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朱新超专利>正文

一种纺织烘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641924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26 13: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纺织烘干装置,拉直装置包括基板及设于基板上表面且绕一转轴转动的一组夹持轮,且纺线能通过夹持轮之间的缝隙进入所述烘干装置;烘干装置包括烘干箱、设于烘干箱内侧顶部并间隔有一定距离的多个风扇以及设于烘干箱内侧中部且内部中空的电加热筒,电加热筒的两端固定在烘干箱两侧的内侧壁上,电加热筒一端所对应的烘干箱侧壁上设有进线口,且电加热筒另一端所对应的烘干箱侧壁上设有出线口,电加热筒的顶部设有多个进风口,且电加热筒的底部设有多个与进风口相对应的出风口,进风口与烘干箱内侧顶部的风扇一一对应。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装置首先对纺线进行拉直,保证了烘干效果,适合在纺织领域推广。

Textile drying devic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textile drying device, straightening device comprises a substrate and a substrate surface and a set of rotating around a shaft clamping wheel, and spin through the clamping slot between the wheel into the drying device; drying device comprises a drying box, a drying box and the top of the inner side of a certain distance interval a fan and a drying box arranged on the inner sides of the middle of the internal electric heating tube hollow electric heating tube, both ends fixed on the inner wall of the drying box on both sides, the drying box corresponding to one end of the electric heating tube is arranged on the side wall of the inlet, and the electric heating tube corresponding to the other end of the drying box is arranged on the side wall outlet, a wind inlet is arranged at the top of the electric heating tube, electric heating tube and the bottom i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corresponding to the air inlet of the air outlet, the air inlet of the fan and the top of the inner side of the corresponding drying box. The device of the invention in the first, straighten the spinning, ensure the drying effect, suitable for promotion in the textile fiel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纺织烘干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纺织设备
,具体为一种纺织烘干装置。
技术介绍
