的第一出光面、及两个与所述第一出光面相邻的第二出光面,两个所述第一反射面构成V形结构,所述第二出光面为沿远离第一收容腔方向凸出的曲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透镜,包括底表面、内表面、外表面、及用于收容发光组件的第一收容腔,所述第一收容腔的壁面为透镜的内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为轴对称结构,所述内表面包括一个第一入光面及两个相对设置且为所述第一入光面相邻面的第二入光面,所述第一入光面为曲面或平面,所述第二入光面为沿远离第一收容腔方向凸出的曲面,所述第一入光面和所述第二入光面围成所述第一收容腔,所述底表面与所述第二入光面为相邻面,所述外表面包括两个位于中间顶部区域并彼此相交的第一反射面、位于所述两个第一反射面两侧并分别与相邻第一反射面相交的第一出光面、及两个与所述第一出光面相邻的第二出光面,两个所述第一反射面构成V形结构,所述第二出光面为沿远离第一收容腔方向凸出的曲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入射在第一入光面上的光线经过第一入光面的折射后被准直,然后入射在第一反射面,经第一反射面全反射后,由第一出光面出射,入射在第二入光面的光线折射到第二出光面并被该第二出光面折射后出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第一反射面相交的棱线距离底表面的高度小于第一出光面和第一反射面相交的棱线距离底表面的高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入光面为波浪型曲面或向第一收容腔方向凸出的曲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光面为平面。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具有沿纵长方向拉伸形成的主体部。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体部的两侧向外凸出设置有连接部。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为直线型或曲线型的轴对称结构,其延伸方向为纵向、与纵向垂直的方向为横向,其中心轴与该横向和纵向正交,透镜在该纵向上每一点的横截面均相同。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为轴旋转对称结构。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的宽度小于35mm。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入光面的宽度小于两个所述第一出光面相对的两条边缘线之间的距离。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收容腔的高度大于所述透镜的高度的二分之一。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入光面具有沿高度方向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出光面也具有沿高度方向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入光面和第二出光面的第二端均比第一端更接近底表面,且所述两个第一端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端之间的距离。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松邓诗涛李建国陈明姚斌斌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欧普照明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