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消防水带现场检测用堵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652726 阅读:1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28 11: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消防水带现场检测用堵头,解决了现有检测装置在检测整条消防水带性能时不能有效对水带进行封堵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内侧面与消防水带接头套接的堵头主体和固定于堵头主体外侧的水阀,堵头主体呈实心圆盘状结构,该堵头主体内侧面设有与消防水带接头相配合的卡接机构,堵头主体中心开有通孔,通孔外端口与水阀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设计科学合理,与消防水带接头连接紧密,安装牢固,使用方便,能有效排净消防水带内空气。

A block head for field detection of fire water belt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plug for on-site detection of the fire hose, which solves the problem that the existing detection device can not effectively seal the water zone when detect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whole fire hose. The utility model comprises an inner side and the fire hose joint is sheathed and fixed on the main body of the plug valve plug body, plug body is solid disc structure, the plug body is arranged on the side face with fire hose joint clamping mechanism, plug body center is provided with a through hole. Outside the port hole communicated with the water valve.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design, and close connection with the joint of the fire hose, and has the advantages of firm installation and convenient operation, and can effectively discharge the air in the fire hos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消防水带现场检测用堵头
本技术涉及一种消防水带现场检测用堵头。
技术介绍
消防水带在出厂前或每使用一段时间后都要进行性能测试,以保证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意外。目前有一种可用于现场对防水带进行检测的装置,该装置在对整条消防水带现场检测时,消防水带一端需要连接在装置上,另一端则需要在整条水带充满水以后将滞留在水带内的空气排尽后被堵住,再通过装置另一端不断进水加压来对消防水带在其工作压力下的性能进行现场检测。现有技术在封闭消防水带的一端时一般采用在该端的接头上螺旋连接一个一端封闭的钢圈,操作起来比较麻烦,并且安装该钢圈时不能完全将消防水带内滞留的空气排尽,这样会影响后续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消防水带现场检测用堵头,解决现有检测装置在检测整条消防水带性能时不能有效对水带进行封堵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消防水带现场检测用堵头,包括内侧面与消防水带接头套接的堵头主体和固定于堵头主体外侧的水阀,所述堵头主体呈实心圆盘状结构,该堵头主体内侧面设有与消防水带接头相配合的卡接机构,所述堵头主体中心开有通孔,所述通孔外端口与水阀连通。进一步地,所述水阀包括固定于堵头主体上并与通孔外端口连通的阀体和与阀体螺纹配合用于封闭通孔的螺栓。进一步地,所述螺栓与阀体之间设有O型密封圈。进一步地,所述卡接机构包括周向设于堵头主体内侧面靠近边沿处向内凹陷的卡接槽和位于卡接槽内并沿堵头主体轴线方向向外凸出的一对卡接块,一对所述卡接块将卡接槽分割成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进一步地,一对所述卡接块与堵头主体为一体结构并以堵头主体的中心轴线为对称线相互对称分布于堵头主体的内侧面上。进一步地,所述每块所述卡接块均包括沿堵头主体轴线方向向外凸出的圆弧块和位于该圆弧块外端外周的圆弧卡块。进一步地,所述圆弧卡块与圆弧块为一体结构。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槽两端分别设有与消防水带接头相配合的第一对接槽和第二对接槽。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卡槽两端分别设有与消防水带接头相配合的第三对接槽和第四对接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结构简单,设计科学合理,使用方便,通过设于堵头主体内侧面上的卡接机构,可以轻松简单的将本技术牢固地卡接在消防水带的接头上,当卡接好后通过松开螺栓就可轻松的打开通孔,使消防水带内的空气排出,当消防水带内的空气排完后再将螺栓拧上即可将通孔密闭,以进行消防水带的性能测试。