纺织是一种服务于人类穿着的手工行业,纺纱织布,制作衣服,遮丑饰美,御寒避风,防虫护体,大约便是纺织起源发展的重要动机。古史传说中国先民是从“不织不衣”、“而衣皮苇”,然后演变到“妇织而衣”。这种传说是与穿着文化的发展规律相吻的。中国古代的纺织与印染技术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古人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已懂得就地取材,利用自然资源作为纺织和印染的原料,以及制造简单的手工纺织工具。直至今天,我们日常的衣、某些生活用品和艺术品都是纺织和印染技术的产物。纺织业在中国是一个劳动密集程度高和对外依存度较大的产业,随着科技的进步,纺织设备在纺织生产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多,众所周知,在纺织物生产中烘干机是必不可少的生产设备之一。据考古资料,中国纺织生产习俗,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见萌芽,距今约2万年左右的北京山顶洞人已学会利用骨针来缝制苇、皮衣服。这种原始的缝纫术虽不是严格的纺织,但却可以说是原始纺织的发轫。而真正纺织技术和习俗的诞生流行当在新石器文化时期。现有的烘干装置在使用时存在如下的技术问题:(1)纺线都是堆叠在烘干装置中,纺线在烘干装置中受热不均匀,从而达不到良好的烘干效果;(2)现有的烘干箱外壳保温效果不好,浪费了大量的电力资源,提高了生产成本。因此,目前市场上急需一种新型的纺织用烘干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纺织烘干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纺织烘干装置,包括拉直装置以及设置在拉直装置一侧的烘干装置,所述拉直装置包括基板及设于基板上表面且绕一转轴转动的一组夹持轮,且纺线能通过夹持轮之间的缝隙进入所述烘干装置;所述烘干装置包括烘干箱、设于烘干箱内侧顶部并间隔有一定距离的多个风扇以及设于烘干箱内侧中部且内部中空的电加热筒,所述电加热筒的两端固定在烘干箱两侧的内侧壁上,所述电加热筒一端所对应的烘干箱侧壁上设有进线口,且电加热筒另一端所对应的烘干箱侧壁上设有出线口,所述进线口和出线口在同一条直线上,所述电加热筒的顶部设有多个进风口,且电加热筒的底部设有多个与所述进风口相对应的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与烘干箱内侧顶部的风扇一一对应;所述烘干箱的内侧壁上还设有MFT温度传感器和ST1906湿度传感器,且烘干箱的顶部还设有可编程程序控制器和显示器,所述显示器和所述可编程程序控制器相连,且所述MFT温度传感器和ST1906湿度传感器和所述可编程程序控制器相连。进一步的,所述基板和烘干箱的底部均设有两对支撑柱。进一步的,所述烘干箱的内壁还设有一层紧贴烘干箱内壁的保温层。进一步的,所述烘干箱的底部设有换气口。进一步的,所述烘干箱内侧顶部的风扇至少设有8个。进一步的,所述相邻两个进风口之间的距离范围为10~15cm。进一步的,所述烘干箱为长方体结构;所述电加热筒为圆柱状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中烘干箱的内侧壁上设有紧贴箱体内壁的保温层,烘干箱在对纺线进行烘干时,保证了烘干箱内的温度,从而达到良好的烘干效果;本专利技术中在烘干之前,将纺线经过拉直装置,拉直装置会将纺线进行拉直,使得纺线在电加热筒中受热均匀,从而达到良好的烘干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烘干箱的剖视图。附图标记中:1-基板;2-转轴;3-夹持轮;4-烘干箱;5-风扇;6-电加热筒;7-进线口;8-出线口;9-进风口;10-出风口;11-MFT温度传感器;12-ST1906湿度传感器;13-可编程程序控制器;14-显示器;15-支撑柱;16-保温层;17-换气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2,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纺织烘干装置,包括拉直装置以及设置在拉直装置一侧的烘干装置,所述拉直装置包括基板1及设于基板1上表面且绕一转轴2转动的一组夹持轮3,且纺线能通过夹持轮3之间的缝隙进入所述烘干装置;所述烘干装置包括烘干箱4、设于烘干箱4内侧顶部并间隔有一定距离的多个风扇5以及设于烘干箱4内侧中部且内部中空的电加热筒6,所述电加热筒6的两端固定在烘干箱4两侧的内侧壁上,所述电加热筒6一端所对应的烘干箱4侧壁上设有进线口7,且电加热筒6另一端所对应的烘干箱4侧壁上设有出线口8,所述进线口7和出线口8在同一条直线上,所述电加热筒6的顶部设有多个进风口9,且电加热筒6的底部设有多个与所述进风口9相对应的出风口10,所述进风口9与烘干箱4内侧顶部的风扇5一一对应;所述烘干箱4的内侧壁上还设有MFT温度传感器11和ST1906湿度传感器12,且烘干箱4的顶部还设有可编程程序控制器13和显示器14,所述显示器14和所述可编程程序控制器13相连,且所述MFT温度传感器11和ST1906湿度传感器12和所述可编程程序控制器13相连。进一步的,所述基板1和烘干箱4的底部均设有两对支撑柱15;便于固定拉直装置和烘干装置。进一步的,所述烘干箱4的内壁还设有一层紧贴烘干箱4内壁的保温层16;该结构保证了烘干箱4内的温度恒定,避免热量流失等现象的发生。进一步的,所述烘干箱4的底部设有换气口17;便于烘干箱4内的气体与外界气体进行交换。