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658460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29 12: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控制臂,旨在提供一种结构强度高、减震效果好的控制臂,其技术方案要点是一种控制臂,包括臂体,所述臂体上设有球头安装端、第一衬套和第二衬套,所述臂体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均包括主体、置于主体两侧支承部,支承部相对于支承部与主体连接端的另一端上设有连接部,第一板体上的连接部和第二板体上的连接部相连接,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形成弹性空腔,连接部与支承部之间通过呈内凹弧形结构的第一缓冲段连接,支承部与主体之间通过呈外凸弧形结构的第二缓冲段连接,主体上还设呈外凸弧形结构的加强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汽车悬挂技术领域。

Control arm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control arm, control arm to provide a structure of high strength, good damping effect, the technical proposal is that a control arm comprises an arm body, the arm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ball head mounting end, the first bushing and the second bushing, the arm body comprises a plate body and the second plate body, a first plate body and the second body comprises a main body, at the two sides of the main bearing, bearing part relative to the other end of the support is connected with the main body end is provided with a connecting portion, which is connected with the connecting part on the connecting part of the first plate body and the second body, the elastic cavity is formed between the first plate body and the second plate body, between the connecting parts and the supporting part are connected by a first buffer structure is in a concave arc section, between the supporting part is connected with the main body through a second buffer section convex arc structure, main body is also provided with a convex arc The utility model is suitable for the field of automobile suspension technolog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控制臂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悬挂部件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控制臂。
技术介绍
控制臂是实现车身悬挂的必需部件,其作用是实现车身和车轮之间的弹性连接,从而实现二者的传动和导向,控制臂将车轮的受力传递至车身,并且保证车轮的行进方向,控制臂的结构对汽车行驶的平稳性、可靠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现有的控制臂结构中,控制臂通过具有弹性的衬套安装在车身的悬架上,从而将车轮的受力传递至车身,控制臂可以具有两个衬套均用于实现与车身的连接。在行驶过程中,控制臂要承受车辆自重和载荷,有可能造成臂体断裂的可能,尤其是臂体与球头总成的连接端,会影响汽车的安全性,且还要应对路面的震动,震动也会影响控制臂的结构强度,另外控制臂中的衬套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脱胶的可能,影响使用效果及其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强度高、减震效果好的控制臂。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控制臂,包括臂体,所述臂体上设有球头安装端、第一衬套和第二衬套,其特征是:所述臂体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均包括主体、置于主体两侧支承部,支承部相对于支承部与主体连接端的另一端上设有连接部,第一板体上的连接部和第二板体上的连接部相连接,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形成弹性空腔,连接部与支承部之间通过呈内凹弧形结构的第一缓冲段连接,支承部与主体之间通过呈外凸弧形结构的第二缓冲段连接,主体上还设呈外凸弧形结构的加强部,第一板体上设有置于弹性空腔内的第一限位块,第二板体上设有与第一限位块正对的第二限位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结构相同且均为钣金件,支承部与主体垂直,第一板体上的连接部与第二板体上的连接部相连接,弧形结构的第一缓冲段既对连接部与支承部之间的起到弹性缓冲的效果,也能分散连接部与支承部连接端的应力,提高结构强度,弧形结构的第二缓冲段既对主体与支承部之间起到弹性缓冲效果,也能分散主体与支承部连接端的应力,提高结构强度,从而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可以形成弹性空腔,起到减震缓冲的效果,外凸弧形结构的加强部可以进一步增加主体的结构强度,第一板体上设有置于弹性空腔内的第一限位块,第二板体上设有与第一限位块正对的第二限位块,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之间的间隙较小,若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受力过大,向弹性空腔内产生形变时,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可以相抵触,限制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产生过大的形变而断裂。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衬套和第二衬套均包括外管、内管、置于外管和内管之间的弹性层,外管的两端上设有向内弯曲的限位段,弹性层与内管的连接端上设有与内管连接的延伸段,延伸段的外壁与弹性层相连接并形成弧形支承壁。