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外侧面视图。图2为本技术内侧面视图。图3为本技术侧视图。图4为本技术螺栓放大图。其中,附图标记对应的名称为:1-堵头主体、2-阀体、3-通孔、4-卡接块、5-第一卡槽、6-第二卡槽、7-螺栓、8-圆弧块、9-圆弧卡块、10-O型密封圈、11-第一对接槽、12-第二对接槽、13-第三对接槽、14-第四对接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方式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实施例。实施例如图1-3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消防水带现场检测用堵头,用于在对消防水带进行测试时将消防水带的一端堵住,本消防水带现场检测用堵头与消防水带的接头卡接牢固且能在测试前便于将消防水带内的空气排出。本消防水带现场检测用堵头包括内侧面与消防水带接头套接的堵头主体1和固定于堵头主体1外侧的水阀,所述堵头主体1呈实心圆盘状结构,该堵头主体1内侧面设有与消防水带接头相配合的卡接机构,所述堵头主体1中心开有通孔3,所述通孔3外端口与水阀连通。本技术通过设于堵头主体内侧面上的卡接机构,可以轻松简单的将本技术牢固地卡接在消防水带的接头上,卡接好后可以很方便地通过水阀将消防水带内的空气排净,极大地方便了后续对消防水带性能的测试。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最优的水阀结构,所述水阀包括固定于堵头主体1上并与通孔3外端口连通的阀体2和与阀体2螺纹配合用于封闭通孔3的螺栓7,所述螺栓7与阀体2之间设有O型密封圈10。本技术通过设在堵头主体1内侧面的卡接机构能更牢固地卡接在消防水带的接头上,从而为安全进行水带性能提供了保障,所述卡接机构包括周向设于堵头主体1内侧面靠近边沿处向内凹陷的卡接槽和位于卡接槽内并沿堵头主体1轴线方向向外凸出的一对卡接块4,一对所述卡接块4将卡接槽分割成第一卡槽5和第二卡槽6;一对所述卡接块4与堵头主体1为一体结构并以堵头主体1的中心轴线为对称线相互对称分布于堵头主体1的内侧面上;所述每块所述卡接块4均包括沿堵头主体1轴线方向向外凸出的圆弧块8和位于该圆弧块8外端外周的圆弧卡块9,所述圆弧卡块9与圆弧块8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一卡槽5两端分别设有与消防水带接头相配合的第一对接槽11和第二对接槽12;所述第二卡槽6两端分别设有与消防水带接头相配合的第三对接槽13和第四对接槽14。本技术在使用时先将堵头主体1通过卡接机构牢固地卡接在消防水带的接头上,然后拧开螺栓7,之后通过消防水带的另一端往消防水带内注水,在注水的过程中消防水带内的空气通过堵头主体1上的通孔3不断往外排,当消防水带内的空气排净后,再拧上螺栓7,于是整个消防水带内就处于密闭状态,进而可以开始对消防水带进行性能测试。本技术结构简单,设计科学合理,使用方便,适于推广。上述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不应当用于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但凡在本技术的主体设计思想和精神上作出的毫无实质意义的改动或润色,其所解决的技术问题仍然与本技术一致的,均应当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消防水带现场检测用堵头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消防水带现场检测用堵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内侧面与消防水带接头套接的堵头主体(1)和固定于堵头主体(1)外侧的水阀,所述堵头主体(1)呈实心圆盘状结构,该堵头主体(1)内侧面设有与消防水带接头相配合的卡接机构,所述堵头主体(1)中心开有通孔(3),所述通孔(3)外端口与水阀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消防水带现场检测用堵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内侧面与消防水带接头套接的堵头主体(1)和固定于堵头主体(1)外侧的水阀,所述堵头主体(1)呈实心圆盘状结构,该堵头主体(1)内侧面设有与消防水带接头相配合的卡接机构,所述堵头主体(1)中心开有通孔(3),所述通孔(3)外端口与水阀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消防水带现场检测用堵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水阀包括固定于堵头主体(1)上并与通孔(3)外端口连通的阀体(2)和与阀体(2)螺纹配合用于封闭通孔(3)的螺栓(7)。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消防水带现场检测用堵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7)与阀体(2)之间设有O型密封圈(1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消防水带现场检测用堵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机构包括周向设于堵头主体(1)内侧面靠近边沿处向内凹陷的卡接槽和位于卡接槽内并沿堵头主体(1)轴线方向向外凸出的一对卡接块(4),一对所述卡接块(4)将卡接槽分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筠李明轩张泽江冯小军
申请(专利权)人: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