进一步的,所述烘干箱4内侧顶部的风扇5至少设有8个;使纺线能有足够的风干时间。进一步的,所述相邻两个进风口9之间的距离范围为10~15cm;保证烘干过的纺线能充分接收到风扇5吹来的冷风。进一步的,所述烘干箱4为长方体结构;所述电加热筒6为圆柱状结构;延长了纺线在电加热筒6中的烘干时间,保证了烘干效果。本专利技术提到的可编程程序控制器13是指PLC可编程程序控制器,早期的可编程控制器称作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LogicController),简称PLC,它主要用来代替继电器实现逻辑控制。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种装置的功能已经大大超过了逻辑控制的范围,因此,今天这种装置称作可编程控制器,简称PC。但是为了避免与个人计算机(PersonalComputer)的简称混淆,所以将可编程控制器简称PLC。本专利技术提到的MFT温度传感器11是指能感受温度并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是温度测量仪表的核心部分,品种繁多。按测量方式可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大类,按照传感器材料及电子元件特性分为热电阻和热电偶两类,接触式温度传感器的检测部分与被测对象有良好的接触,又称温度计,它的敏感元件与被测对象互不接触,又称非接触式测温仪表。这种仪表可用来测量运动物体、小目标和热容量小或温度变化迅速(瞬变)对象的表面温度,也可用于测量温度场的温度分布。工作原理:使用时,首先使纺线进入拉直装置,让纺线从夹持轮3之间的缝隙经过,从而将纺线拉直后进入烘干装置;拉直后的纺线从烘干箱4上的进线口7进入电加热筒6中,此时,启动控制风扇5、电加热筒6的可编程程序控制器13,电加热筒6对其内的纺线进行加热烘干,当纺线经过进风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纺织烘干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纺织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拉直装置以及设置在拉直装置一侧的烘干装置,所述拉直装置包括基板(1)及设于基板(1)上表面且绕一转轴(2)转动的一组夹持轮(3),且纺线能通过夹持轮(3)之间的缝隙进入所述烘干装置,所述烘干装置包括烘干箱(4)、设于烘干箱(4)内侧顶部并间隔有一定距离的多个风扇(5)以及设于烘干箱(4)内侧中部且内部中空的电加热筒(6),所述电加热筒(6)的两端固定在烘干箱(4)两侧的内侧壁上,所述电加热筒(6)一端所对应的烘干箱(4)侧壁上设有进线口(7),且电加热筒(6)另一端所对应的烘干箱(4)侧壁上设有出线口(8),所述进线口(7)和出线口(8)在同一条直线上,所述电加热筒(6)的顶部设有多个进风口(9),且电加热筒(6)的底部设有多个与所述进风口(9)相对应的出风口(10),所述进风口(9)与烘干箱(4)内侧顶部的风扇(5)一一对应,所述烘干箱(4)的内侧壁上还设有MFT温度传感器(11)和ST1906湿度传感器(12),且烘干箱(4)的顶部还设有可编程程序控制器(13)和显示器(14),所述显示器(14)和所述可编程程序控制器(13)相连,且所述MFT温度传感器(11)和ST1906湿度传感器(12)和所述可编程程序可编程程序控制器(13)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纺织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拉直装置以及设置在拉直装置一侧的烘干装置,所述拉直装置包括基板(1)及设于基板(1)上表面且绕一转轴(2)转动的一组夹持轮(3),且纺线能通过夹持轮(3)之间的缝隙进入所述烘干装置,所述烘干装置包括烘干箱(4)、设于烘干箱(4)内侧顶部并间隔有一定距离的多个风扇(5)以及设于烘干箱(4)内侧中部且内部中空的电加热筒(6),所述电加热筒(6)的两端固定在烘干箱(4)两侧的内侧壁上,所述电加热筒(6)一端所对应的烘干箱(4)侧壁上设有进线口(7),且电加热筒(6)另一端所对应的烘干箱(4)侧壁上设有出线口(8),所述进线口(7)和出线口(8)在同一条直线上,所述电加热筒(6)的顶部设有多个进风口(9),且电加热筒(6)的底部设有多个与所述进风口(9)相对应的出风口(10),所述进风口(9)与烘干箱(4)内侧顶部的风扇(5)一一对应,所述烘干箱(4)的内侧壁上还设有MFT温度传感器(11)和ST1906湿度传感器(12),且烘干箱(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新超
申请(专利权)人:朱新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