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层可以为橡胶件,起到减震缓冲的效果,外管的两端上设有向内弯曲的限位段,限位段对弹性层起到进一步限位作用,降低弹性层从外管内壁脱出的可能,延伸段可以增加弹性层与内管连接端的连接面积,从而增加连接强度,在使用过程中,当内管受到作用力时,弧形支承壁的弹性更好,从而减震缓冲效果更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球头安装端包括第一固定端和第二固定端,第一固定端和第二固定端之间形成V形槽,球头安装端还包括置于V形槽槽底的定位板,定位板上设有加强筋。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中,球头总成可以卡合于V形槽内,并通过第一固定端和第二固定端上的安装孔进一步固定球头总成,定位板可以进一步对球头总成起到定位作用,从而增加球头安装端与球头总成的连接的稳定性,加强筋可以增加定位板的结构强度。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臂体上靠近球头安装端的一端上设有加强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板可以增加臂体上靠近球头安装端一端的结构强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控制臂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控制臂实施例图1的B-B向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控制臂实施例图1中第一衬套的半剖结构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为,1-臂体,2-球头连接端,3-第一衬套,4-第二衬套,5-第一板体,6-第二板体,7-主体,8-支承部,9-连接部,10-弹性空腔,11-第一缓冲段,12-第二缓冲段,13-加强部,14-第一限位块,15-第二限位块,21-外管,22-内管,23-弹性层,24-限位段,25-延伸段,26-支承壁,31-第一固定端,32-第二固定端,33-V形槽,34-定位板,36-加强筋,40-加强板。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2对本技术控制臂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一种控制臂,包括臂体1,所述臂体1上设有球头安装端2、第一衬套3和第二衬套4,其特征是:所述臂体1包括第一板体5和第二板体6,第一板体5和第二板体6均包括主体7、置于主体7两侧支承部8,支承部8相对于支承部8与主体7连接端的另一端上设有连接部9,第一板体5上的连接部9和第二板体6上的连接部9相连接,第一板体5和第二板体6之间形成弹性空腔10,连接部9与支承部8之间通过呈内凹弧形结构的第一缓冲段11连接,支承部8与主体7之间通过呈外凸弧形结构的第二缓冲段12连接,主体7上还设呈外凸弧形结构的加强部13,第一板体5上设有置于弹性空腔10内的第一限位块14,第二板体6上设有与第一限位块14正对的第二限位块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板体5和第二板体6结构相同且均为钣金件,支承部8与主体7垂直,第一板体5上的连接部9与第二板体6上的连接部9相连接,弧形结构的第一缓冲段11既对连接部9与支承部8之间的起到弹性缓冲的效果,也能分散连接部9与支承部8连接端的应力,提高结构强度,弧形结构的第二缓冲段12既对主体7与支承部8之间起到弹性缓冲效果,也能分散主体7与支承部8连接端的应力,提高结构强度,从而第一板体5和第二板体6之间可以形成弹性空腔10,起到减震缓冲的效果,外凸弧形结构的加强部13可以进一步增加主体7的结构强度,第一板体5上设有置于弹性空腔10内的第一限位块14,第二板体6上设有与第一限位块14正对的第二限位块15,第一限位块14和第二限位块15之间的间隙较小,若第一板体5和第二板体6受力过大,向弹性空腔10内产生形变时,第一限位块14和第二限位块15可以相抵触,限制第一板体5和第二板体6产生过大的形变而断裂。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衬套3和第二衬套4均包括外管21、内管22、置于外管21和内管22之间的弹性层23,外管21的两端上设有向内弯曲的限位段24,弹性层23与内管22的连接端上设有与内管22连接的延伸段25,延伸段25的外壁与弹性层23相连接并形成弧形支承壁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层23可以为橡胶件,起到减震缓冲的效果,外管21的两端上设有向内弯曲的限位段24,限位段24对弹性层23起到进一步限位作用,降低弹性层23从外管21内壁脱出的可能,延伸段25可以增加弹性层23与内管22连接端的连接面积,从而增加连接强度,在使用过程中,当内管22受到作用力时,弧形支承壁26的弹性更好,从而减震缓冲效果更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球头安装端2包括第一固定端31和第二固定端32,第一固定端31和第二固定端32之间形成V形槽33,球头安装端2还包括置于V形槽33槽底的定位板34,定位板34上设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控制臂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控制臂,包括臂体,所述臂体上设有球头安装端、第一衬套和第二衬套,其特征是:所述臂体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均包括主体、置于主体两侧支承部,支承部相对于支承部与主体连接端的另一端上设有连接部,第一板体上的连接部和第二板体上的连接部相连接,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形成弹性空腔,连接部与支承部之间通过呈内凹弧形结构的第一缓冲段连接,支承部与主体之间通过呈外凸弧形结构的第二缓冲段连接,主体上还设呈外凸弧形结构的加强部,第一板体上设有置于弹性空腔内的第一限位块,第二板体上设有与第一限位块正对的第二限位块。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控制臂,包括臂体,所述臂体上设有球头安装端、第一衬套和第二衬套,其特征是:所述臂体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均包括主体、置于主体两侧支承部,支承部相对于支承部与主体连接端的另一端上设有连接部,第一板体上的连接部和第二板体上的连接部相连接,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形成弹性空腔,连接部与支承部之间通过呈内凹弧形结构的第一缓冲段连接,支承部与主体之间通过呈外凸弧形结构的第二缓冲段连接,主体上还设呈外凸弧形结构的加强部,第一板体上设有置于弹性空腔内的第一限位块,第二板体上设有与第一限位块正对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勇强邓涛陈亮游盛余沉石岚
申请(专利权)人:玉环迪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